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特拉斯发布 25 年 Q3 财报并召开业绩电话会,随后大摩和高盛都发布相关业绩点评研报,也基本上代表了两种主流市场观点:可以接受和有些失望。
其中大摩发布了主题为《特斯拉第三季度业绩:普罗米修斯耸了耸肩》研报,重点强调:1. 数据足够接近预期,足以让市场共识大致保持不变。2. 高质量结果:尽管第三季度在某些方面未达预期,但库存水平降至仅 10 天的供应量,自由现金流表现强劲。3. 汽车业务仅占收入的 75%。随着服务 / 其他业务(同比增长 25%)和能源业务(同比增长 44%)持续增长,特斯拉的收入来源正进一步向经常性收入多元化。
另一方高盛则对特斯拉 Q3 财报评价为好坏参半偏负面,虽然营收和总体毛利率略高于市场预期,但部分关键指标(如汽车业务非 GAAP 毛利率、非 GAAPEPS)低于预期,且 Optimus3(人形机器人)相关时间表延后,引发投资者担忧。高盛维持 " 中性(Neutral)评级 ",并将 12 个月目标价下调至 400 美元(原 425 美元)。
下面我们重点就大家最关心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时间表、指引以及对国内机器人产业链影响的部分,给大家梳理分析一下,以期帮助大家投资机器人做到 " 心中有数 "。
战略转向:特斯拉的 AI 野心与机器人蓝图
(核心数据:高盛测算 Optimus 业务远期估值占比或达特斯拉整体的 35%-50%)
电话会最震撼的转折,是马斯克用 80% 时间谈论 AI 和机器人,仅用 20% 讨论汽车业务。这种叙事重心的迁移绝非偶然——特斯拉正在构建 " 现实世界 AI" 的三角生态:FSD 自动驾驶算法作为大脑,Dojo 超算中心提供算力,Optimus 机器人则化身物理世界的执行终端。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特斯拉机器人战略呈现三级火箭架构:短期(1-2 年)靠汽车业务输血,中期(3-5 年)形成 FSD+Optimus 技术协同,长期(5-10 年)实现 " 机器人即服务 " 的订阅模式。这种布局与苹果 "iPhone+App Store" 的生态打法异曲同工。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首次将薪酬方案与机器人战略捆绑(11 月 6 日股东大会将会投票):" 如果我没有 20% 以上的投票权,对建立机器人军队感到不安 "。这番表态暗示,Optimus 已从概念验证阶段升级为公司级战略核心。
技术挑战:灵巧手与通用 AI 的 " 硬骨头 "
(关键进展:V3 版本拟人度达 " 需戳验真伪 " 水平,手部执行器数量从 28 个增至 31 个)
技术拆解显示,Optimus 的进化面临三重门:
1. 机械极限:前臂与手部占据整机 70% 的工程难度。天风证券测算,要实现人类手部 90% 的功能,需要 24 个微型电机协同工作,每个电机需承受 200 次 / 秒的脉冲指令。
2. AI 迁移:虽然 FSD 算法可复用,但机器人需要新增三维空间感知、多模态交互等模块。电话会透露,当前 Optimus 的 AI 训练数据量仅为 FSD 的 1/5。
3. 功耗陷阱:现场演示中,Optimus 持续工作 45 分钟后需充电 1 小时。摩根士丹利指出,能效比不突破 8 小时续航,商用场景将严重受限。
但突破已然显现:V3 版本采用 " 腱绳驱动 + 连杆 " 的混合结构,拇指实现人类级外展能力;新型陶瓷电机将扭矩密度提升 3 倍;更关键的是,Grok 大模型赋予其自然对话能力——这些在加州总部巡逻的机器人已能引导访客至指定会议室。
量产时间表落地:
百万台产能时间表敲定,可信度超预期
最让市场兴奋的是特斯拉首次给出明确的量产路线图:Optimus GEN3 版本计划 2026 年 Q1 公开展示(或许更早些),重点秀出优化后的灵巧手;2026 年底启动百万台级产能,最终目标是 Optimus 5.0 实现年产 0.5-1 亿台。
这份时间表的可信度不低:一方面特斯拉在中、泰、墨三国的工厂审厂节奏密集,明显在搭建全球供应链;另一方面,上游产业链企业也在透露,特斯拉机器人量产可能 " 先平后陡 ",两年内有望达到年化百万台规模。对国内产业链来说,这次并不是 " 画饼 " ——东莞证券测算,仅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减速器需求,就将从 2025 年的 1.45 亿元飙升至 2027 年的 130.43 亿元。
产业链共振:谁在狂欢,谁在焦虑?
特斯拉释放的百万台量产信号,正在引发产业链地震:
受益方:
①精密传动企业:行星滚柱丝杠需求暴增,日本 THK 等供应商产能排至 2027 年
②力矩传感器厂商:单机用量达 16 个,比工业机械臂高 4 倍
③仿生材料公司:新型硅胶皮肤需满足 50 万次弯折寿命
承压方:
①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发那科等企业被迫加速人形机器人研发
②服务机器人公司:市场上现有玩家面临技术代差压力
③二级供应商:中小电机企业遭遇特斯拉自研替代
值得警惕的是,马斯克强调 " 供应链根本不存在 "。这意味着特斯拉可能复制汽车业务的垂直整合策略,通过自研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掌控价值链制高点,而这也意味着规模化后的配套产业链供应商也存在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预期差。
未来展望:亿级产能是泡沫还是星辰大海?
(产能规划:从 2026 年 1 万台到 2030 年 1000 万台的指数级爬坡)
目前有关估值,资本市场出现罕见分裂:
乐观派(以 ARK 为代表)采用终局估值法,谨慎派(如高盛)则关注两大风险:
1. 技术风险:灵巧手量产良率可能长期低于 60%
2. 政策风险:人形机器人的伦理审查可能迟滞商用
同时我们拆解马斯克的 " 百万台宣言 ",需要穿透三层迷雾:
1. 需求验证:波士顿咨询测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 2028 年突破 500 亿美元,但现阶段真实需求集中在汽车制造(34%)、物流(28%)等有限场景。
2. 成本悖论:当前 Optimus BOM 成本约 5 万美元,需降至 2 万以下才能触发大规模商用。
3. 生态培育:参照 iPhone 发展史,特斯拉需要建立开发者平台、应用商店、云服务等配套体系,这或是比硬件更艰巨的挑战。
当然,资本市场已率先反应这种产业进展与市场估值矛盾:Q3 业绩公布后特斯拉盘前股价跌近 5%,既担忧净利暴跌 36.8% 下的研发投入可持续性,也质疑机器人进展不及预期。
对投资者而言,关键要分清 " 确定性 " 和 " 可能性 ":短期看,减速器、丝杠等成熟环节受益于特斯拉产线建设,业绩弹性明确;长期则要看灵巧手进展、AI 算法突破和轻量化材料创新,这些关键挑战决定了人形机器人能否像电动车一样爆发。
时间节点上,除了 11 月 6 号股东大会是否有 V3 亮相和马斯克万亿薪酬方案投票,同时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重点时间节点:短期看 2026 年 Q1 的 V3 原型机亮相,长期盯 2030 年的产能落地节奏,而关税扰动、国内机器人独角兽的上市和量产进展也值得重点跟踪。
那么后续特斯拉 V3 设计方案带来哪些产业链新增量机会?
灵巧手、轻量化、执行器等关键环节又有什么确定性 / 潜在的投资标的?
特斯拉最新审厂进展和重要节点怎样?关税扰动是否会有新转机?
国内机器人独角兽上市节点和机会催化有哪些?
……
市场瞬息万变,宏观扰动、政策催化、产业进展等都需要持续跟踪,若想第一时间抓信号识别风险,了解更多投资机会,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专业更及时的投资策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