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湾商业观察》萧秀妮
2025 年 9 月 29 日,米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连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股主板挂牌上市,保荐机构为华泰国际,其国内运营主体为北京米连科技有限公司。
米连科技是交友软件 " 伊对 " 母公司,旗下还有贴贴等国内应用产品,以及 HiFami、Chatta 及 Seeta 等海外应用产品。米连科技冲刺 " 在线情感社交第一股 " 的 IPO 进程,也引发行业及资本市场的关注。
1
业务高度集中,红娘分成占比飙升 90%
米连科技成立于 2015 年,作为一家情感社交平台公司,为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社交互动需求,公司全面的应用产品组合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社交体验,涵盖促进有意义的连接、便于共同兴趣交流,确保能包容不同用户群体并与之契合。
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 6 月 30 日(报告期内),米连科技实现收入分别为 10.52 亿元、10.34 亿元、23.73 亿元、19.17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44.6%、43.3%、45.6%、49.5%;期内利润分别为 -1302.8 万元、-1680.6 万元、1.46 亿元、2.62 亿元。

米连科技的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增值服务,即用户付费购买虚拟礼物、互动功能以及会员订阅等。报告期内,三种订阅计划定价分别为每月约人民币 30 元、每季度人民币 50 元及每年人民币 100 元。增值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 99.9%-100%。其主要产品 " 伊对 " 和 " 贴贴 " 宛如一对翅膀,助力米连科技腾飞。
具体来看,伊对将传统的 " 相亲 " 场景搬到了线上,并用视频和 " 红娘 " 角色进行了重构。

伊对的关键业务是三方视频相亲。一男一女两位嘉宾在一位 " 红娘 " 的牵线下进行情感社交。红娘作为主持人,破冰、引导话题、调节气氛,极大地降低了陌生人直接视频的尴尬。而红娘可以是兼职的普通用户,他们通过主持房间可以获得收入。这形成了一个自驱动的生态系统,即用户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服务提供者。
在这个过程中,嘉宾可以进行虚拟礼物与打赏,互相送礼物,观众也可以给红娘或喜欢的嘉宾打赏。这是最直接的变现方式。
同时也有特权服务,如 " 上麦特权 "、" 靓号 " 等,提供身份标识和功能便利。总之,伊对盈利模式包括虚拟货币抽成、红娘佣金抽成、会员与特权订阅。伊对通过 " 视频直播 + 红娘 " 的创新模式,创造一个高粘性、高互动的线上相亲场景,并通过情感和娱乐消费实现商业变现。
与聚焦陌生人自由交友不同,贴贴的商业逻辑集中于熟人亲密分享社区。贴贴的走红抓住了熟人社交中 " 分享日常 " 的瞬间。以亲密的朋友、情侣、家人等小圈子熟人关系为目标用户。提供一种 " 无需多言 "" 即拍即分享 "" 强制占据对方屏幕 " 的轻量化、高频率的亲密互动方式。

换言之,贴贴利用系统级入口(Widget),在熟人社交的 " 分享 " 赛道上开辟出一个新的 " 实时桌面共享 " 细分领域,通过创造独特的陪伴体验来吸引用户,并探索轻度的变现方式。
伊对及贴贴的主持人用户引导的三方聊天室中,可赠送给主持人聊天室的主持人用户或参与视频或音频聊天的用户虚拟物品。相关聊天室的主持人用户有权根据预先厘定的比例,就用户在聊天室中的虚拟物品获得收入分成,主持人用户收入分成比例介于 20% 至 52% 之间。
而伊对和贴贴部分主持人用户或家族长由资深用户转化,平台显示,伊对用户需累计参与至少 50 小时的音视频连麦互动经验,可申请成为主持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伊对拥有累计超过 18 万名主持人用户。
红娘们的辛勤劳作,纺织出了米连科技庞大的利益网络。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米连科技已覆盖广泛用户群体,平均月活跃用户达 990 万名,平均日活跃用户达 210 万名,平均月付费用户达 120 万名,每名月活跃用户月均使用时长 8.0 小时及月活跃用户的 7 日留存率 72.1%。
红娘的报酬也不是小数目,有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红娘拿到收入分成有 8.8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米连科技于报告期内营业成本分别为 5.83 亿元、5.87 亿元、12.90 亿元、9.67 亿元,占营收比例从 55.4% 降至 50.5%。同期收入分成费分别为 4.87 亿元、4.96 亿元、11.55 亿元、8.77 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从 83.6% 升至 90.6%。
尽管伊对和贴贴呈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但就企业经营层面而言,其业务集中度偏高,致使米连科技面临着显著的潜在风险。其他应用产品所做贡献极为有限,业绩将缺少多元业务的支撑与缓冲。
用户规模上,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米连科技平均月活跃用户达 990 万名,平均日活跃用户达 210 万名。其中,伊对平均月活跃用户 480 万名;贴贴平均月活跃用户 170 万名;海外应用产品平均月活跃用户 350 万名。
付费转化上,平均月付费用户 120 万名,付费用户转化率 12.3%。其中,伊对的平均月付费用户达 80 万名,付费用户转化率为 16.5%;贴贴的平均月付费用户达 20 万名,付费用户转化率为 10.4%;海外应用的平均付费用户达 30 万名,付费转化率为 7.5%。
业内知名财经评论员表示,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米连科技或将海外市场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然而,就目前的市场数据来看,米连科技的海外市场未形成较大规模,受运营成本及获客成本影响,短期内盈利能力仍存疑。
米连科技于招股书中坦言,随着国际业务的持续拓展,公司在中国的运营经验可能不适用于海外业务。此外,在公司提供服务的许多国家,针对线上社交服务的监管框架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地方政府机关还可能不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应对其关注的新问题。在解释和实施现有及未来任何规管公司在这些地区开展业务的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文化差异亦可能为公司在内容管控方面的努力带来额外挑战。因此,这些不同且可能更为严格的监管和文化环境,可能增加公司在境外司法管辖区日常运营中的风险敞口
2
或存在隐形诱导消费机制,衍生聊天灰色产业
当情感慰藉被明码标价,你所一掷千金的,究竟是一份真心,还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据黑猫投诉平台检索信息," 伊对 APP" 词条下相关投诉已超 2500 条," 贴贴 APP" 词条下相关投诉超过 400 条,投诉内容集中于虚假宣传、诈骗、强制充值、诱导消费等领域,其中诱导消费类投诉尤为高频。有用户反馈,受平台 " 亲密度满 1000 可交换联系方式 " 规则吸引,一个多月内消费超 5 万元;另有用户表示累计充值近 14 万元,仍未与目标对象达成见面需求。

此外,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多起诈骗案件的发生与米连科技旗下 " 伊对 " 平台相关。在 2025 年 5 月披露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借助伊对平台实施诈骗行为,涉案金额最高达 35 万元。

作为米连科技旗下旗舰社交产品,伊对 APP 以 " 真诚交友 " 为卖点的 APP,背后或隐藏隐形诱导消费机制,更疑似衍生出 " 代聊变现 " 的聊天灰色产业,引发市场对其运营模式合规性与道德边界的关注。
添加直播间嘉宾需 54 朵玫瑰花(约 7.7 元)、语音 / 视频通话按 35 朵玫瑰 / 分钟计费(约 5 元 / 分钟),甚至日常与目标嘉宾聊天也需持续消耗 " 玫瑰花 "(1 元可购 7 朵)等。伊对的消费模式被指存在 " 隐形诱导 "。单次充值金额看似不高,但聊天、互动、添加好友等高频需求均需消耗道具,用户易在 " 小额多次 " 的付费中陷入 " 温水煮青蛙 " 困境,最终累计花费远超预期。
比诱导消费更值得警惕的是,伊对 APP 平台疑似衍生出围绕 " 聊天变现 " 的灰色产业。据了解,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除用户控诉帖外," 回收伊对 APP 账号 "" 招聘伊对聊天员 " 的跟帖频繁出现。《港湾商业观察》依据小红书帖子,联系其中一名招聘方获悉,其核心运作模式是通过回收账号或招聘代聊人员,以 " 交友 " 名义与平台男性用户聊天,诱导对方赠送虚拟礼物,待礼物变现后与代聊人员分成。
这意味着,用户在伊对 APP 上遇到的 " 主动聊天者 ",可能并非真实交友需求的个体,而是受利益驱动的代聊人员。此类行为不仅扭曲了平台 " 真诚社交 " 的定位,更将社交互动异化为 " 流量变现 " 的工具——用户付出的情感与金钱,最终转化为灰色产业的利润,形成 " 用户受骗、代聊获利、平台获流 " 的畸形生态。
从长远来看,对 APP 依赖 " 隐形诱导消费 " 和 " 灰色产业 " 带来的短期流量,缺乏可持续性。一方面,用户在 " 欺骗与套路 " 中获得感缺失,易导致用户流失与口碑下滑;另一方面,灰色产业的存在可能加剧平台合规风险,若未来监管政策收紧,此类运营模式或将面临整改压力。
作为米连科技的核心产品,伊对 APP 的争议不仅关乎单一产品的口碑,更折射出公司在 " 商业变现 " 与 " 用户权益 " 之间的平衡难题。如何规范平台运营、打击灰色产业、重建用户信任,成为米连科技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应收账款与合同负债持续增长,销售费用不断飙升
在财务运营效率与现金流方面,米连科技的财务数据有所优化。报告期内,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为 5.62 亿元、4.49 亿元、8.07 亿元、6.87 亿元,占比从 59.3% 调整至 47.8%;对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为 1.91 亿元、1.5 亿元、3.26 亿元、3.16 亿元,占采购总额比例在 16.6%-21.9% 区间波动。
米连科技于招股书中坦言,公司核心供应商中包含多家灵活用工平台,主要用于向主持人用户及用户结算收入分成。这些平台均为中国内地注册实体,持有委托代扣税款许可证等合规资质,公司按日结算并依据资质、声誉等筛选合作方,且会根据业务需求与平台服务能力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既保障结算合规高效,又能灵活应对业务变化。
费用管控方面,报告期内,米连科技销售及营销开支与研发开支呈现 " 一降一稳 " 态势。
米连科技的期内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 3.68 亿元、2.98 亿元、6.55 亿元、4.61 亿元,占营收比例从 35.0% 逐步降至 24.0%。研发开支保持较为稳定,分别为 8628.8 万元、9251.4 万元、1.37 亿元、8311 万元,占营收比例虽从 8.2% 降至 4.3%,但米连科技表示,结合公司 " 社交 +AI 技术 " 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研发资源或更聚焦于核心技术迭代与产品创新,保障业务竞争力。
报告期内,米连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 -1072 万元扭亏为盈,并持续增长至 3.98 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从 3.36 亿元增至 9.81 亿元。
但是,这种依赖 " 红娘 " 与 " 情感消费 " 的商业模式,在为其带来可观流水的同时,也将其潜在的经营风险暴漏。在资金运营层面,米连科技的应收款项金额持续增长,分别为 155.2 万元、1102.2 万元、1828.6 万元、3441 万元。
与此同时,合同负债呈稳步上升趋势,分别为 5280.2 万元、6540.6 万元、8754.1 万元、1.04 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用户预付费项不断增加,但需注意,在平台面临大量 " 诱导消费 "、" 虚假宣传 " 投诉的背景下,这笔巨额的预收款不再是稳定的收入保障,而是悬在头顶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旦监管介入或爆发信任危机,引发用户集中退款,将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较大的打击。
此外,从融资历程而言,米连科技的业绩转折点或少不了公司通过融资的支撑运作。股东信息显示,2019 年,公司先后完成了 A 轮融资和 A+ 轮融资,分别由蓝驰创投独家投资,由 XVC 领投、蓝驰创投跟投。2020 年,公司完成了 Pre-B 轮融资及 B 轮融资,由小米集团、云九资本领投,人民网、顺为资本、光源成长基金,以及老股东蓝驰创投、XVC 跟投。
据天眼查显示,2025 年 8 月 14 日,北京米连科技有限公司遭列入被执行人,执行金额为 87070 元,执行法院为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港湾财经出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