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网 报道】有人以为,甲午战争只是一场海战。事实上,那场战争总共有46场战斗,除了2场海战,其余44场都是陆战,主要发生在辽宁省。因为距北京没多远,我驾车按照时间顺序,逐个走了一遍。加上以前在日本、韩国和山东采集到的素材,凑成一篇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回顾。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那年6月,朝鲜发生内乱,邀请我国出兵镇压。日本趁机也派出军队,入侵朝鲜(下图是日军仁川登陆的历史画片)。

7月25日,丰岛海战。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开始增兵。7月25日,为运兵船护航的北洋水师济远和广乙两艘战舰,途中遭遇日本军舰(下图是济远号的历史画片)。

日本军舰有3艘,分别是吉野(下图)、秋津洲和浪速。双方相遇后,日舰首先开炮。

济远和广乙随后开炮还击,虽然击伤吉野和浪速,但终究不敌对方,一沉一伤。这场战斗,由于靠近如今韩国的丰岛,史称丰岛海战。
下图是济远号上的前主炮(现陈列于山东威海刘公岛海军公所)。

海战还没有完全结束,另一条运兵船——我国租用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路过此地,被日舰拦截,要求投降。船上的中国军人宁死不屈,拒绝投降。

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见状,下令开火,将高升号击沉(下图左船是浪速,右船是高升)。
船上的1116名中国军人,除2人被俘,2人游泳逃生,241人被路过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军舰搭救以外,其余871人壮烈殉国。

7月28日,成欢驿战斗。
3天后,7月28日,中国驻扎在朝鲜的军队,在今天韩国的成欢驿,与日军交火。

虽然两军人数大致都在4000人左右,交战初期我军还略占上风,但最终还是输掉了这场战斗,撤退到如今朝鲜首都平壤(下图是战场遗址之一:安城渡)。

8月1日,中国向日本宣战。
成欢驿战斗3天之后,我国向日本宣战,并向朝鲜派出4支军队,总兵力约1.3万人,绝大多数驻扎在平壤一带。

9月15日,平壤战役。
进入9月,日军第5师团逐渐逼近平壤,在进行了一系列中小型战斗之后,于9月15日,以1.3万人的总兵力,向平壤发动进攻。打了一整天,不分胜负,天黑后,我军在明明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丢下35门火炮,792发炮弹,1160支步枪,56万发子弹,以及数以万计的军饷和军粮,仓皇逃离(下图是平壤城北的牡丹台和玄武门)。

尤其荒唐的是,由于逃离时秩序混乱,上万军人相互践踏,再加上日军伏击,损兵折将达2000多人,比白天打仗的伤亡,多出N多倍(下图是我军逃离平壤时,被日军抓获的战俘。)

9月17日,黄海海战。
正当他们一片混乱地往回跑时,我国正向朝鲜继续增兵。为了避免上回的悲剧重演,这次北洋水师几乎全体出动,为运兵船护航。途中,9月17日,在辽宁东港附近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相遇,双方各12艘战舰,大打出手,史称黄海海战(下图是海战现场的历史照片)。

海战持续将近5个小时,中国5艘战舰沉没,日本5艘战舰重伤,此后,我国剩余军舰一直呆在港内,日本拿到制海权(下图是在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的历史画片)。

10月24日,鸭绿江之战。
海战之后,中国调集3万军队,配备90余门火炮,沿鸭绿江建立防线。

10月24日,日军1.5万人在今天丹东虎山附近,架设桥梁(下图),轻松过江,侵入我国。

也就是说,由3万人构筑的防线,几乎在一天之内全部瓦解。74门火炮、3万发炮弹、4400支步枪,430万发子弹,以及大量军粮,全部送给日军。

10月24日,花园口登陆。
跨过鸭绿江的是日军第1军,司令长官山县有朋,下辖第3师团(桂 太郎)和第5师团(野津道贯)。
同样是在10月24日,日军第2军在花园口登陆,两支军队形成南北呼应之势。第2军司令长官大山严,下辖第1师团(山地元治)、第2师团(佐久间马太)和混成第12旅团(长谷川好道)。

花园口以前是庄河市明阳镇下面的一个村,如今是个经济区(下图是日军在花园口登陆的历史照片)。

这里的海滩,海潮落差高达4.6米,退朝后,泥滩特别长,舰队行驶到距岸边6公里处时,就不能往里走了,只能换小船。所以,登陆行动非常缓慢,从10月24日开始,忙活到11月7日才完事儿,历时15天。

日军刚开始登陆时,在登陆场附近与我军相遇,我军是一支300人的部队,见到日军拔腿就跑。也就是说,当时我国已经知道日军正在登陆,不知为何,居然按兵不动,没能在日军最脆弱的时刻发动进攻。

11月6日,金州防御战。
日军完成登陆后,往南走120公里,来到金州。
他们首先在刘家店、石门子等地,与我军交火,然后在11月6日,进攻金州城。金州是一座古城,当年拥有坚固的城墙,高6米,顶宽4米,架设着10余门火炮(下图是金州城的历史照片)。

但这些没能挡住日军,他们先用炮轰,然后让士兵徒手爬上城墙,看到日军杀了进来,我军从西门撤退,日军只用了小半天儿,就占领了金州城(下图是如今金州市区里的副都统衙门博物馆)。

金州城南边儿不到10公里的海边,有高大的炮台,日军判断自己的火力打不过,便组织敢死队,打算冒死进攻。可是,炮台守军看到金州沦陷,还没等日军来,便在6号晚上撤退了。
7号一大早,日军小心翼翼地摸进徐家山炮台,这才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下图是徐家山炮台遗址,如今是金州区炮台山公园。)

另一支日军同样很轻松地,占领了和尚岛炮台和老龙头炮台,晚些时候,又占领了黄山炮台。

这些炮台在如今大连市区的北边,但当时大连市还没诞生,炮台所保卫的,是大连湾里的军港。
日军来了以后,整个军港,包括120门火炮(下图)、水雷营、火药库等,全部缴获,甚至包括水雷布置图,按照图纸拆除水雷之后,日本舰队驶入大连湾,花园口登陆作战至此结束。

11月18-21日,旅顺攻防战。
日军夺取金州城、大连湾之后,休息10天,随后往西,准备进攻旅顺。

旅顺是个天然良港,我国在这儿进行了大规模建设,除了海岸线上的黄金山等炮台,内陆地区还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椅子山和案子山等炮台,构成一条严密的防线。
日军第1师团1.4万人来袭时,我国在这一带驻军也是1.4万人,两军由此爆发了一场攻防战。

旅顺攻防战之一:土城子战斗。
日军进攻旅顺的战斗,首先在土城子爆发。土城子位于旅順正北方向,距离10公里(下图是土城子阻击战纪念碑)。

11月18日,得知日军即将来袭,徐邦道和卫汝成率军主动出击,在土城子附近向日军发动进攻,日军抵挡不住,开始撤退,我军穷追不舍,战斗从上午10点打到下午4点,由于后勤补给几乎为零,只得在黄昏前收兵。据日方数据,全天共击毙日军12人,击伤43人。此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这种主动进攻的战斗,别说甲午战争,就是后来的抗日战争,也不多见(下图是日军在土城子搬运死伤者的历史照片)。

旅顺攻防战之二:于大山战斗。
11月20日,徐邦道等人,再次率军出击,进攻日军在于大山的阵地,双方展开炮战,由于日军迅速增援,我军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只得收兵(下图是于大山战场遗址)。

旅顺攻防战之三:日军全面总攻。
11月21日早上6点,日军第1师团向椅子山炮台发动进攻。我国守军凭借有利地形和武器优势,抵抗顽强(下图是椅子山堡垒)。

此时,日军炮兵在203高地架起火炮,向我军阵地轰击。我军支持不住,放弃炮台撤退。到了早上8点,日军将椅子山炮台和它南面的案子山炮台,全部占领(下图是案子山堡垒)。

上午9点多,日军混成第12旅团开始进攻二龙山炮台,守将姜桂题指挥军队顽强抵抗,在克虏伯炮、格林炮、地雷、步枪的联合作用下,3次打退日军进攻。日军最终是以敢死冲锋,强行冲进炮台,我军只得点燃弹药库,突围撤退(下图是二龙山堡垒)。

与此同时,二龙山炮台西侧不远处的松树山炮台,在第1师团炮兵的轰击中,弹药库被击中,引起大爆炸,炮台很快沦陷(下图是松树山堡垒)。

接近正午时分,二龙山炮台、东鸡冠山炮台等,全部失守。
顺便说一句,现在来到旅顺看到的炮台,几乎都是后来俄国人驻扎时修建的,不是甲午战争的遗物(下图是日军占领椅子山炮台时的历史照片)。

下午,日军继续往南进攻,打到旅顺港。港口东西两侧均有一系列炮台,其中,东侧的黄金山等炮台,守军没做任何抵抗,日军轻松占领。西侧炮台在守将张光前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不断用火炮轰击日军,直至太阳落山。入夜后,张光前率军撤退(下图是日军进攻旅顺时的历史场景)。

战前,旅顺防线被誉为固若金汤,无论南面的海上,还是北面的陆地,都有环环相扣的堡垒与炮台,炮台多达31座,配备重炮76门、轻炮56门、机关炮24门。如此严密的布防,居然会在1天之内全部失守,令人遗憾。

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展开了一场屠杀。当时的日军中,有西方记者随军采访。其中,美国记者克里尔曼,如实地向全世界揭露了他亲眼目睹的暴行(旅顺大屠杀时的历史场景)。

据说,整座旅顺基本被斩尽杀绝,遇难人数多达2万人,幸存者有36人、四五百人或800余人等不同说法(下图是旅顺万忠墓)。

进攻旅顺的,是日军第2军。那么,刚才说到的、跨过鸭绿江入侵我国的第1军呢?
11月9日-12月5日,草河口等地游击战。
11月9日,日军第1军派出第10旅团,从凤城出发,一路往北,打算途经草河口、连山关,翻越摩天岭,向沈阳进军。

我军将领依克唐阿和聂士成,分别率领各自的部队,利用有利地形,神出鬼没,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弄得日军晕头转向,在冰天雪地中,每天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冻伤,由于减员严重,最后不得不于12月5日,全部返回凤城(下图是摩天岭附近的蟠龙寺,聂士成的指挥部曾设在这里。)

整个甲午战争,能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唯有聂士成和依克唐阿两支部队做到了。其余军队,全部是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下图是蟠龙寺内,纪念聂士成战功的石碑。)

12月13日,日军占领海城。
12月9日,日军第1军当中的第3师团,途经岫岩、析木城,于12月13日攻占海城。由于海城位置相当重要,我军立即展开反攻,战斗发生在瓦岗寨(下图),虽然我军顽强奋战,打死打伤400多日军,可毕竟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这之后,我军又对海城发动了4次进攻,试图夺回,但均未能如愿。

顺便说一句,有人以为甲午战争从头到尾都是李鸿章指挥,其实不然,旅顺沦陷后,朝廷成立督办军务处,由恭亲王奕䜣负责,领导班子包括庆亲王奕劻、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步军统领荣禄、礼部左侍郎长麟,各路军队都由他们来指挥。
军队方面,也不再单单是李鸿章的淮军,而是将更多的湘军,调入战场。到了战争后期,据说总兵力已达40万人。
日本方面,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本人亲临,在广岛住了7个月,进行直接指挥(下图是广岛城内的战时大本营遗址)。

1月10日,日军占领盖平。
海城虽然被日军占领,但它是孤军深入,北面的牛庄、南边的营口、西面的田庄台等地,都有中国军队,处于三面包围状态。为了缓解压力,驻金州的日军第2军,组建了一个混成旅团,由乃木希典少将率领,于1月10日攻占盖平,也就是今天的盖州。

1月20日,日军登陆山东。
自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基本守在港内,很少出动。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支舰队始终是个威胁,于是,他们将第2军改编为山东作战军,下辖第2师团和第6师团,于1月20日,在山东成山的龙须岛登陆。从侧后方迂回到威海,逼近北洋水师的大本营——刘公岛。

1月30日-2月11日,刘公岛保卫战。
日军逼近威海后,首先攻占沿岸炮台,并占领威海卫城,同时,日本舰队来到港外,试图水陆夹击,一举歼灭北洋水师。身陷重围的北洋水师发炮还击,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击伤日本军舰2艘,其它日舰撤退。

随后,日舰改为夜间偷袭,派鱼雷艇潜入军港,击中旗舰定远号。日军以为北洋水师气数已尽,连续7天发动7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
由于身陷重围,内部不和,援兵又迟迟不到,绝望之中的北洋水师统帅丁汝昌,于2月12日早晨自杀。杨用霖、张文宣等拒绝投降的将领,随之自杀。

紧接着,北洋水师的官员牛昶昞等人,以丁汝昌的名义写了一份投降书,派广丙号舰长程壁光,送到日本舰队。
2月17日,北洋水师官兵5000余人,离开刘公岛。日本联合舰队驶入军港,港内的镇远、济远、平远等10艘战舰,编入日本海军作战序列。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下为刘公岛海军公所的现在图与历史图)。


3月4日,牛庄之战。
正当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时候,日军在辽宁的各个师团,纷纷出动。首先是第1师团在太平山与我军激战,接着,第3师团和第5师团在鞍山会师,然后又于3月4日,向牛庄发起进攻(下图是牛庄太平桥)。

此时,日军总兵力接近1.2万人,我军是6000人,尽管如此,我军顽强抵抗,使之成为甲午战争中最为惨烈的巷战。打死打伤日军将近400人,我军伤亡1700余人(下图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

3月6日,日军占领营口。
3月6日,第1师团从大石桥出发,进逼营口,守军不战而逃,日军轻松占领。营口市区西侧的海岸边上,有几座炮台(下图),日军来到时,里面空无一人,只有45门大炮、150支步枪和堆积如山的弹药。

3月9日,田庄台大战。
日军第1军和第2军共2万多人,向辽河河畔的田庄台合围,中国守军在此同样拥有2万兵力,由此,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战在田庄台展开。

日军在辽河东岸架起91门大炮,朝我军阵地发射炮弹2790发,我军抵抗不住,遗弃40门大炮后撤退(下图是田庄台旁边的辽河)。

田庄台之战,我军阵亡1000余人,他们的遗体,安葬在田庄台附近。墓地保存的很好,免费开放。

3月20日-4月17日,中日谈判。
田庄台之战,是甲午战争中的最后一仗,这场战斗结束后一个星期,李鸿章奉命出发,前往日本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展开谈判,并于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下图是谈判会场——下关市区里的一家高档餐馆:春帆楼。

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
3,承认朝鲜独立。
条约刚刚签订,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条件是我国额外支付赎金3000万两白银。

至此,甲午战争画上句号。
通过这番回顾,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既不是武器的不足,也不是弹药的缺乏,根本原因就俩字:体制。
《星爷说车》更多内容——如果您用电脑或平板电脑,点击下图即可进入《星爷说车》专栏。
关于《星爷说车》——与周星驰无关。本人姓夏名星,从小就有白头发,被同学戏称夏老头儿。后来,友人按我们北京当地习俗,起绰号星爷——北京类似称呼很常见,蹬三轮儿的叫板儿爷,贩卖东西的叫倒儿爷。
星爷自1988年开始驾车周游,至今不辍;2001年开始在汽车媒体做评测,阅车无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