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景之死, 到 Chrome 崛起,再到Atlas的挑衅,过去30年的浏览器争夺战,以及AI Agent 的未来
战争宣言
2025年10月22日,旧金山。OpenAI,Atlas 浏览器。
"我们认为,AI 代表了一个罕见的、十年一遇的机会,去重新思考浏览器可以是什么",OpenAI CEO Sam Altman如是说,"以及如何使用它,如何最高效、最愉快地使用网络。"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当日股价下跌2%。Google 旗下的浏览器 Chrome,目前占据全球65%的市场份额。
这不是第一次有公司挑战浏览器市场的霸主。自从 AI 时代以来,Comet、Dia、Fellou、Genspark 等都试图占据浏览器这个关键的数据和信息上下文入口。而 OpenAI 的入局,将其升级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从信息技术史的角度,每当巨头决定在浏览器领域宣战,通常都意味着一场"圣杯之战"的打响。事实上,这是信息技术史上的第三次浏览器战争。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995年,网景想用浏览器架空 Windows,被微软用操作系统捆绑碾压致死。
第二次战争,发生在2008年,Google 用 Chrome挑战微软 IE,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Chrome如今占据全球65%的市场份额。
现在,2025年,OpenAI 想用 Atlas,再次改变游戏规则。
但这一次却大有不同。
前两次战争,本质是"更好的浏览器" v.s. "已有的浏览器"。而这一次,OpenAI 想重新定义"浏览"本身——从"人操作网页",到"AI代劳执行"。

浏览器战争从来不是关于浏览器本身,而是关于谁控制了人类接触数字世界的方式。
第一次战争,微软守住了操作系统(1995-2001);第二次战争,Google夺走了互联网入口(2008-2015);第三次战争,OpenAI 想重新定义"操作"本身(2025-?)。
战争刚开始,预测胜负没有意义。但我们需要理解这场战争的底层逻辑:三次战争背后的统一规律,这场战争为什么重要?以及为什么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韵?
1995年,网景说"浏览器即操作系统",失败了。2008年,Chrome证明了这个愿景,成功了。2025年,OpenAI说"AI即操作系统",终局会是如何?
让我们从历史开始。
历史的教训:两次战争,同一个规律
浏览器一战:网景的悲剧(1995-2001)
1994年4月,Marc Andreessen 和 Jim Clark 在加州山景城创立网景(Netscape)。一年后,1995年8月9日,网景IPO,首日收盘市值28亿美元。这家成立仅16个月的公司,创造了硅谷的神话。
同年12月,Andreessen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The Golden Geeks"(黄金极客)。25岁的他赤脚坐在王座上,眼神中透着改变世界的自信。

网景的产品是 Netscape Navigator 浏览器,售价49美元。但它卖的不只是浏览器,而是一个愿景:浏览器是通往网络的操作系统。
这个愿景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直击微软的命门。
1995年的世界,微软 Windows统治着 PC 操作系统市场,市场份额超过90%。所有软件都必须在 Windows上运行,微软因此掌握了整个 PC 生态的规则制定权。
但是 Marc Andreessen看到了不同的未来:如果应用都运行在浏览器里呢?如果浏览器成为新的"运行环境"呢?那么Windows就会沦为"调试过的设备驱动"——一个管理硬件的底层工具,不再重要。
网景的技术支撑来自Java。SUN 出品的 Java 语言承诺"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网景浏览器 + Java = 跨平台应用的未来。
这个愿景让 Bill Gates 夜不能寐。1995年5月26日,Gates 写了一份内部备忘录:"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单一竞争者是网景……如果他们成功,就会建立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将失去对PC生态系统的控制"。
微软立刻宣战。1995年8月,微软发布 IE 1.0,免费提供。1996年,微软组建 IE 团队,投入超过1000名工程师。同年,Windows 95 OSR2版本开始捆绑 IE 3.0。策略清晰:免费 + 捆绑 + 快速迭代。

战局很快逆转。IE 市场份额从20%飙升到50%。网景被迫将浏览器免费化,失去了收入来源。1998年11月,濒临困境的网景被 AOL 以42亿美元收购。到2001年,IE 市场份额突破 90%,网景浏览器开发停止。
微软赢了,但代价是一场漫长的反垄断诉讼。美国司法部认定微软通过捆绑销售非法垄断浏览器市场。2001年,微软与司法部达成和解。
网景为什么失败?以下是三条苦涩的教训(bitter lessons):
愿景的正确不等于时机的正确。网景的"浏览器即操作系统"在技术逻辑上是对的,但1995年太早了。互联网还是拨号连接,速度只有56Kbps。Web 应用几乎不存在,只有静态网页。用户仍然需要大量本地软件。Web 生态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支撑"浏览器即操作系统" 的宏大愿景。
技术优势敌不过平台垄断。网景的技术其实不错—— JavaScript 和 SSL 都是网景发明的。但这些创新在微软的平台垄断面前不堪一击。微软有Windows,全球装机量超过3亿。Windows 捆绑 IE,意味着每一个新买电脑的用户,都会默认使用 IE。更致命的是,IE免费,而网景要收费49美元。这是降维打击。
先烈的思路会被后来者继承。网景死了,但它的基因活了下来。2002年,网景开源的代码成为 Mozilla 项目,2004年演变为 Firefox。更重要的是,网景证明了一件事:浏览器确实可以挑战操作系统。只是时机不到。
13年后,Google 的 Chrome证明了:当时机成熟时,网景的愿景是可以实现的。
浏览器二战:Chrome 的逆袭(2008-2015)
2008年9月2日,Google 发布了 Chrome。
那一天,IE 的市场份额是70%+,Firefox占据20%。浏览器市场看起来已经饱和。很多科技媒体的反应是怀疑:Google为什么要做浏览器?
我至今都记得我那一天的兴奋。当时还在北京一家商业媒体做记者的我在办公室里大喊:"这是 Google 向微软的最后宣战!Chrome 是 Google 的操作系统!"
其实,这是一场防御之战。
2008年,微软即将发布 Bing 搜索引擎。Google的高管们意识到一个致命威胁:微软可以把 IE 的默认搜索引擎改成 Bing,就像当年把 IE 和 Windows 强行捆绑一样。
IE 有 70%的市场份额,如果默认搜索引擎是Bing,Google的搜索流量会大幅下降。搜索是Google的命脉,占据其广告收入的绝大部分。失去搜索入口,Google的整个商业模式会崩塌。必须掌握浏览器,才能掌握搜索入口。
Google 的另一个动机是推动 Web 应用发展。2008年,Google已经有了Gmail、Google Maps 和 Google Docs——它们都是基于网页的应用,而非需要下载的软件。但 IE 太慢了。IE 的 JavaScript 引擎性能无比糟糕,Gmail 打开要10秒,Google Maps 经常卡顿。Google 需要一个更快、更强大的浏览器,来承载这些 Web 应用。
Google 的最重要动机,是实现"浏览器即操作系统"——而这正是网景的遗志。
Google的工程师们相信,未来的软件会运行在云端,而不是本地。浏览器会成为新的"操作系统"。2010年,Google发布了 Chrome OS,落实了这个愿景。

Chrome 的核心创新是 V8 引擎。它让 JavaScript 的执行速度比 IE 快10倍以上。Gmail 在 Chrome 上打开只需要2秒,Google Maps 流畅得像本地应用。
Chrome 的第二个创新是多进程架构。IE是单进程的:所有标签页运行在同一个进程里。如果一个网页崩溃,整个浏览器会关闭。Chrome 采用多进程架构:每个标签页运行在独立的进程里。一个标签崩溃,只会看到"糟糕,网页崩溃了"的提示,其他标签完全不受影响。
在2008年,这是不折不扣的黑科技。
Chrome 的界面极其简洁:地址栏和搜索框合二为一,隐藏了工具栏,最大化网页显示空间。这不只是美学,而是哲学:浏览器应该"消失",让用户专注于网页内容。
战争的时间线很清晰:2008-2009年,Chrome市场份额不到3%,人们像这两天嘲笑 Altas 一样嘲笑 Chrome。2010年,Chrome 市场份额突破10%,应用扩展商店上线。2012年5月,Chrome 超越 IE 成为全球第一。2015年,市场份额稳定在50%以上。
2018年,微软废弃了 IE,推出了新的浏览器 Edge,并宣布Edge转向 Chrome 开源出来的 Chromium内核,正式投降。
Chrome 成功的原因,也可以总结成三条甜蜜的经验(sweet lessons):
挑战者需要守门人犯错。Chrome能赢,很大程度上因为微软犯了致命错误。IE 6 发布于2001年,是当时技术最先进的浏览器。但微软在赢得第一次浏览器战争后,从2001年到2006年,整整5年,IE 都没有发布新版本。技术停滞了5年。到2008年 Chrome 发布时,IE 在技术上已经远远落后,Chrome 技术和体验的领先,用过的人都知道。
范式转变创造新的权力格局。Chrome 成功的关键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时机:Web应用时代到来了。2008年,宽带普及,Ajax技术成熟,Gmail、YouTube 和 Facebook的用户量都在亿级。用户不再需要在电脑本地安装软件,只需要一个好用的浏览器。Windows 的优势在 Web 时代失效了。Chrome 抓住了这个范式转变。
长期投入和生态建设才能巩固胜利。Chrome不是靠一个"杀手功能"赢的,而是全方位的持续建设。Google投入了数千名工程师,10年持续投入,没有直接变现压力(有搜索广告支撑)。2010年建立扩展商店,2011年完善开发者工具,2013年推出企业版。这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Chrome的成功,证明了网景的愿景是对的,只是太早了。浏览器确实可以成为新的"操作系统"。
同一个规律:控制层的转移
浏览器的前两次战争,可以用同一个规律进行理解:控制层的转移。它同样适用于理解 OpenAI Altas 掀起的第三场战争。
控制层不是最底层的技术,而是用户与数字世界交互的必经之路。
1990年代,想用电脑必须通过 Windows,控制层是操作系统。2000年代,想用互联网必须通过浏览器,控制层是浏览器。2020年代,想让 AI 替我们干活必须通过什么?控制层是不是变成了传说中的 Agent?目前人们给出的答案,恐怕都是这样的。
谁控制了这一层,谁就决定生态规则,获得用户数据,分配流量和收入,定义下一代"操作系统"。

控制层的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控制层转移是真实的,每10-15年发生一次。1985-1995年,DOS转向Windows,间隔了10年;1995-2008年,操作系统转向浏览器,间隔了13年。2008-2025年,浏览器似乎在转向 AI Agent,已经间隔17年了。
第二,控制层转移需要技术和时机。网景1995年有浏览器技术,但 Web应用太少,失败了。Chrome 在2008年有 V8 引擎,Web 应用也成熟了,加上微软当时被束缚在 Windows 的成就上无法转身,于是成功了。
Atlas 浏览器在2025年问世,它背后有高达8亿周活跃用户的 ChatGPT,以及 OpenAI 的模型能力,可是 AI 代理生态成熟了么?似乎还没有;更何况,Google 不像当年的网景那么小,也不像当年的微软那么迟钝,Google 的 AI 技术和反应能力,目前看相当在线。
第三,新的控制层会重新定义"操作系统"。1990年代,操作系统等于管理硬件+运行程序。2000年代,操作系统等于运行 Web 应用的环境—— Chrome 就是新的操作系统。到了2020年代,操作系统等于理解意图+执行任务的 AI Agent,这是 OpenAI 的赌注。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控制层转移一定会发生,但需要时机,有的时候是巨头碾压创业公司(比如微软碾压网景),有的时候是新巨头取代就巨头(比如 Google 战胜微软),有的时候则是新旧巨头漫长的厮杀和争夺(比如今天的 OpenAI 和 Google)。
网景太早,等不到时机成熟。Chrome 刚好抓住了Web应用爆发和微软的打盹时刻。Atlas 呢?AI Agent 内置在浏览器的决胜时机到了么?
战争推动进化。无论谁赢,技术都在进步。网景输了,但推动了 Web 标准和 Firefox,以及开源。Chrome 赢了,但也站在网景肩膀上。Atlas?无论胜负,都会推动 AI 浏览器和 AI Agent 的进化。
那么,OpenAI 这一仗打的究竟是什么?
浏览器三战:一场不同的战争
为什么必须有 Atlas
很多人以为OpenAI 推出 Atlas是为了进攻 Google,扩大市场份额。其实,我觉得这首先是一场防御之战。
核心威胁是什么?Google可以用 Chrome 边缘化 ChatGPT,以及任何一款 AI 浏览器。就像17年前 Google 对微软推出 Bing 的警惕那样,它将绑定当时无处不在的 IE 浏览器。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在 Chrome 地址栏输入"今天天气",Google 在搜索结果页直接显示 Gemini 的回答。你根本不需要访问 ChatGPT。Chrome 有 65%的市场份额和30亿用户。Google 只需要在Chrome中优先推广 Gemini,ChatGPT的流量就会被大幅截流。AI 真正普及那天,一切都是 AI,很多人不会再自己主动选择一个 AI 产品。
技术上,Google有无数种方法限制 ChatGPT 在Chrome中的体验。
ChatGPT 的 Chrome扩展可能"意外"变慢,某些 API 权限"出于安全考虑"被限制,或者干脆以"违反政策"为由下架。Google不需要明说,只需要让 ChatGPT 在 Chrome 中的体验变差,用户自然会转向 Gemini。
更根本的威胁是:Google 会在 Chrome 中深度整合 Gemini,几乎是一定的。
如果Chrome 有了内置 Gemini 侧边栏、自动理解当前页面内容、Agent 模式可以自动执行任务,那么 ChatGPT 就沦为"第三方插件",体验上永远比不过原生集成的 Gemini。
这不是妄想症,历史上有太多先例:微软用 Windows 捆绑 IE,杀死了网景;Google用 Android 捆绑自家应用,压制竞品。
如果不做浏览器,3年后会怎样?Chrome 深度整合 Gemini,ChatGPT变成"可选的第三方工具",用户逐渐流失,OpenAI 就失去了互联网的入口。
Atlas 不是野心,是生存。不做浏览器,就会被浏览器和 AI 模型同时强大的对手——也就是Google 边缘化。
防御是底线,而进攻才是愿景。OpenAI的真正野心是:让AI成为新的"操作系统内核"。
看两个范式的对比。现在的 Chrome时代,范式是:用户 → 浏览器 → 网页。人打开浏览器,人进行搜索、点击、输入,人来完成任务。
OpenAI 想要的 Atlas 时代,范式是:用户 → ChatGPT → 浏览器 → 网页。AI 在操作,人在指挥。人告诉ChatGPT 想要什么,ChatGPT 操作浏览器,ChatGPT 完成任务。
这就是前面说的,控制层从"浏览器"转移到"AI"。举几个例子:
订机票,现在的流程是:打开浏览器,搜索"旧金山到纽约的机票",打开 TripAdvisor 或 Expedia ,输入日期、人数、舱位,浏览几十个航班结果,对比价格、时间、航司,选择航班,填写乘客信息,选择座位,支付,确认订单。耗时15-30分钟。
未来的流程是:对 ChatGPT 说"帮我订下周三去纽约的机票,下午到,经济舱,预算250美元以内,靠窗座位"。ChatGPT 自动搜索航班,在Expedia、TripAdvisor 和 携程之间比价,筛选符合条件的航班,从浏览器记忆中调取你的乘客信息填写,选座位,等待你确认支付。告诉你"已为您选好,Delta 3367,3点起飞,11点到达,175美元,靠窗座位17A。请确认支付",耗时2分钟。效率提升10倍。
写研究报告。现在的流程是:在 Google 搜索相关资料,打开10个网页标签,复制内容粘贴到 ChatGPT,让ChatGPT 总结,发现信息不够,再搜索,打开更多网页,再复制粘贴,在多个窗口之间切换,最后整理成报告。耗时2-3小时。
未来的流程是:对ChatGPT说"帮我研究一下 AI 浏览器市场,重点关注竞争格局和技术趋势,写一份3000字的报告"。ChatGPT自动搜索相关资料,阅读几十个网页(TechCrunch、Bloomberg、公司官网),提取关键信息,交叉验证,综合分析,撰写报告。给你一份完整的报告,引用了20+来源。你只需要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耗时15分钟。效率提升10倍以上。
如果 AI 能做到上述场景,控制层就真的会从浏览器转移到AI。到那时,浏览器变成"AI的工具"(而不是用户的工具),Chrome的入口优势被架空,用户不再关心用什么浏览器,只关心用什么 AI,OpenAI掌握了新的控制层。
Google 用 Chrome 狙击 IE,表面上看是用新的浏览器狙击旧的浏览器,其实是用 Web 操作系统狙击桌面操作系统。OpenAI 用 Atlas 狙击 Chrome,表面上看也是用新的浏览器狙击旧的浏览器,其实是用 AI Agent 狙击 Web 操作系统。
浏览器从来都不是浏览器,一旦战争打到了浏览器上,它势必是一场圣杯之战。
想象一下,如果 3-5年后的未来:Atlas 不只是浏览器,而是平台。就像 iOS 有App Store,Android 有 Google Play,Atlas 可能会有一个"Agent Store"。开发者可以创建专业 Agent ——法律 Agent 帮律师研究案例法、起草文书;交易 Agent 帮交易员实时监控市场、自动下单;设计 Agent 帮设计师搜索素材、生成初稿;医疗 Agent 帮医生查阅文献、辅助诊断……用户在 Atlas 中安装这些 Agent,Agent 完成任务,用户付费,然后OpenAI 对交易无情地抽成30%(类似苹果那么无情)。
如果成功,商业模式会有质的飞跃。现在是卖 ChatGPT订阅,每月20美元。未来是平台抽成,可能每年数百亿美元。这是OpenAI最终的野心。不只是做一个浏览器,而是建立AI时代的"应用商店"。
Atlas的武器与弱点
看看OpenAI手里有什么牌。
Atlas 的武器有很多——
首先是 AI 能力领先: ChatGPT 在自然语言理解上仍然领先 Gemini(至少在用户感知和品牌心智上),Agent 能力(执行复杂任务)有一定先发优势,模型迭代速度其实不算慢,比 Gemini 快。
其次是用户基础:ChatGPT 有数亿活跃用户,这些用户已经习惯了对话式交互,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推广Atlas相对容易——"ChatGPT出了浏览器"。
再次是技术路线的自由度。Chrome有历史包袱(兼容性和扩展生态),Atlas 可以从零开始,没有包袱,可以为AI优化一切。
但 OpenAI的弱点同样明显,而且可能致命——
首先是没有浏览器生态。没有扩展商店,没有开发者社区,没有企业管理工具(SSO、策略管理)。建立生态需要3-5年。Chrome 用了5年建立扩展生态,用了10年才让企业大规模采用。Atlas 能等这么久吗?Google 会像当年的微软那样看着吗?肯定不会啊。
其次是没有操作系统级护城河。Google 有 Android,可以预装 Chrome。Google 有搜索,可以推广 Chrome。OpenAI 只能靠口碑和付费广告。分发能力差距巨大,即便是现在有了几亿的活跃用户,分发能力差距也很大(看看 GPTs 的样子就知道了)。
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人类允许自己犯错,但不允许 AI 犯错。AI 出错的成本可能很高(订错票、付错钱、发错邮件)。用户需要"监督"AI,这个过程会让大多数人丧失信任和感到纠结。从人操作浏览器到 AI 代劳操作浏览器,这是 30 年习惯的改变。改变习惯,比改进体验难100倍。
而偏偏有一点,从产品体验上,今天的 Atlas 在刚刚推出的那一刻,远没有当初的 Chrome 带给人们的那种"Wow" 的惊艳感。但是最近,从 Gemini 2.5 到 Nano Banana 到 Veo 3.1,Google 通过技术带给 AI 用户的惊艳感是持续的,人们几乎已经等不及看到 Gemini 3.0 了。
Google 肯定会反击,而且只会更快。
今年的Google I/O上,Google已经宣布Chrome将接入Gemini并拥有类似诸多通用Agent产品展示的功能,并且在过去几个月做了很多灰度测试和案例展示。我觉得最晚到明年 Google I/O,正式版 Chrome将整合类似 Atlas 的功能——AI侧边栏(已经在测试了)、上下文理解(Gemini已有能力)、Agent模式(已经有了)。30亿用户自动更新。这是降维打击。这意味着 OpenAI 只有6-12个月的窗口期建立差异化。
Android 设备可能会默认开启 AI 模式,搜索结果推广"Chrome AI助手",在Gmail、Google Drive中提示"在Chrome中使用AI功能,体验更流畅",实现生态协同效应。
此外,Google的独特优势是搜索整合:Chrome + Google Search(可以是AI Mode) + Gemini 三合一体验,搜索到AI理解到直接执行。多设备同步:跨Android、ChromeOS、Web的无缝切换,手机上开始的任务,电脑上继续。企业工具整合:WorkSpace + Chrome深度整合,企业数据 + AI分析。这些是OpenAI 目前做不到的。
直接说一个问题:如果3年后 Atlas市场份额还不到5%,那出问题的,会仅仅是Altas 这个浏览器么?
Atlas 的明天,是网景还是 Chrome?
OpenAI在赌四件事。
第一,AI代理的时机已经到了。技术足够成熟(至少在某些场景),用户准备好接受(尤其是年轻一代),生态开始形成(企业有自动化需求)。这个需求对么?
第二,有足够的窗口期。在Google反应过来之前,有6-12个月建立"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这个窗口够么?
第三,用户会接受范式转变。从"人操作"到"AI代劳",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如果效率提升10倍以上,用户愿意尝试。这个假设成立么?
第四,3-5年内能找到商业模式。微软和英伟达愿意陪着一起赌,OpenAI 能撑到生态建立,到那时平台抽成可以支撑业务。这个时间足够么?
如果这四个赌注都对了,Atlas就是下一个Chrome。如果任何一个错了,Atlas 都可能就是第二个网景——愿景正确,但时机太早,功败垂成。
让我们对比历史的三个变量:
其一是时机。网景1995年说"浏览器即操作系统",但 Web应用太少,太早了,失败了。Chrome 2008年说了同样的话,Web 应用已经爆发,于是成功了。今天,OpenAI 说 AI即操作系统,Agent 足够好用么?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可太大了。
其二是对手状态。网景面对的是全盛期的微软,盖茨老人家亲自下场回击,网景失败。Google 推出 Chrome面对的是停滞的 IE 和陷在 Windows 成功逻辑里不能自拔的盖茨继任者鲍尔默,犯了5年不更新的致命错误,于是成功了。今天的 Atlas,面对的是技术领先、反应迅速的 Google,Google不会犯 IE 的错误,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Google 陷入了停滞。
其三是窗口期长度。网景几乎没有窗口期,微软反应极快。Chrome有 5年窗口期,因为IE 停滞。Atlas可能只有6-12个月窗口期,因为 Google会快速跟进。这个时间够建立足够深的护城河么?
第三次世界浏览器之战,还有一个特殊性:前两次是"改进",这一次是"范式转变"。
网景和 Chrome 做的事本质相同:更好地浏览网页。网景更好地显示网页,Chrome 更快、更稳定地显示网页。用户的操作模式没变,还是点击、输入、浏览。只是体验更好了。
Atlas 做的事本质不同:不是"浏览"网页,而是"让AI代劳"。用户的操作模式要变,从"人点击"到"人描述需求,AI执行"。这是彻底的改变。这就好比前两次是改进马车——更快的马、更好的车轮、更舒适的座椅。而这一次是发明汽车——不需要马了,用引擎驱动。马车到汽车,不只是速度快了,而是动力来源变了。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成功,改变会比前两次更大。控制层从浏览器转移到 AI,影响比从操作系统转移到浏览器更深远。但用户习惯改变的难度也更大。而时机判断因此变得更加关键。OpenAI 和 Google 的水平在用 AI 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是几何级的差距么?完全不是。
今天的 OpenAI,远比 30年前的网景强大得多;可是今天的 Google,也比17年前的微软更聪明和强大。
历史的注脚
让我们回到起点。
第一次战争,1995-2001年,是网景的悲剧。浏览器可以挑战操作系统是正确的,但时机太早:Web 应用生态未成熟,对手太强:微软有操作系统垄断。结局是网景死了,但埋下了种子:Firefox 继承了它的基因,Chrome实现了它的梦想。
第二次战争,2008-2015年,是 Chrome 的逆袭。它继承了网景"浏览器即操作系统"的愿景,赶上了 Web 应用爆发、宽带普及和对手失误的难得机会,让 Chrome 统治了世界,微软 Edge 转向Chromium投降。
第三次战争,2025年打响了,Atlas 的赌注是一个升级的愿景:AI 即操作系统,被放在浏览器里。结局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是寄希望于 OpenAI 迭代得更快还是 Google 忽然犯错?我们也不知道。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韵。
即使 Atlas 失败,它也完成了三件重要的事。

第一,证明了"AI浏览器" 在技术上的可行。
第二,倒逼Google加速AI整合。没有Atlas,Chrome可能会慢慢整合AI,渐进式改进;有了Atlas,Google必须加速反应。整个行业将因此受益,用户更快获得AI浏览器的价值。
第三,为后来者铺路。探索了 Agent 模式的交互设计,验证了哪些功能有价值、哪些没有,踩了坑(隐私、安全、可靠性),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就像网景探索了"浏览器即操作系统",虽然失败了,但 Chrome 站在它的肩膀上成功了。
网景死了,但它的思想活了。Atlas 可能也是如此。
这场战争的价值不在于谁赢,而在于它逼迫我们思考更深层的问题。
1995年,网景说"浏览器即操作系统",失败了;但13年后,Chrome 证明这个愿景是对的,成功了。
2025年,OpenAI 说"AI即操作系统",结局怎样我们不知道,但至少 AI 浏览器的未来已经开始了。
你会下载Atlas吗?如果会,为什么?是因为相信 AI Agent 的价值,还是只是好奇?你愿意让它访问你的所有浏览数据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是不信任 OpenAI,还是不想改变习惯?
你愿意让AI代劳哪些任务?订票?购物?回邮件?你的边界在哪里?完全愿意(不需要看过程)的任务有哪些?需要监督才愿意的呢?完全不愿意的呢?这个边界在过去6个月有变化吗?变化方向是更开放还是更保守?
你认为 AI 代理时代什么时候到来?2年后?5年后?10年后?还是永远不会?你的判断基于什么?技术成熟度?用户接受度?商业模式?还是只是直觉?
你的答案,就是这场战争的答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