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午 8 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室里,黄帆正盯着显微镜下的纳米材料样本——这些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粗细的 " 小家伙 ",在他眼中却是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的 " 秘密武器 "。这位 1987 年 12 月出生的 "85 后 " 研究员,带着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积淀,以生物活性医用纳米材料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用多年跨学科坚守,在 " 纳米治大病 " 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海河英才的加速度。
跨界破局:纳米治大病之始
黄帆的科研初心,藏在一次 " 卡壳 " 的实验里。早年接触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时,他遇到了一个棘手难题:要溶解一种用于神经疾病研究的关键蛋白,可文献里的方法试了一遍又一遍,离心管里的蛋白要么结块、要么变性,近一个月的尝试全以失败告终。" 当时看着同期同学都出了成果,我既着急又不服气——明明方法对得上,怎么就不行?" 那段时间,他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对着实验记录反复琢磨,连吃饭时都在想:是不是温度控制差了 0.5 ℃?是不是溶液配比少了 0.1 毫升?
后来他才明白,问题出在 " 跨学科的盲区 ":自己熟悉化学材料的制备,却对生物蛋白的特性了解不够。为了找到突破口,他翻遍国内外文献,发现有个团队在蛋白研究领域经验丰富,抱着 " 试一试 " 的心态发去邮件,详细附上自己的实验数据和遇到的困境,没想到对方不仅很快回复,还邀请他到实验室现场学习。" 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蛋白的来源、储存温度哪怕差一点,溶解效果都会天差地别。他们还教我用新的混合溶剂方法处理样本,之前我一直用传统单一溶剂,难怪效果不好。" 那次外出学习的笔记,他至今还保留着,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操作细节。回到实验室后,他按照新方法调整实验条件,终于在多次尝试后成功获得稳定的蛋白溶液——那天他特意拍了张溶液的照片,存在手机里当纪念。
这次经历让他坚定了用多学科交叉解决问题的思路。他创新性研发 " 自组装人工分子伴侣 " 新概念仿生材料,就像给纳米材料 " 装上智能系统 ",让这些微小颗粒能精准识别体内的蛋白、细胞,为治疗大病找到新路径。后来选择扎根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也是看中这里能让 " 跨学科研究 " 落地:" 这里既有放射医学的临床视角,又能支撑纳米材料的实验探索,能让我的研究真正朝着‘帮患者解决问题’的方向走。"
靶向攻坚:纳米材料战重疾
入职这些年,黄帆带领团队做的最核心的事,就是让 " 自组装人工分子伴侣 " 纳米材料,变成对抗两大重疾的 " 实用工具 "。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他们研发的纳米材料成了 " 拆蛋白疙瘩的能手 "。" 这种病在患者的大脑里会堆积像‘水垢’一样的致病蛋白,堵得神经没法工作。" 黄帆常用通俗的话解释研究," 我们的纳米材料能钻到这些‘疙瘩’里,要么阻止它们继续聚集,要么把已经形成的‘疙瘩’拆成小分子,相当于给神经‘清障碍’。" 为了验证效果,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反复测试,记录实验对象的行为变化和组织切片情况。有一次,为了赶在项目节点前拿到关键数据,他和团队成员轮班值守观察," 看着实验对象从反应迟钝慢慢变得灵活,我们都特别激动,觉得离帮到患者又近了一步。" 他心里满是期待," 希望未来能让患者少受点罪。"
在癌症治疗领域,这些纳米材料更是 " 一身两用 "。一次和临床医生交流时,医生提到 " 抗癌药总找不到病灶,要么浪费、要么伤身体,有的患者化疗后副作用太严重,甚至坚持不下去 ",这话让黄帆记在了心里。他带领团队优化纳米材料的结构,给它们加上 " 导航 " ——能精准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殊标记,直接把药送到病灶;还设计了 " 缓释功能 ",让药物在肿瘤处持续释放,既提高药效,又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为了测试 " 导航 " 的精准度,他们用荧光标记纳米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看到与对照组相比,纳米材料在肿瘤部位的荧光强度显著提升,我们就知道这个方向对了 "。目前,团队已有 1 项纳米材料技术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即将应用到实际治疗中。" 以前写论文是为了证明研究可行,现在看着成果能落地,才真正明白科研的意义——不是拿多少奖项,而是能帮到多少人。"
实干答卷:科研成果见真章
熟悉黄帆的人都知道,他的科研成绩从来不是 " 急出来的 ",而是 " 磨出来的 "。
黄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46 篇,其中 25 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 10 的顶尖期刊,论文总被引超 3600 次,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这些数据背后,是他对 " 易懂性 " 的追求。有一次,为了完善一篇关于癌症纳米治疗的论文,他和团队前后修改了 12 遍。" 初稿里数据虽然全,但没讲清楚‘纳米材料为什么能提高药效’,读者看了可能还是不懂。" 他带着团队重新梳理实验逻辑,补充纳米材料在体内的作用过程,甚至用示意图代替复杂表格,还特意找非专业的同事帮忙看 " 能不能看明白 "。这篇最终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后来被引用了 200 多次,有同行邮件联系他交流技术细节," 能给别人的研究提供参考,也是一种价值 "。
专利与转化方面,黄帆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16 项,其中 11 项已获授权,1 项实现成果转化。这 11 项授权专利,每一项都经过 " 反复试错 "。有个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纳米材料,团队花了两年才攻克关键技术。" 一开始材料的稳定性不够,在体内很容易分解,我们就一点点调整成分比例,前前后后试了 30 多种配方,终于找到合适的方案。" 记得最后一次实验,当检测显示材料在体内的留存时间达到预期时,团队成员忍不住鼓掌," 那天我们加了个班,把实验数据整理好,才敢放心回家。" 如今,这项专利已进入转化阶段,想到未来能帮到患者,黄帆说:" 哪怕多试几次,也得把技术做扎实。"
项目与奖项上,黄帆先后主持 14 项科研项目,包括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曾获第三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记得申请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他熬了无数个夜修改申报书,反复打磨研究方案,甚至专门找有经验的前辈请教 " 怎么把研究价值讲清楚 "。" 国家的资助是信任,必须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这份严谨,也让他成为行业内认可的青年科研骨干。
初心扎根:注重 " 科研落地 "
在同事眼里,黄帆是个 " 不爱说专业术语 " 的研究员。他担任《超分子材料》期刊首届青年编委、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基础医学影像分会和核医学分会委员,这些职务让他更注重 " 科研落地 "。不管是和团队讨论,还是参加学术交流,他总喜欢用 " 纳米工具 "" 蛋白疙瘩 " 这样的通俗表达,把复杂的研究讲明白。有一次去学校做科普,他带了放大后的纳米材料模型,用 " 小机器人找坏蛋 " 的比喻,让孩子们一下子明白纳米材料怎么对抗疾病," 我觉得科普和科研一样重要,能让更多人了解科学,才会有更多人支持科研。科研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懂就行,得让更多人了解,才能推动成果落地。"
作为天津培养的人才,黄帆总说自己是 " 海河土壤里长起来的 "。" 从项目资助到平台支持,天津给了我很多机会,这份实实在在的支持,也让我更坚定了‘扎根天津、服务天津’的想法。" 现在团队里有不少天津本地高校的毕业生,他总鼓励年轻人:天津有很好的科研氛围,只要沉下心做研究,一定能做出成绩。
如今,37 岁的黄帆依然每天泡在实验室。显微镜下,那些微小的纳米材料在光线下闪烁,就像他心中的科研初心——不追虚功、只务实绩,用 " 纳米魔法 " 为更多患者点亮健康希望。这,就是黄帆,一位用实干诠释 " 海河英才 " 担当的新时代科研人。
记者 穆德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