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热降温,不代表考研 " 变冷 ",而是理性回归。最近,2026 年考研预报名通道开启。往年 " 挤爆研招网 " 的现象不再,研招网一反往年卡顿崩溃的常态,异常顺畅,大部分同学几分钟就完成了报名。不少人开始好奇——今年报考的人数是不是真的降了……
数据显示:
2025 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 388 万,相较 2024 年减少 50 万;
相比 2023 年的峰值 474 万,两年间已累计减少86 万。
有机构甚至预测,2026 年报名人数或跌破 380 万。但请注意:人数下降 ≠ 难度降低。这正是考研的 " 新悖论 "。

资深考研专家甘源指出:报名人数减少的,多为非系统备考或弃考人群;
而 " 二战 "" 三战 " 考生占比提升,复习更系统、竞争更激烈。结果是:" 高分扎堆 " 成为新常态。
以热门院校为例:
河南大学:报考 2.8 万人
南京大学:报考 2.7 万人
北京大学:报录比高达 12:1
考研正在从 " 过热 " 回归 " 理性 ",但理性不代表容易。

" 读研还有意义吗?" 这是当下许多同学最真实的困惑。
答案依然是: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过去几年,考研更多是 " 逃避就业 " 的选择。但随着研究生群体扩大、学历通胀加剧,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仅凭学历,不再是体面就业的保证。于是,读研的价值开始转向——从学历崇拜,走向能力跃升。
有些考生认为用三年时间去取得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就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直接就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读研失去了价值。恰恰相反,考研的的价值早就从 " 学历导向 " 转向 " 能力导向 "。如今,更多同学认识到,考研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就是在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筹码。
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科研、体制、智库等需要深度学术背景的领域,研究生学历仍是不可或缺的通行证。如果你更关注职场竞争力、管理能力、商业思维、那么专业型研究生(如 MBA、MPAcc、MEM 等)比 " 纯学历型读研 " 更具现实意义。
学历是敲门砖,但能力才是留得下的理由
猎聘数据显示:
2021 — 2023 年间,硕博人才需求占比持续增长;
硕士需求占比从 9.1% → 14.8%;
尤其在电子、互联网、新能源等 " 新质生产力 " 行业,高学历人才最受青睐。
也就是说,读研的意义,在于强化竞争力,而非逃避现实。

新一轮考研趋势正在 " 分层 " 演化。面对新的考研形势,大家需要看清其中的结构性机会与挑战。
机会方向:
国家重点领域持续扩招。2025 年全国硕士招生计划新增 2.3 万人;
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工程等专业扩招超 20%。
光是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 方向,就新增 1800 个名额。
挑战方向:
推免生比例上升,统考名额被压缩。清华、武大等 " 双一流 " 高校推免率达 42%;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统招名额缩减超 50%。在这种背景下,聪明的选手正在换道超车:
✅ 关注 新增交叉学科(如智能医学工程)
✅ 报考 科研院所联培项目(中科院统招增幅 22%)
✅ 考虑 B 区及 " 双非 " 院校冷门专业(调剂成功率提升 40%)
✅ 把握 新增硕士点红利——首年招生院校竞争较小。

与其焦虑 " 读不读研 ",不如思考:你的目标是什么?你需要怎样的成长路径?对于正在犹豫的你,给出三点建议:
首先,不跟风,不逃避。考研不是避风港,而是职业跃迁的战略选择。要基于自身能力、目标与方向,决定是否 " 上岸 "。
其次,科学备考,系统规划。不要 " 拼时间 ",要 " 拼方法 "。以 " 学科实力 × 城市产业 × 报录比 " 三维分析目标院校。
放眼长远,把读研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未来的竞争,不是学历之争,而是学习力之争。无论读不读研,持续学习与自我升级,才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写在最后:考研人数的下降,并不是坏消息。它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 " 规模扩张 " 迈向 " 质量提升 " 的新阶段。
人生的道路也从来不止一条,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考研只是通往成功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唯一解法。无论如何选择请一定记住——千万不要一边做,一边怀疑。
无论你选择哪条路,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前进的信念与奋斗的勇气,终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愿这篇分享,能在你迷茫的时刻,带来一份清醒与力量。

添加考研小助手微信
提前掌握考研内部消息
图文 | MBAChina
转载请留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