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架构更趋完善,视野全面升级 」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15 年后,中国汽车工业将是怎样的面貌?
先来看预测结果:到 2040 年,含内燃机乘用车(HEV、PHEV、REEV)销量在乘用车新车销量中的比例,仍将有三分之一左右;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 85% 以上,其中 BEV 占 80%;L4 级在智能网联新车中全面普及,L5 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10 月 22 日下午,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在重庆开幕。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3.0》(简称技术路线图 3.0),指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 15 年发展路径。

从编制背景来看,权威性与专业性贯穿历版技术路线图始终。" 受国家部委委托、2000 余位专家联合编制,历时 18 个月研究的顶层设计文件。" 张进华介绍,技术路线图以《中国制造 2025》为纲领,从 2016 年 1.0 版到 2020 年 2.0 版,再到 2025 年 3.0 版,每一版迭代都匹配产业发展阶段。
其中,1.0 版奠定电动化基础;2.0 版推进技术深化;3.0 版则着眼全球竞争,补上 2040 年长期目标。
从核心内容来看,技术路线图 3.0 版主要有 3 项突破:
一是时间维度延伸,在 2025-2035 年目标基础上,新增 2040 年目标,形成短期 - 中期 - 长期的完整目标链。
二是架构更趋完善,"1+5+26" 的 3 层体系,让技术路径从宏观到微观层层落地,覆盖节能、新能源、智能网联这 3 个核心领域。"1" 即一个总体报告,"5" 指 5 个技术群,"26" 是 26 个专题首次把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体系同构独立成册。
三是视野全面升级,首次将产业发展与全球变革深度绑定,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将从本土创新转向全球协同创新,在技术标准、产业链布局等方面更主动参与全球竞争。
▍01
内燃机不会消失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 40%,混动、增程、纯电等三大技术阵营的路线之争愈发激烈。需明确的是,这场争论并非技术层面的高低对决,而是不同使用场景下最优解的选择博弈。

未来 15 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重要动力来源,预计到 2040 年,仍有三分之一的汽车需以内燃机为动力源或协同动力源。同时,2030 年内燃机将普遍实现混动化,传统纯内燃机汽车的占比在 2030 年后将大幅缩减。张进华的发言对此作出了关键论断。
技术路线图 3.0 进一步细化了这个趋势,从销量、能耗、技术等 3 个维度,给出明确指标:
其一,销量占比。到 2040 年,含内燃机乘用车(HEV、PHEV、REEV)占乘用车新车销量三分之一左右;2035 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全面混动化;2040 年,混合动力商用车占传统能源商用车新车销量超 65%,低碳零碳商用车渗透率超 15%。

其二,能耗标准。乘用车混合动力车型平均燃料消耗量逐步下降,2030 年达 4.5L/100km,2035 年降至 4.0L,2040 年进一步低至 3.5L。
其三,技术方向。汽车节能技术聚焦 3 个核心——动力来源多元化、能源效率最大化、控制模式智能化。其中,混动专用发动机最高效率将突破 48%,零碳燃料与传统能源互补支撑多元动力体系,轻量化技术以多材料混合结构设计为核心方向,智能技术则赋能能源管理全局动态优化。
▍02
新能源将占八成
2024 年,中国汽车产业再攀高峰,产销量双双突破 3100 万辆,创下历史新高,连续 16 年稳居世界第一。
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尤为迅猛,销量从 2020 年不足 140 万辆,飙升至 2024 年近 1300 万辆,市场占比由 5.4% 跃升至 40% 以上。
2025 年前三季度,这一势头持续强劲,新能源占比已突破 46%,增速高达 35% 左右。
从曾经不被看到到如今几成半壁江山,未来新能源汽车是否会成为市场绝对主力?答案已明确。

"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到 2040 年平均渗透率将超过 80%,其中乘用车超 85%,商用车也将突破 75%。" 张进华预判。
在这个格局中,电动车将占据主流地位,而燃料电池汽车将在重型商用车低碳化进程中承担关键角色,预计 2040 年实现百万量级产量、400 万辆左右保有量。
市场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技术路线精准布局与持续迭代。
在动力电池领域,行业形成高比能与性价比两条路线并行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场景与产品定位灵活选择。
对其核心技术指标,技术路线图 3.0 明确:技术领先的典型 A 级新能源乘用车,2030 年每百公里电耗将小于 10kWh,2035 年降至 9.5kWh,2040 年进一步优化至 9.2kWh,能耗效率持续升级。
电池技术进阶更值得期待。当前主流的液态电池,正逐步向固液混合与全固态方向升级,全球都在关注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

据判断,2030 年,全固态电池有望进入小批量产业化阶段,但能否达到 500 瓦时 / 公斤的期待性能,仍需持续观察;到 2035 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大规模全球推广,综合性能、成本与环境适应性将更贴合市场需求。
驱动系统领域同样亮点纷呈。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性能将持续提升:集中式电驱动系统将实现机电深度集成以优化品质,分布式电机系统则将与智能底盘深度耦合,通过机电耦合总成的构型创新,实现性能突破。
业内期待,2035 年前后,分布式驱动将成为电动化的重要驱动模式,为车辆带来更优的操控性与能效。

从市场数据到技术蓝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2030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将达 70% 左右,2035 年突破 80%,2040 年实现 85% 以上。
▍03
2040 年开车 " 不用管 "
如今,智能网联汽车越来越火,未来开车不用自己动手的日子越来越近。到底什么时候能实现?不同阶段的 " 智能开车 " 又是什么样?
从发展阶段来看,2030 年将成为关键转折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相关判断显示,到那一年乘用车 L2 级组合辅助驾驶将基本普及,商用车 L2 级渗透率也将达到 50% 左右。
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行业对 2030 年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的共识度尚不高,但那一年有望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规模化产业化的 "DeepSeek 时刻 ",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到技术落地场景,2030 年将实现显著突破:城市道路将支持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泊车等高频场景则落地 L4 级高度自动驾驶,且智能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将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高速公路事故间隔里程为 100 万公里 / 起,城市工况为 50 万公里 / 起。
到 2035 年,70% 以上的乘用车都能实现 L3 或 L4 级自动驾驶。前者为特定条件下(比如城市道路),汽车能自己处理大部分情况,只有遇到复杂问题才需要人接手;后者则是在更多场景下,汽车都能自主应对。
商用车进步也很快,85% 以上能达到 L2 级及以上水平,超过 35% 的商用车能实现 L4 级功能。像公交车、物流车这类营运车辆,会率先实现无人化,届时每年卖出的 L4 级自动驾驶营运车能达到百万辆级。

2040 年,开车完全不用管,几乎所有新出的智能网联汽车都能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不管是城市道路还是高速,汽车都能自己安全行驶,甚至比专业司机还靠谱——安全性、适应能力、效率都超过职业驾驶员。
更惊喜的是,L5 级自动驾驶汽车也会开始上市,这意味着在任何路况下,汽车都能完全自主驾驶,人只需要当个乘客就行。
背后的技术也在升级,以后汽车会靠 AI 系统自主学习优化,还能和道路、云端系统互相配合,不管是感知路况还是做决策,都会更智能、更安全。
▍04
技术体系大爆发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向移动智能体深度转型的关键阶段。
在 " 第十二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全体会议暨智能网联主论坛 " 上,东风汽车原董事长竺延风认为,在 AI、大模型等新技术及科技工作者推动下,汽车与科技深度交融,功能加速落地,其定义从个性化交通工具,拓展为第三生活空间,并升级为有温度的情感伙伴与移动智能体,内涵持续丰富。
根据技术路线图 3.0,未来 15 年,汽车共性支撑技术将借智能化、集成化,实现跨域融合转型,核心聚焦 4 个领域,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体升级。
这 4 个核心领域技术演进方向为:
一是智能底盘,具备可重构、模块化、自进化能力,与自动驾驶深度融合,实现功能单元的服务化。

二是电子电气信息架构,实现车 - 云集中式架构,大规模运算在云端完成,全面支持弹性算力分配。
三是汽车芯片支持从通用人工智能到超级人工智能跨越,主要芯片的集成度、能效与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是车用操作系统具备原生 AI 能力,实现车路云协同融合智能自适应,满足整车 15 级智能驾驶、L4 级智能座舱技术要求,与智能交通、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无缝互联。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制造技术群首次与产品技术体系重构,并首创了汽车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级方法。该分级方法从要素、环节、分级等 3 个维度搭建框架,为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评价标准。
基于此,技术路线图 3.0 提出明确发展目标:到 2030 年,有少数企业能达到智能化工厂水平;到 2035 年,少数企业可进一步迈向更高阶的智能阶段;到 2040 年,有 40% 的企业达到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真正实现人、产、供、销、服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作为凝聚行业集体智慧的成果,路线图 3.0 及时回应了当下行业关切的重点问题,同时,在技术变革风起云涌、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以行业共识明确了未来 15 年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
从 1.0 到 2.0 再到 3.0,由技术创新驱动的汽车产业变革中国方案,不仅改写中国汽车市场格局,也推动中国向世界汽车强国前列迈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