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今年 10 月,很多人第一次在蜜雪冰城的店里看见了啤酒。

图|来源网络
不是联名,也不是代销,而是福鹿家鲜啤——一家由蜜雪体系直接控股的鲜啤品牌。
公告与多家媒体报道显示,蜜雪集团以 2.97 亿元拿下福鹿家 53% 股权。
这意味着,雪王做到了 " 现制茶饮 + 现磨咖啡 + 现打鲜啤 " 的三线品类组合正式成形。
这笔交易有两层 " 反常识 "。
第一,路径反常识:奶茶企业跨到啤酒,通常会被认为跨度大、易失焦,但蜜雪采用的是体系内整合;福鹿家实控人田海霞,是蜜雪冰城 CEO 张红甫的配偶,治理与协同更像纵向并表而非横向并购,减少了品牌融合磨合期。
第二,价带反常识:福鹿家不是走精酿高客单,而是低价鲜啤,价带集中在 6.6/9.9 元等区间,明显瞄准 " 啤酒的大众刚需 + 夜间随手单 " 场景,而非小众风味体验。
把这两点叠起来,会发现蜜雪不是在 " 讲新故事 ",而是在补结构性缺口——白天甜饮 + 夜间酒饮的时段组合。白天的单杯快周转逻辑已经成熟,下半场的增长点在夜场延长营业时段、提升客单与坪效。
从组织与供应链的维度来看,这一步更像是把既有冷链、门店网络、加盟管理半径,迁移到一个 SKU 温度不同但周转逻辑相似的赛道上。
02
从经营视角看,2024 年以来新茶饮的新增客流趋缓与客单价增长乏力是事实,行业净增长率下降、头部品牌进入结构调优期。

蜜雪的问题不是卖不动,而是白天生意很稳,晚上没有业务模型。门店夜间有效时段短,边际效益低,以茶饮为核心的 SKU 在夜间缺乏 " 理由 "。
但如果卖啤酒,有三个明显的短板立刻能被补齐。
首先,时段与坪效能把单峰曲线拉成双峰曲线。主力客流从午后—傍晚延展到晚间—夜宵,同铺位、同人手,营业时长可延长 2 – 3 小时,单店坪效、时效利用率有望自然抬升(不靠折扣)。若以 5000 — 8000 元 /㎡/ 月的三四线核心商圈租金测算,延长夜场意味着在房租不变前提下提升时间利用率,对加盟商现金流非常敏感。
再有,茶饮的主力客单长期稳定在 8 – 12 元,继续提价会伤害国民价心智。啤酒作为独立类目,能把单笔从饮品客单迁移为饮品 + 酒饮 " 的组合客单,心理阻力更低。福鹿家价带(6.6/9.9 元等)本身就是奶茶价格区间,消费者的决策习惯不需要重塑。
最后,鲜啤的难点之一在温控 + 时效,但蜜雪的冷链就是为低温饮品 + 高频补货建的。而难点之二是渠道触达,而蜜雪终端密度本身就是壁垒—— 3 万 + 门店(含海外)意味着上市速度与触达半径先天强。福鹿家选择低价鲜啤而非高客单精酿,本质是让啤酒的周转规律更像饮品,在蜜雪系统里更好跑。
所从赛道维度分析,低度酒市场近两年在高端精酿与平价回归之间呈两极分化,夜经济与社区型随手单同时回暖,平价鲜啤具备更大的规模化空间与复购频率。
03
看起来谁都能把啤酒摆进冰柜,真正难的是 " 三个 S:Scale(规模)/ System(系统)/ Speed(速度)。

规模(Scale):
蜜雪的网络密度带来的是一声令下、全国铺货的执行力;
酒饮品牌的常规打法是点—线—面,铺 6 – 12 个月,蜜雪可以在一个季度做完 " 验证—推广—稳定化 " 的闭环。
系统(System):
蜜雪把 " 饮品工业化 " 这件事做了二十多年,标准化配方、低温仓、频次补货与门店损耗控制是一整套肌肉记忆;
啤酒被装进这套系统后,本质是换温度与保质逻辑,而不是重造一条链;
对大多数新玩家来说,问题恰恰在这里:你没有那条链。
速度(Speed):
夜经济窗口与消费者心智迁移是窗口期,先占位才能获得低成本心智;
蜜雪的价格锚已建立 " 国民价 ",把啤酒塞进这根锚,更容易形成价带预期;
对追求高客单的精酿玩家而言,一旦蜜雪把平价鲜啤的口粮心智锁住,再上攻会很吃力。
也因此,这次控股福鹿家,与其说是跨界,不如说是把夜场 SKU 接到了蜜雪的日间流水线上。
路径清晰、执行可控、财务结构友好——这类动作在增量见顶阶段,恰恰是最稳的增长手段。
所以蜜雪冰城的底层并不是做了什么口味和产品,而是把一种消费频次做成了规模经济。当日间茶饮的边际增长逐步放缓,最合逻辑的动作,是用可复制的夜间 SKU 去延长同一套组织与供应链的利用时长。
控股福鹿家,让这件事变得低摩擦、强协同,价格带进入国民区间、SKU 符合快周转逻辑、系统不需要重造。
而对蜜雪来说,卖啤酒不是开始讲第二个故事,而是把第一条流水线开到夜里。
* 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