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前天
外资转向!做多中国资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今年以来,中国资产领涨全球。

截至 10 月 22 日,恒生科技涨 32.56%,万得中概股 100 涨 31.72%,恒生指数涨 28.56%,万得全 A 涨 24.11%,跑赢纳斯达克、标普 500。

大摩数据显示,9 月外资流入中国股市的规模回升至 46 亿美元,创 2024 年 11 月以来单月新高。2025 年前 9 个月,境外被动基金累计净流入 180 亿美元,较 2024 年全年被动外资净流入的 70 亿美元大增 1.57 倍。

加上美联储重启降息,流动性宽松之下,华尔街正掀起一轮做多中国科技股的热潮。

在此战略窗口期,9 月 26 日,一只投资中国科技股的 ETF ——Rayliant-ChinaAMC 中国科技创新 ETF ( CNQQ ) 于纳斯达克上市,瞄准研发、创新实力雄厚的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全球投资人提供布局中国科技与创新领域的新敞口。

转向

过去几年,国内先后经历疫情、地缘问题等诸多考验,资本市场步入漫长低谷。

转折点出现在2024 年 9 月 24 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磅稳市场、促增长政策,A 股和港股市场情绪得到极大提振,迎来一波显著的资金回流行情。

沪指当天大涨超 4%,仅仅 6 个交易日,沪指涨超 30%,历史罕见。

在初期,国资提供了关键的托底力量,内资机构(如公募、保险)也开始逐步加仓,散户开户数和交易活跃度提升,外资也成为本轮增持的亮眼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 9 月 24 日至 11 月 15 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额超过 2200 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不仅完全逆转了年初至 9 月 23 日的净流出态势,而且创下了沪深港通开通以来的同期最高净流入纪录。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和多家外资投行的报告,全球新兴市场基金在 2024 年 10 月份大幅回流港股,结束了长达数月的持续流出。

其后虽然经历了 2 个月左右的调整,但今年年初,中国在 AI、人形机器人等高科技产业上的显著进步,再一次点燃中国资产,尤其是科技资产的重估潮。

业绩兑现方面,以 2025 年中报为例,A 股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增速转正,利润小幅增长,其中,以 AI 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动能强劲,成为增长主要引擎,增速远超市场平均。

例如,中际旭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36.9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69.4%;寒武纪营业收入同比暴增   4347.82%,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   5.3   亿元);北方华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9.5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4.97%。

港股类似,但弹性更高。

两大市值龙头,腾讯总收入同比增长 14%,归母净利润增长 18%;阿里巴巴总收入同比增长 10%,净利润大幅增长 76%(计入投资收益等非经营项目),其中,腾讯的 "AI+"、阿里的 AI 云,成为核心驱动力。

可以说,去年 "924 新政 " 至今,港 A 市场,先后经历了一个清晰且完整的闭环:政策大转向 -- 资金流入 -- 市场上涨 -- 业绩兑现。

在预期、数据、事实,不断相互印证之后,最终吸引到越来越多,十分强调基本面和耐性的外资的加持。

展望

不过,A 股、港股目前涨幅高,估值修复力度大,资金净流入额也高,Wind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30 日,南向资金年内合计净流入高达 1.17 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那后续的动力在哪里呢?

特别是最近两周,上证指数在 10 月 9 日突破 3900 点创下新高之后,未能更进一步,沪深 300 指数则从 10 月 9 日的高点累计回调了近 3%。港股类似,恒生指数从 10 月 2 日高点累计回调超 5%,恒生科技指数累计回调近 12%。

针对这个问题,全球最顶尖的两大投行发表了最新看法。

本周三,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等人发布报告称,中国股票的慢牛行情正在形成,预计关键指数 MSCI 中国指数未来两年还有 30% 的上涨空间主要由 12% 的趋势性盈利增长和 5% 至 10% 的进一步重估潜力所推动。

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持久牛市的理由包括需求端刺激与新的五年规划相结合,有助于增长再平衡和缓解内部风险;人工智能正重塑盈利格局,AI 资本支出对利润的提振正在兑现;中国股票相对全球股市仍存在深度折价;潜在的中国资产再配置资金规模可达数万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策略师王滢表示,"9 · 24" 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波澜壮阔的行情变化站在目前点位,她保持谨慎乐观态度。

基本面方面,2024 年 6 月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盈利逐渐改善,金融、互联网板块、硬核科技、制药、原材料、高端制造、自动化等行业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盈利预期调整呈现乐观态势,去年开始的 " 反内卷 " 在企业整体盈利方面彰显出积极影响。

流动性方面,今年 5 月见底之后,长期国债收益率整体向上,表明境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持乐观预期。投资者从债市到股票的配置迁移仍处于早期阶段。

从全球投资人的总体配置来看,中国股票资产的仓位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如 9 月上旬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资持有 A 股总市值在 2.57 万亿左右,占 A 股总市值比例达 2%,而比例的历史高位为 4.3% 左右(2021 年 12 月)。

从长期来看,投资人对中国资产的进一步增持将是大势所趋。

紧抓核心科技

在策略方面,高盛认为,在中国慢牛市场的前景下,主张采用以阿尔法收益为核心的策略,重点投资 " 中国十巨头(腾讯、阿里巴巴、小米、比亚迪、美团、网易、美的、恒瑞医药、携程和安踏)"、" 中国人工智能主题 "、" 全球化领军企业 "、" 逆周期受益者 " 以及 " 成长板块的 A 股小盘股 "。

摩根士丹利同样建议长期关注中国高科技板块,包括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等。

多名华尔街知名投资人,也在积极布局中国科技股。

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 木头姐 " 凯茜•伍德的方舟投资四年来首次买入阿里巴巴;

好莱坞电影《大空头》原型、全球知名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 · 巴里在今年二季度买入阿里巴巴的看涨期权;

全球资管巨头景顺(Invesco)为例,其旗舰新兴市场基金在 7 月大手笔加仓了京东、阿里巴巴 -W 等中国公司;

根据高盛的报告,全球对冲基金在 8 月份的 A 股总资金流入创下了近年来单月最高纪录;

除了机构,还有散户,如韩国散户持有港股市值,较 2024 年底增长超三成,偏爱小米、腾讯和比亚迪等公司。

在谈到新发行的Rayliant-ChinaAMC 中国科技创新 ETF ( CNQQ ) ,锐联集团创始人许仲翔表示,在当前时点发行一只专注于中国科技股的 ETF,其核心契机正是市场所热议的 "DeepSeek 时刻 "。

这一时刻让全球投资者意识到,中国科技产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硬件代工角色,在多个领域与全球头部 " 玩家 " 并行甚至实现了局部领先,这种认知上的转变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科技公司的定位。

CNQQ重仓股有 AI 云计算和应用大厂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小米、美团、网易,也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和半导体制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际旭创、寒武纪、北方华创。

这些企业本身,以及所归入的指数,如互联网大厂所在的恒生科技指数,在性价比上仍然具备比较优势。

截止 10 月 22 日,恒生科技指数最新估值 PE ( TTM ) 为 22.76 倍,处于指数成立以来约 28.94% 的估值分位点,即当前估值低于指数成立以来 71% 以上的时间,处于历史估值的中底部区间。

对比全球主要科技指数,恒生科技估值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 ( 约 43.16 倍 ) ,甚至低于标普 500 指数(约 29.26 倍)

战略窗口期

从去年 "924" 至今的一年多,政策的持续加码、中国科技创新持续投入与突破、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信心继续增强,以及企业业绩数据上的兑现,无论是 A 股还是港股市场,都呈现出估值修复、利润增长、成长性回归的良好局面。

而随着这一局面的持续,资本对于中国资产的看法和配置,有机会进入一个持续改善和加速的阶段。

尤其是华尔街对中国资产的看法正经历显著转向,从之前的谨慎观望转向 " 结构性看好 ",他们也不再将中国资产简单视为 " 便宜的价值股 ",而是开始追逐其 " 成长的确定性 "。

尽管宏观经济仍存在某些挑战,地缘问题、贸易问题也时有干扰,但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 AI 科技大升级的浪潮中,中国核心的科技资产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战术配置,而是全球投资组合里不可替代的战略组成部分。

现在,对于华尔街,乃至全球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而 CNQQ,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布局中国资产的便捷工具。

对于国内科技投资者来说,CNQQ 也提供了一个在非国内交易时间,关注中国重要科技上市公司的工具。

即 : 白天可以看双创指数 ( 创业板、科创板 ) 、恒生科技指数,晚上可以看 CNQQ,实现 24 小时、全天候观测中国重要科技上市公司的价格变化。

CNQQ 价格变化截图;来源:富途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外资 港股 a股 纳斯达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