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呀,我是朵朵 ~
昨天首博刚刚新开一个特展,全是黄金,看完展的朵朵眼睛都被闪花了。
这些金器全部来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首次在大陆亮相,部分文物全球首次展出!
黄金缕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 16 号
|时间|2025 年 10 月 22 日 -2026 年 3 月 1 日
|门票|免费,首博需提前预约
展览名 " 黄金缕 " 出自南唐诗人冯延巳的诗句 "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诗人将迎风招展的柳条,比作缕缕黄金。
在这个秋意渐浓、柳条变黄的季节,这场特展来得很是应景。

莲花飞天纹发饰|唐
为什么这个展非看不可?
因为:黄金,无人不爱。也只有黄金,因稀缺性和永恒性,统一了地球上各个族群的喜好和审美。
从展览本身来看,至少可以得到 3 方面的收获:
①了解中国金器发展史
170 余组件金器,时间跨度自公元前 15 世纪至明代,地域涉及西部、北部草原、中原和青藏高原。
比较完整地呈现了 3000 多年中国黄金制品的演变和成就。

人形缨罩|吐蕃
②感受文明互鉴的魅力
展览系统梳理黄金在欧亚草原、中原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的生产、使用与传播。
丝路之上,中华文明不断与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频繁交流,碰撞出火花!

双凤戏珠纹额冠|辽
③体验艺术之美和工艺智慧
展品类型涵盖首饰、腰带饰件、车马饰、礼仪用具等,造型各异、工艺精湛。
不仅能欣赏到金器的艺术之美,更能领略到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与智慧。

狮子缠枝纹项饰|宋
现在,朵朵就按照单元顺序详细介绍下!这一次,我们不论 " 克 ",只讲艺术和历史↓
-1-
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
文明发展早期,欧亚草原贵族偏爱黄金饰品,中原贵族则主要使用青铜礼器和玉器。
商周至汉代,受到迁移、战争、贸易等影响,中原贵族也开始将黄金用于日常和礼仪活动中。黄金,成为中原与草原之间频繁互动的见证。

鼻饮|约公元前 15- 公元前 13 世纪
这件金饰由细丝打制而成,两端呈喇叭形,因大小不同可作耳饰、臂饰或鼻饰。
这样的喇叭口器物是中亚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器物,在阿富汗席巴尔干的 " 黄金之丘 " 墓地、甘肃磨沟遗址、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中都有发现。
流行年代长,地域分布范围广,反映了黄金制品由西至东在欧亚草原上传播。

卷曲马形饰牌|公元前 6- 公元前 5 世纪
这对金饰牌,造型是两匹头靠着头的卷曲的马,表情很呆萌!边缘沿着马背有一圈联珠纹。
类似的卷曲动物饰牌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多有发现,它们与春秋末战国初期活跃在河北北部及北京一带的草原部族 " 山戎 " 有关。


璜形项饰|公元前 4- 公元前 3 世纪
这件金项饰通过锤揲成形,正面刻划两只巨鸟,巨鸟的眼睛使用了绿松石点缀。
绿松石嵌入在预留的凹槽中,而非通过包镶与器物相连,这与哈萨克斯坦希力克提墓地出土的物品工艺相似。

虎形饰片|公元前 3- 公元 1 世纪
动物纹装饰是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风格由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传入中国后,极大影响了战国至汉代的金属器。
这件锻打制成虎形饰片," 老虎 " 威武有力,虎身上的涡纹又增添了艺术感。
类似的文物还发现于新疆阿拉沟地区,表明新疆和西伯利亚南部草原民族之间存在联系。


摩羯人物金索坠饰|北魏
这件金坠饰由扣、锁链、坠子三部分组成。坠子正中有一小人,双手持抱摩羯鱼尾,摩羯鱼口大张,吞咬着左右链索。
小人下部有一活扣,连接着一个十字花形坠饰,上面镶嵌着红、蓝、绿三种宝石。真珠光宝气!
双摩羯人物纹,多见于阿富汗贵霜帝国的饰物上,贵霜人为大月氏人的一支。

耳饰|北朝
这两对耳饰先用金丝盘扭出主干,再穿挂花瓣、叶片形的小金箔片。
垂挂金箔是鲜卑饰品的做法,可能与当时流行的步摇有关。汉刘熙《释名》所谓:" 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
-2-
碰撞:唐与吐蕃
公元七世纪初,青藏高原上兴起了一个强盛的政权——吐蕃,它几乎与中原的唐朝同时出现。
吐蕃,通过丝绸之路吸收了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多元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吐蕃印记的金器风格。
此外,吐蕃与唐朝存在长达三个世纪的频繁往来,这其中,金器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凤鸟鸳鸯衔花枝形冠饰|唐
这些从大唐走来的饰品,原本是一件冠上的装饰,绚丽的色彩映射出唐代开放的气象。
凤的身体用两块锤揲的金片合成,翅膀和尾部则是镂空的金片,上面点缀绿松石、红玛瑙、青蓝琉璃。
收藏于陕西考古博物馆的李倕公主的冠饰,与这组冠饰的装配方法接近。

飞廉衔同心结纹小山形发饰|唐
不仔细看,还以为这件发饰上是一对展翅的凤鸟,仔细看,才发现鸟身上长了一个马头!
它的名字叫 " 飞廉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神,有牛首鸟身、鹿首鸟身和马首鸟身等多种形象,敦煌莫高窟 285 窟中也有它。


神兽衔枝纹马鞍饰|吐蓄
这组马鞍饰一组四件,包括前、后鞍桥和后鞍桥两翅包片饰。
前鞍桥的主体纹饰是狮子、独角兽,它们都四肢着地,张口 " 吐 " 出卷草。后鞍桥两翅包片纹饰是飞龙,长舌变幻为卷草,草原风格鲜明。


骑射武士形饰牌|吐蕃
看,这是一位骑马的武士,他双手拉弓,双目圆瞪,一左一右两条辫子随风飞舞。马则四肢腾空,马尾飞扬!
这件极具动感的饰品原来是某件木质器皿上的装饰。
类似的饰牌,可以追溯到西亚萨珊王朝金银器上的帝王狩猎图,然而这位骑士是典型的吐蕃装扮。

持来通神祇形饰片|吐蕃
饰片上的这位神祇半人半兽,头部和身躯为人形,头戴高冠,头巾向后飘荡,手上举着一个来通杯。
神祇的身子侧生出两翼,前肢如同狮爪,腰部系着腰带,尾部分叉成鱼尾。有学者认为,这种造型可能来自吐蕃苯教。


嵌宝石覆面|吐蕃
这是一件用于丧葬的覆面,眉、鼻、嘴镶嵌绿松石,眼睛中安嵌一颗淡红色宝石作为眼珠,眼睛和嘴巴上下一圈有金珠环绕。
各部件背面都有小钉,可以固定在某种材料上制成覆面,放于逝者面部,这种葬俗十分古老。
-3-
融合:辽宋至明
辽代金器仍然是明显的北方草原风格,但受到汉风影响,两宋时期的金器则显得精致、生活,北方与中原地区在交流中保持着各自的偏好。
元代,金器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南北装饰风格依然有别。
到明代,风格大幅变革," 首饰 " 一词开始专门指代女性使用的饰品,金器风格趋向统一。

双凤戏珠纹卷云冠|辽
卷云冠,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都展现了辽代契丹民族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注意看,正中下方的鎏金圆片,是太极图。
整件金冠由 16 片形状如云朵的镂空金属片连缀拼合而成,22 枚鎏金圆片,装饰有菊花、鹦鹉、飞鸟等图案。


莲花摩羯戏珠纹靴|辽
这双靴子同样是陪葬品,但式样与丝绸所制的靴子相似,只不过装饰更为繁琐,有飞凤、花卉和卷云纹。
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在莲花中嬉戏的摩羯鱼。摩羯兽首鱼身,源自古印度神话,通过佛教传入中国,并与本土的龙形象进行了结合。


牡丹纹蹀躞(di é xi è)带饰及扣|辽
这是一组装饰在腰带上带饰,可用于悬挂随身物件,既是实用器,又是装饰品。
带饰上的每一块銙(ku ǎ)片(腰带上扣版)均由锤揲、錾刻制成,銙片中央雕刻牡丹花纹,这样富丽堂皇的带饰,可知其主人非富即贵。

花卉纹桥梁式簪|宋
朵朵最喜欢的是这件桥梁式发簪了,主体是五朵火焰,中间穿插四朵大小不一的花朵。
有学者认为,像这样的桥梁式发簪,是工匠效仿发髻上成排簪戴的鲜花制成的。宋人有簪花的习惯,上至皇家,下至民间,男女老少都簪花。
直到今天,在我国一些南方省份仍然有女性成排簪花的风俗,比如这些年很受关注的福建泉州蟳(x ú n ) 埔女簪花。

云凤形簪|宋
这对巧夺天工的发簪由锤揲、镂空、卷边等工艺制成,簪首处有一对凤鸟翩然起飞。
值得一提的是,这对凤簪造型与辽代凤簪相似,却使用了当时中原流行的工艺制作,充分体现了南北金器融合、统一的历史。


双龙戏珠纹梁冠|明
明代金器以华丽、繁复著称,累丝工艺迎来第一个艺术高峰,这件束髻冠就使用了这种 " 把金银拉丝 " 的工艺。
金冠双翼装饰两条用金丝编成的五爪戏珠双龙,龙颈部有弹簧,行动时龙首会随之摇摆,创意十足。

展览最后是一个 VR 体验区,在无数次赞叹金器之美后,你可以在这个区域,沉下心来,了解锤揲、铸造、金珠、累丝、镶嵌等工艺。
从早期的锤揲、浇铸,到中后期复杂的鎏金、金珠与宝石镶嵌,领略古代工匠的智慧。
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从工艺的角度,认识在开放创新中不断壮硕的中华文明。
马上约票看展览
在耳朵里的博物馆后台回复 " 黄金 " 获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