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三年爆发的人工智能正在冲击人类几千年来的语文通识教育,首当其冲的是被誉为课堂上的 " 园丁 " 的语文教师。
往小的点看,AI 可能方便了学生,却惹恼和内卷了语文老师,甚至还对课堂上写满知识的黑板带来不利。
我们来举一个刚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例子。
" 这篇《我的暑假》里的构思,有些模块化的写作,比如‘蝉鸣把夏天泡成了橘子汽水’类似的句子,上周刚在另一个学生布置的日记作业里见过,还有这篇文言文翻译,连‘我对’的位置都有几个学生大致一样。"
成都的李老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国庆回来后他对着电脑屏幕叹气,最近改日记,第一次觉得 " 批改 " 变成了 " 侦探游戏 ",才发生了上述的感叹。
放大来说,这事儿的影响也不小。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AI 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可以归为教育领域传统范式与新兴生产力之间的必然对话。如果有语文老师真怕自己被取代,那么我们反而要追问," 语文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 " 这一核心命题?
因为从通用人工智能爆发至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 AI 学习机、手机等智能硬件接触到了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部分语文老师开始陷入了 " 甄别 AI 作业 "" 应对 AI 套路化表达 " 的困境。
但单纯把 AI 定义为语文老师的敌人,还是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AI 能精准套作作文、快速翻译文言文,被冲击的可不只是这个职业,我们停留在 " 标准化批改 "" 模板化教学 " 的传统语文教育模式。
在笔者看来," 第一批 AI 受害者,是中小学语文老师 " 背后,是一种走向平权渗透的技术,一群无助的语文老师和一个需要挽回的对立局面。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时候改变了。
细节里无处不在地吐槽
为了让语文老师们更好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有不少地方的学校也是费了尽心思,他们生怕老师们会落后于新技术的潮流,以至于有的还成立了一个 "AI 赋能互学小组 "。

吐槽不是空穴来风,显然有来自个别老师的抵抗与焦虑,自己多年来埋头苦练的功夫一下受到来自新技术的挑战,谁都有点脾气上来。
埋头做教研多年,终于有人抛出那个问题," 你觉得‘崇尚通用人工智能的教育派’有哪些硬指标要求?"
在李老师看来," 大课间都要抽出去开 AI 工作会,课堂上弄个古人说话,与古人握个手,把教学问题问下豆包,都算 AI 运用于课堂,想要实时监控课堂,得硬件设备全跟上,什么统计老师提问,统计学生举手,更是多此一举,数据量化背后不具有参考意义,AI 公开课更是形式化到极致的表演。"

形式上的工作指标是负担,加重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压力,一些老师会反映,以前批改一篇作文,重点看立意、结构、语言,平均 5 分钟,现在要先 " 筛查 AI 痕迹 ",看有没有情感断层(比如突然出现不符合学生年龄的深刻观点)、有没有套路化比喻(比如 " 时间是流沙 "" 母爱是阳光 " 的高频出现),还要用 AI 检测工具交叉验证,一篇作文的批改时间拉长到 8 分钟~10 分钟。
这自然是语文老师在人工智能冲击下的真实焦虑,这些焦虑背后,藏着传统语文教育与 AI 工具的尖锐矛盾。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2024 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 AI 使用现状调研》显示,68.3% 的语文老师认为 AI" 没有减轻工作负担,反而增加了甄别成本 "。
比如,如果是更棘手的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理解,AI 能精准给出 " 标准答案 ",但学生抄完后,老师根本无法判断他是否真的理解 " 通假字 "" 意象内涵 ",只能额外增加课堂提问量,导致课时紧张。
" 以前怕学生‘不会写’,现在怕学生‘不想写’。" 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吐槽很有代表性,某重点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座谈会上提到,班里有学生直言 "AI 写的作文得分比我自己写的高,为什么还要费劲儿?"
当 AI 能快速满足 " 得分需求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反而成了新的教学难题。
苏格拉底曾说 "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如今语文教学的吐槽潮,也不是 AI 的 " 错 ",而是 AI 放大了传统语文教育的 " 弊 ",假设我们把 " 写作 " 简化成 " 套模板得分 ",把 " 阅读 " 简化成 " 找标准答案 ",把 " 语文 " 简化成 " 知识记忆 ",当 AI 能比人更高效地完成这些 " 简化任务 " 时,焦虑自然会爆发。
看到问题的本质,可能不是 "AI 抢了老师的活 ",而是 " 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要教什么 "。
人工智能 + 语文 = 语文老师?
随着 "AI 写作文比学生好 ""AI 批改作业比老师快 " 的声音增多,有人提出 "AI+ 语文 = 替代语文老师 " 的观点。但事实是,AI 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始终停留在 " 工具层 ",无法触及语文教育的 " 核心层 ",思维与情感的培育。
就目前而言,AI 的 " 能 " 搞定 " 标准化任务 ",效率上的确可以给老师的课堂带来帮助,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语文的 " 基础标准化任务 " 上,有不少优势,比如,AI 系统在 " 字词听写 "" 病句修改 "" 文言文字词解释 " 等任务上,准确率达 90% 以上,处理速度是人工的多倍以上。
再比如字词教学,传统课堂上,老师要逐个检查学生的生字默写,假设一个班 45 人,至少要 20 分钟,而 AI 系统能实时批改,不仅标出错误,还能根据错误类型推送针对性练习(比如把 " 辩 " 写成 " 辨 ",就推送形近字辨析题)。
在作业统计环节,AI 能快速算出班级 " 文言文翻译正确率 "" 作文跑题率 ",让老师精准定位教学漏洞,这比人工统计节省很多的时间。
" 我们学校师资紧张,一个老师带 3 个班 135 个学生,以前批改作业要到深夜,现在用 AI 改基础题,我能把时间省下来备‘阅读课’,像带学生分析《孔乙己》里‘茴字的四种写法’背后的深意,这比改字词有意义多了。" 一些老师在谈到新技术的影响时说到。
从这个角度看,AI 是语文老师的 " 效率助手 ",能把老师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当然,AI 的 " 不能 " 就反映在缺了 " 情感与思维 " 上,这就注定它成不了 " 教育者 "。
实际上在现行的素质课程标准要求下,语文教育的核心,并不在于 " 标准化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 2024 年《AI 与语文教育融合研究》指出,AI 在 " 情感共鸣 "" 批判性思维 "" 个性化表达 " 等维度的表现,准确率仅 53.2%,远低于语文老师的 89.1%。
其中最典型的是 " 文本解读 ",AI 能分析《背影》里的 " 动作描写 "" 环境烘托 ",但无法理解朱自清写父亲 " 爬月台买橘子 " 时,那种 " 笨拙中的父爱 " 与 " 当时父子间的隔阂 ",AI 能说出《荷塘月色》的 " 通感修辞 ",但无法体会朱自清 " 不宁静 " 的心境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在大多数老师眼里,语文教育需要温度、经验和共情,而这些都是 AI 的短板。
该变的是 AI 还是教育?
话说回来,面对 AI 的冲击,争论 " 要不要禁止 AI" 没有意义,真正该思考的是,如何让 AI 适配语文教育的本质,而非让语文教育迁就 AI 的 " 能力边界 "。
再从行业趋势上看,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教育的 " 转型 " 已经开始,核心是从 " 知识传递 " 转向 " 素养培育 ",从 " 老师主导 " 转向 "AI 辅助 + 老师引导 "。
这个结论有一定的产业支撑,艾瑞咨询 2024 年《中国 AI 教育市场报告》显示,2024 年 " 教师辅助型 AI" 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76%,远超 " 学生作业型 AI" 的 12%,大模型主要可以 " 帮老师设计教案、分析学情、个性化辅导 ",也就是因材施教。
不过,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并不简单,因为 AI 并不能作假或者偷懒,恰好是使用它的人,也许并不想只将智能社会的技术用于辅助,人一旦产生惰性,可能就懒得去思考了,尤其是在语文教育这种偏偏又需要人文温度与思考的学科上,更应该警惕老师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把辅助教学当作了不做教研的借口。
回到文章开头的一幕,学好语文不在于套模板得分的技巧和找标准答案,用文字表达自己、用阅读理解世界的可能更关键。真正高阶的不是从 AI 才开始出现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