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土豆
英雄联盟全球赛 S15,自 10 月 14 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后便引发众多关注。
在首当其冲的入围赛中,LCK 四号种子 T1 以 3:1 击败 LPL 四号种子 IG,顺利晋级瑞士轮,IG 则止步十七强。
这场「世纪对决」的 2000 张门票已早早售罄,正常票价为 388 元和 488 元,一度在二手市场上被黄牛炒到最高上万元。

图片说明:英雄联盟 S15 入围赛官方海报
截至 10 月 22 日,LPL 战队 AL 和 LCK 战队 KT 顺利晋级最终八强,LPL 战队 TES 和 BLG 仍然命途多舛。
转眼间,2011 年起开始的英雄联盟全球赛来到了第十五个赛季,即便在 2024 年端游月活人数到达顶峰后面临下降的尴尬之际,其赛事数据仍然瞩目。
以 10 月 14 日的这场比赛直播数据来看,根据 Esports Charts 数据显示,顶峰在线观看人数高达 250 万人,同时在国内多个平台的讨论量均破亿,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图片说明:Esports Charts 英雄联盟世界赛直播观看数据
历经 15 年,一个游戏赛事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还从一个展会项目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这不禁让人好奇,英雄联盟 S 赛背后的项目运营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全球影响力?在国内热火朝天的 LPL 是如何在本土化过程中打造出中国的顶级电竞品牌?名誉之下,一个全球现象级电竞赛事如何转化为稳定的商业模式,又面临怎样的风险?

序幕战为何是 IG 对战 T1?
今年的英雄联盟 S 赛开赛即巅峰,被不少赛事观众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方是五届世界赛冠军 LCK 四号种子 T1,另一方是 2018 年世界赛冠军 LPL 四号种子 IG。
为什么世界赛能够做到「开战即巅峰」?
这与英雄联盟世界赛的赛制调整息息相关,而世界赛的赛制规则也在这些年来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变化都事关各大俱乐部和赛区的发展利益。
2017 年世界赛扩大,拳头公司决定取消外卡赛等环节,变为「入围赛 + 小组赛」模式。这使得这一电竞赛事逐步走向规范化,同时也极大放大了其竞技性与观赏性的特点。
自 2023 年起,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从 BO1 双循环赛制转变为瑞士轮,从以往小组赛晋级变为连续多轮对战,在确保公平性的同时,通过抽签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同时让同等实力的战队进行次轮对战,增加比赛看点。

图片说明:S15 当前赛程
今年更是直接砍掉入围赛,仅剩两个赛区的四号种子进行对战,而 IG 与 T1 结赛后就直接开始第一天瑞士轮的抽签,对于各大战队而言,每一天都强度拉满,毕竟任何的战况都可能决定俱乐部在当下与未来的发展势头。
那么是如何从各大赛区抉择出入围战队,并安排出密密麻麻的赛程?
这与英雄联盟世界赛的赛区划分有关,这种赛区划分事关拳头公司在全球游戏赛事产业布局与利益倾向。
在今年的 S15 中,原本 S14 的 8 个赛区被重组为 5 大赛区,分别是 LPL(中国)、LCK(韩国)、LCP(太平洋)、LTA(美洲)以及 LEC(欧洲),每个赛区可入围 3 支队伍。
表面上以各赛区动态实力数据为标准精简了赛制规模,实际上对于世界赛重要赛区 LCK 和 LPL 而言,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图片说明:世界赛目前赛区入围战队
原本过往按照国家和地区进行赛区分布,固定名额分配让主要赛区尤其是中韩可以拿到 4 个名额。但今年的赛区精简增加了其他赛区战队的入围可能性,也直接导致了 T1 和 IG 的开门战。
赛制和赛区的动态调整不断拉长了英雄联盟世界赛的全年赛事周期,使这一赛事从局部性的周期赛事逐渐转变为一个大型的全球赛事。从年初的全球先锋赛 MIS 赛开始便直接拉开了世界赛的序幕,各赛区和各战队几乎历经了一年的滚动赛事。
与此同时,赛区的分分合合也将「矛头」直指亚洲中韩两国的重要赛区。作为全球电竞赛事的重要战备赛区,中韩在电竞领域的较劲对抗历经数年,自然也给作为英雄联盟游戏和赛事的运营方带来了无穷的利益。
在本次的 S15 中,中韩战队的每次正面交锋都引发国内平台诸多赛事观众的热议。无论是 TES 以 0:2 惨败 KT,还是 BLG 被 G2 虐泉,都能引发诸多赛事观众「恨铁不成钢」。惨败当晚,TES 微博就立马沦陷,被许多观众嘲讽「老乡见老乡」。
足以可见,赛程与赛制的安排直接决定了一场比赛的观赏性,同时也牵扯着诸多俱乐部和投资方的利益。

一场低风险的投资游戏
电竞迈向体育赛场,但仍有很多人不明白,一场游戏比赛而已,为什么值得我们如此关注?
我们对 S11 到 S15 世界赛的合作伙伴和各大队伍的赞助商数量进行了粗略统计,尽管在小部分年份赞助商有所减少,但整体上无论是战队总赞助商还是合作伙伴,数量都相对稳定。
而这一数量的增长更是取决于赛事的承办地,比如今年的世界赛在中国举办,官方合作伙伴直接冲到了历史的顶峰。

图片说明:英雄联盟世界赛的合作伙伴和各战队赞助商(不完全统计)
S14 的 11 个合作伙伴中,中国区官方合作伙伴和特约合作伙伴有 4 个,分别是杜蕾斯、京东、莫斯利安以及英特尔。
这一数字到了 S15 则直接翻倍,22 个合作伙伴中,中国区有 8 个,分别是莫斯利安、杜蕾斯、京东、CottiCoffee 库迪咖啡、RIO 强爽、李宁、英特尔中国、ZIWI 滋益巅峰,莫斯利安更是直接跃升战略合作伙伴。
在合作伙伴中,不少品牌还是新面孔,但品类则更为丰富,如服饰、饮品,甚至是宠物品牌都相继露面,足见电竞赛事对中国品牌的吸引力。而战队的赞助商从过往的家具、数码产品、汽车,到养生、生活、美妆、科技等领域都逐一涉足。
如果说过往押宝体育赛事选手如同一场豪赌,那么电竞赛事的投资成本则小得多,且收益更为可观。

图片说明:部分合作伙伴的海报合集
根据艾瑞咨询《2025 年中国电竞行业研究报告》数据,作为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的电竞产业,2024 年中国电竞用户规模约为 5.11 亿人,而其中 MOBA 类游戏的关注度高达 67.8%,八成的电竞用户会频繁观看赛事。
光是 S14 的总决赛,全球观众数量顶峰就达到了 5000 万,而作为重要赛区的中国,观众数量在顶峰时期超过 4330 万。
相对易懂的游戏规则使得即便没有接触过 MOBA 游戏的人也能快速理解,更何况腾讯作为英雄联盟的中国代理商,王者荣耀、英雄联盟手游等普及性的手机游戏早就使得 MOBA 类游戏深入人心。
作为本身依赖于线上直播的电竞赛事,其体验和观看门槛相较于体育赛事都更低,这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加入,并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经济,这与其运营模式脱不了干系。
以选手作为宣传卖点一直都是体育类赛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竞同样不例外,诸如 T1 的 Faker、IG 的 TheShy 都是出圈的明星选手,自然成为各大俱乐部品牌运营的关键点。选手的表现、日常、直播都成为观众的焦点,也成为俱乐部吸金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每年的世界赛都与英雄联盟系列游戏相绑定,金铲铲之战、英雄联盟手游都在世界赛期间打造了系列性的造势玩法与活动,直接促成了效应的延续。

电竞赛事还能怎么玩?
与世界赛的热火朝天相比,根据 10 月 13 日多平台信息源,前职业选手 Doinb 在直播间中透露,LPL 最大的赞助商之一未来可能会撤资。尽管这一消息并未被证实,仍然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
LPL 战队是否能在本次 S 赛中夺冠,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电竞市场最大的一次考验。
当然,这个考验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
自 2018 年 IG 夺冠起,LPL 战队在 S9、S11 分别由 FPX 和 EDG 夺冠。但英雄联盟的端游用户月活数据从今年以来陷入增长停滞期,而各大俱乐部也在投资招商、结构调整中不断洗牌,近几年来虽然电竞赛事在中国仍然风头正旺,但 LPL 战队却被市场持续叫衰。

图片说明:LPL 官方解说 957 直播截图
比如,前段时间的 ASI 亚洲邀请赛中,LPL 战队摆烂、结果不佳,JDG 甚至被越南队 GAM 零封,引发了内部对 LPL 选手的态度讨论与争议。
这些年来,俱乐部在探索盈利方向时,为吸引更大的消费力以选手形象作为商业号召力。一个选手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他的战绩,还取决于他在社交平台上的宣传性,但这极大程度上使得选手个人行为被强关联于战队价值。
而国内培养电竞选手的周期漫长、选拔规则不透明、选手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在曝光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舆论风险。
而在不同的赛事中,对品牌赞助依赖度较高的盈利模式,使得战队成绩波动和选手的形象呈现都成为公众和媒体持续追踪的内容。
再与近年来的 LPL 战队成绩下滑、懈怠比赛、假赛风波相联系,面对内容同质化与游戏热度冷却的当下,世界赛的热度只能是一场短暂的小火。
能否走得长远,还得从丰富游戏本身的电竞产业链来看,要一边解绑俱乐部与选手的强关联,丰富国内培养体系与赛事联通,让成绩成为选手的号码牌。
同时面对产业中的周期性阵痛,增加版权分销收益、发展付费内容、开拓电竞教育培训都可以成为未来持续的方向,这都需要更为持续性和宏观的视角去规划。
但对于当下的英雄联盟电竞产业来说,会有谁愿意吐出口中的「金条」,为小小的阵痛大费周章呢?
1 号结语
S15 开门战直接为世界赛带来了泼天的流量,紧凑的赛程中,回顾十几年来英雄联盟世界赛的发展,可以窥见电竞赛事不断规范化成为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
一面是热火朝天的轮番对战,另一面却是电竞产业的疲软,在各大品牌不断进军电竞产业的同时,看见电竞产业的另一面尤有必要。
能走多远,从来不是一个选手或一个战队的胜利说了算,而如何让规范化更进一步,成为新的难题。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