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楚氤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当飞书官宣与香港宽频 HKBN 合作拓展港澳市场时,外界看似看到了这家协同办公厂商在红海赛道中的 " 突围新思路 "。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内地市场投诉量突破 200 条、People 业务团队 " 归巢 "、5000 人团队效能不及钉钉 1/3。
这场出海动作,更像一场对内地核心矛盾的 " 暂时性回避 ",而非真正的商业化破局。
飞书的困境,本质是字节跳动 To C 基因与 To B 业务逻辑的激烈碰撞。
从短视频赛道 " 烧钱换流量、快速试错 " 的成功经验,到协同办公领域 " 重规模轻服务、重功能轻价值 " 的水土不服,飞书正陷入大厂跨界 To B 的典型迷思。
用 To C 的 " 闪电战 " 打 To B 的 " 持久战 ",即便出海寻得新市场,若不解决内地暴露的基因缺陷,终难逃脱 " 换汤不换药 " 的增长困局。
01
To C" 流量思维 " 下的服务失守
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 200 余条投诉,像一面镜子照出飞书 To B 服务的 " 硬伤 ":收费争议、退款难、功能与宣传不符三类问题占比超九成,背后是 To C" 跑马圈地 " 思维对 To B" 长期服务 " 本质的侵蚀。
隐性收费的 " 套路 ",是 To C" 先拉新再变现 " 逻辑的错位移植。

企业用户开通 " 企业标准版增值服务 " 后,才发现日常依赖的 " 会议纪要功能 " 需额外付费,这种 " 先上车后补票 " 的操作,在 To C 领域或许能靠规模摊薄争议,但在 To B 领域,却直接触碰企业客户的 " 信任红线 "。
对企业而言,协同办公软件是 " 生产工具 " 而非 " 可选消费品 ",功能收费的不透明,不仅增加管理成本,更会引发对服务稳定性的质疑。
退款环节的 " 高墙 ",则暴露了飞书对 To B 客户关系的漠视。
8400 元采购 180 个账号申请退款被拒、个人用户遇功能故障却难获全额退款,这种在 To C 领域常见的 " 维权难 ",在 To B 领域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企业客户的口碑传导速度远快于个人用户,一家客户的退款纠纷,可能让整个行业圈层对飞书产生 " 服务不可靠 " 的认知,进而导致中小客户群体的流失。
要知道,To B 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 功能多全 ",而是 " 付费后能否省心用 ",飞书显然还未理解这一点。
02
战略定位偏差下的商业化迷途
飞书 People 业务从产品线剥离、产研团队回归字节 CSI 部门,这一调整看似是业务聚焦,实则是 To C" 复制经验 " 思维在 To B 战略中的失败。
最初为服务字节而生的飞书 People,从诞生起就带着 " 大厂基因偏见 "。
字节跳动作为互联网巨头,业务复杂、员工规模庞大,其管理逻辑天然适配飞书 People 的功能设计。
但飞书将这套 " 大厂模板 " 直接推向市场时,却陷入 " 高不成低不就 " 的困境:中小企业觉得功能冗余、成本过高,传统企业觉得互联网化管理模式 " 水土不服 ",最终只能依赖少数互联网客户,商业化闭环越收越紧。
这种 " 以母公司需求定义市场需求 " 的战略,本质是 To C" 爆款思维 " 的延伸。误以为一款产品能满足所有用户,却忽视了 To B 市场 " 千人千面 " 的定制化需求。
更致命的是交付困局,这是飞书 To C" 轻运营 " 思维与 To B" 重交付 " 本质的冲突。
为服务大企业客户,飞书组建了顶尖交付团队,但 To C 出身的管理层却未意识到,To B 交付的核心是 " 成本控制 " 而非 " 人力堆砌 "。
大企业定制化需求重,若交付成本过高,必然陷入 " 项目投入越大,亏损越严重 " 的怪圈。
飞书 People 业务 " 新客户难签、老客户交付头疼 " 的困境,正是这种冲突的直接体现。
用 To C" 高薪挖人拼团队 " 的方式做 To B 交付,最终只能在成本与盈利间迷失方向。
03
To C" 规模论 " 的人效陷阱
飞书高峰期 6000 人、缩减后仍有 5000 人的团队规模,与钉钉 1600 人、企业微信等三大业务线 2200 人的团队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 To C" 规模决定成败 " 思维在 To B 领域的失效,人效比的差距,本质是业务逻辑的差距。
To C 领域 " 大力出奇迹 " 的逻辑,在 To B 领域完全不适用。
字节在短视频赛道靠 " 海量内容 + 算法推荐 " 的规模效应取胜,这种 " 多招人、多试错 " 的模式,被直接套用到飞书的 To B 业务中。
没有清晰的客户地图,没有阶段性目标,只是盲目 " 攻城略地 "。
2023 年飞书 ARR 突破 2 亿美元的成绩,看似亮眼,但分摊到 5000 人团队上,人均效能远低于钉钉、企业微信。
To B 的核心是 " 精准服务 " 而非 " 规模覆盖 ",钉钉 1600 人团队能支撑起庞大的客户基数,靠的是 " 标准化产品 + 生态合作 " 的轻模式,而飞书却仍在用 To C" 人海战术 " 打 To B 的仗,效率差距自然明显。
更关键的是,To C" 快速迭代试错 " 的容忍度,在 To B 领域不存在。
To C 产品可以靠频繁更新修复漏洞,用户对小故障的容忍度较高;但 To B 产品作为企业 " 生产工具 ",任何功能故障都可能影响业务运转,客户对稳定性的要求远高于 " 新鲜感 "。
飞书 5000 人团队中,大量人力投入到功能迭代中,却忽视了基础服务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何投诉量居高不下的原因 —— 用 To C" 迭代速度 " 替代 To B" 稳定可靠 ",终究是本末倒置。

飞书拓展港澳市场的动作,或许能带来短期的增长缓冲,但要真正在 To B 赛道立足,还需直面内地市场暴露的核心问题:摒弃 To C" 流量思维 "" 规模思维 "" 复制思维 ",真正理解 To B" 长期服务 "" 精准定位 "" 稳定可靠 " 的本质。
具体而言,飞书需要三步破局:
其一,重构服务体系,将 " 客户满意度 " 纳入核心考核,杜绝隐性收费、优化退款流程,用 " 靠谱服务 " 重建企业客户信任;
其二,调整战略定位,放弃 " 通吃所有客户 " 的幻想,聚焦互联网、新消费等适配领域,打造 " 小而美 " 的垂直解决方案;
其三,优化团队结构,削减非核心岗位,提升人均效能,用 " 精准人力投入 " 替代 " 人海战术 "。
对飞书而言 To C 的成功经验不是 " 万能钥匙 ",To B 的赛道更需要 " 慢下来 " 的耐心。
若不能打破基因惯性,即便出海寻得新市场,也终将在 To B 的 " 持久战 " 中折戟沉沙。
飞书的 To B 之路,还远没到 " 出海破局 " 的时刻,先解决好内地的 " 沉疴 ",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文章图片来源:飞书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