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版 iPhone Air 正式开售不到一天,有关这款机型的 " 坏消息 " 接踵而至。
北京时间 10 月 23 日凌晨,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 需求低于预期,导致供应链已经开始缩减出货量和产能。预计到 2026 年一季度,大多数供应商的产能会缩减 80% 以上,部分出货前置时间较长的零组件预计在 2025 年底前停产。这表明,现有的 Pro 系列和标准机型已经很好地覆盖了大部分高端用户的需求,几乎没有空间去开拓新的细分市场和定位。

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日本瑞穗证券此前发布报告称,苹果今年计划削减 100 万部 iPhone Air 的产量,并将 iPhone 17 系列的产量增加 200 万部。
从国行版发售首日的情况来看,iPhone Air 的表现较为平淡。
据媒体消息,在线下某苹果旗舰店,相比 iPhone 17 系列发售当天的盛况,10 月 22 日上午前往苹果门店取货的人数少了许多,门口也没有大量黄牛出现。苹果旗舰店门口虽有联通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接受用户关于 eSIM 办理的咨询,但咨询的人并不多。
iPhone Air 的最大看点莫过于 " 史上最薄的 iPhone" ——机身厚度仅 5.64 毫米,重量 165 克。能实现这一厚度的重要原因在于,iPhone Air 彻底取消了物理 SIM 卡槽,全面转向 eSIM 技术。这种技术直接简化了主板结构,为 " 瘦身 " 做出了贡献。
与传统的实体 SIM 卡不同,eSIM 直接嵌入在设备芯片上,无需像传统 SIM 卡那样插入或更换物理卡片。不过,目前国内仍有大量用户依赖实体 SIM 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市场研究机构 KeyBanc Capital Markets 的一份投资者调查显示,市场对 iPhone Air" 几乎没有需求 ",消费者对折叠屏等新形态设备付费的意愿也十分有限,且 AI 功能尚未对购买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郭明錤还提到,回溯苹果过往推出的机型,无论是 mini、Plus 还是如今的 Air,都未能成功开拓出新的市场区隔与定位。iPhone mini 因屏幕尺寸较小,不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iPhone Plus 虽屏幕更大,但在性能和价格上缺乏足够的差异化优势。
随着 iPhone Air 需求低于预期,苹果也需要重新审视其产品线布局和市场策略。
据报道,苹果首款可折叠 iPad 的售价可能接近 3000 美元(注:现汇率约合 21292 元人民币),最早也要到 2029 年才能上市。该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款设备的研发,其预计成本约为 3000 美元,最近计划在 2028 年发布。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与重量、功能和显示技术相关的工程难题已将其可能的首次亮相时间推迟到 2029 年或更晚。
10 月 23 日,港股苹果概念股表现疲软,截至收盘,富智康集团跌近 6%,鸿腾精密跌逾 4%,蓝思科技跌超 3%。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第一财经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