香港景点,正在沦为滤镜废墟。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目的地营销
01
前两天,我在香港佐敦一家茶餐厅,和几位当地做旅游生意的本地朋友小聚了一下。
话题很自然地聊到最近大陆游客回流,大家语气里有欣喜,也有一点复杂。
十一黄金周长假期间,前七天累计有逾 128 万人次中国大陆旅客访港,比去年同期增加约 5%。
" 生意是变好了,人是真的多了。" 坐我对面的阿铭是做地接的,他说完顿了顿," 但这两个月我真的是天天在劝人,别去桥咀岛。"
我还没来得及问原因,他已经摇了摇头。
" 你自己上小红书搜,搜桥咀岛,搜东坝,搜破边洲,拍得都特别美,尤其那个天梯岩,还有透明船。"
" 但照片后面是什么?是珊瑚被踩碎,垃圾没清走,游客乱烧烤,客人去了体验也不好,我们能不烦吗?"
几年没来香港,我和太太也去了徒步圣地麦理浩径。
周末上午,我们从西贡出发,赶到万宜水库东坝,等车和排队加起来花了快四十分钟。
沿途说普通话的游客占了大半,拍照、直播、凹造型,像是整段山海线被搬进了短视频片场。
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徒步线也一路把这片区域推到天花板。
东坝的六角岩柱、破边洲的海蚀拱门、万宜水库的山脊线,每个地方都配上滤镜和穿搭建议,每条路线都附上了精确的交通攻略与最佳出片时间。
那天下午,我在栈道边遇到一个从上海来的小伙子。他说他们这次专门挑了国庆后过来,避开高峰。
" 结果人还是特别多。" 他挠了挠头," 我们本来想徒步麦理浩径,谁知道这段也这么火。"
我能理解他的落差感。
毕竟谁不想在网图一样的风景里,走上一段孤独又治愈的山海线?
但他没看见的是,远处有几个年轻人在礁石区浮潜,有人用手抓住一丛珊瑚当作浮具,另一人手里还拿着鱼叉。
也有人在岸边升火煮食,烟雾顺着海风往山上飘。
还有几双球鞋,踩在原本就脆弱的潮间带上,来回踏过像牛皮糖一样柔软的珊瑚礁。
这些场景,隔着海风看过去,很日常。
但它们确实在伤害这座岛。
今年 10 月 1 日,有香港环保志愿者上岛做实地观察。那天他们粗略估算,一天超过 4000 人登上了桥咀岛。很多人没带走垃圾,有些直接把果皮和塑料袋塞进了岸边灌木丛。
拍照好看,脚下早已千疮百孔。
02
最近一两年," 特种兵旅行 " 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流行关键词。
走得快、拍得多、花得少。
香港看起来比以前热闹了,节假日挤满人,但对不少本地商家来说,感受更接近于四个字:旺丁不旺财。
人来了,钱没留下来。
阿铭说,现在内地的穷游客人多了,甚至有不少人把香港的露营地当成五星级免费旅馆。
他说得没错。
国庆期间,大屿山的贝澳营地几乎变成了小红书上的穷游据点。
据香港 01、NOW 新闻等多家港媒报道,不少内地游客一家老小拖着行李箱,白天在市区打卡,晚上就地扎营,自带炉具、食材和垃圾袋。
有博主调侃,这里简直就是港版阿那亚,只是没人收费。
直到台风麦德姆来袭,气象台挂起三号风球,这些营地才紧急清场。
这种反向降级的旅行方式正在成为常态。
据港媒报道,尽管访港旅客数量回升明显,消费能力却在同步滑坡,越来越多内地游客选择 " 住深游港 "。
白天游玩香港,晚上返回深圳住宿,连瓶水都提前在关口买好。
有些人干脆连酒店都不住了,晚上找家 24 小时营业的餐厅坐一晚,点一份最便宜的餐,既避雨又避住宿费。
这在香港本地引起了不少争议。
但最让人头疼的,还不是睡哪儿的问题。
而是去哪儿的问题。
这届游客,对景区的选择越来越趋同。
在社交平台上,一座篮球场就能变成全港流量的中枢节点。
比如那个位于坚尼地城港铁站旁的小球场。
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设计,也不是哪部电影的拍摄地。
只是从球场边的铁栏杆望出去,刚好能拍到一条纵深延伸的街道,再配上一点香港黄昏的滤镜,就能轻易制造一种港风电影既视感。
很快,打卡照刷屏,榜单冲上热搜。来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没有带篮球,也不是为了打球,只想站在别人站过的角度,再拍一张一模一样的照片。
这个逻辑,后来套在了桥咀岛身上。
近年,香港政府大力推动 " 无处不旅游 " 理念,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点推广项目。
而桥咀本来是生态旅游的重点区域,珊瑚覆盖率高达 71.3%,在全港排名第二,但一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出片圣地,生态的脆弱就开始暴露。
浮潜成了最热门的项目,攻略贴层出不穷,几乎没人提醒不能踩珊瑚,也没有人在乎岛上的承载力。
一些游客把连岛沙洲称作天使之路,也有人叫它港版马尔代夫。
但天堂的入口,是珊瑚的末日。
它们的表层在潮水中维持着微妙平衡,最怕的就是反复踩踏、器具碰撞、海水混浊。
而这类破坏,正在每天发生。
几张照片之后,是一大片死掉的珊瑚。
对大多数游客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旅行,但对这座岛来说,每天都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03
香港旅游业辉煌时,内地游客曾一度占据香港 GDP 约五个百分点。
为弥补近年来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香港迫切希望重振旅游业,内地游客再次被当作救命稻草。
但阿铭端着杯冻柠茶叹了口气。
" 你说我们想不想要游客?当然想。可要是再这样下去,很多地方真的要废了。"
在他看来,今天香港已经越来越不像他小时候的香港了,岸边的水已经退得很浅,沙滩上挤满了租独木舟的游客。
粉红色、蓝色、黄色,密密麻麻,看上去很热闹,但海水被搅得发白。
" 其实之前桥咀人太多,是因为半月湾封滩," 阿铭和我指着前方的海面," 大家全都挤过来。游客不知道,也没人告诉他们,这片是珊瑚区。"
一位同行的本地阿姨黄太太也摇着头说:" 看到新闻真的心痛,游客多没问题,问题是得有人教他们,垃圾自己带走,珊瑚不能摸。要多游客,就要多教育。"
她说这话的时候,一对年轻情侣正提着手提音箱准备上船,音乐声盖过了海浪。
阿铭笑了笑:" 我们以前带团也会讲生态,现在没人管,其实政府推广生态旅游没错,但总得有个界线。"
他们的处境,是整个香港生态旅游业的缩影。
旅界获悉,今年以来,香港一些小的地接社会自发在行程里加入保育教育,比如让客人了解海洋生物,提醒不要在保护区浮潜。
但这种努力太微弱。
疫情放开后,社交媒体带来的流量效应愈发明显,小红书上几乎每一条热门帖,都能立刻带火一个新地点。
阿铭说,他已经数不清有多少网红团来踩点,拍完就走,什么都没留下。
" 其实不全是内地人," 他说," 本地人也有,只是现在风气变了,大家都想拍最美的图。"
我们都沉默了一阵,太阳往山后沉去,海水反着光。
香港的对策,显然还没跟上变化。
在最新的施政报告里,他们把生态旅游列入 " 四山计划 ",要把太平山、凤凰山、西贡海和大帽山都变成旅游热点。
可问题在于,当所有地方都成了网红打卡点,谁来评估它们能不能承受?
阿铭叹气:" 发展和保护,本该两条腿走路。现在看起来,一条在跑,一条还没学会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