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 2025 年外滩年会上表示:"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到金融机构单纯因 AI 应用而出现员工安置压力的案例。我们认为,员工是金融机构最有效的生产力,每一位员工都在创造价值。尽管 AI 发展迅猛,应用广泛,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目前 AI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作用仍是辅助性的,无法取代人的决策。"

这一回应的背景是,AI 帮助金融机构对内提升运营效率,对外更好提供服务和产品,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金融机构员工数量庞大,随着 AI 效率提升,是否会带来内部员工安置的压力?
肖远企以柜员服务举例称,AI 是辅助工具,无法替代柜员与客户之间个性化的互动。在信贷、保险定价、定损、精算等关键领域,仍然离不开人的专业判断。" 在金融领域,人才始终是我们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资产。"
事实上,AI 的应用还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但 AI 的应用究竟是边际性改变、增量性变革,还是根本性颠覆,肖远企认为仍需继续观察。
同样需要密切关注的还有 AI 应用带来的风险。" 与历史上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在金融领域应用时产生的风险类似,目前或许难以定论,但从历史视角看,过去几轮科技革命在金融领域主要带来的是增量风险和边际风险——风险的成因、路径和形态有所变化,但金融行业面临的根本性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未发生革命性改变。"
具体到这一轮 AI 变革对金融领域带来的风险,肖远企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观察。
从微观来说,对单家金融机构而言,主要有两类新型或增量风险:一是模型稳定性风险。这一轮 AI 应用高度依赖模型支撑业务拓展,因此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二是数据治理风险。这涉及数据来源的选择、数据质量的把控以及事后的评估与监测程序,也就是数据治理的程序。这两类风险对单个机构非常关键。
对整个行业而言,则主要有两类增量风险:一是集中度风险。金融行业在 AI 模型技术上可能会依赖少数技术开发能力强、稳定性高、资源投入大的服务提供商。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投入上可能比小型机构更具优势,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这一点有待观察。二是决策趋同风险。由于所使用的模型和数据相对标准化和集中,金融机构在决策依据上可能趋同,进而导致行业整体决策同质化。如果趋同性过高,可能引发 " 共振 " 效应,这是需要关注的。
" 当然,一个良好、稳定、有效的金融结构需要多元化的参与者与市场平台。因此,我们也必须关注 AI 对整个金融结构变化的潜在影响。" 肖远企表示。
从当前实际应用情况看,目前,AI 在金融行业主要用于优化业务流程和对外服务。从金融监管总局掌握的情况来看,其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首先是中后台运营的智能化。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已应用得比较广泛,覆盖了数据收集、加工、信息甄别与识别,以及客户评估等多个环节。其次是在客户交流方面。许多金融机构在客户关系管理,包括营销、维护和问题解答等方面,都普遍应用了 AI 技术。第三是在金融产品提供方面。AI 的应用带来了双重效益:对内,它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外,则使它们能够为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更有效地解答问题和满足需求。
(责任编辑:曹言言 HA008)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