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前天
超100亿产值,看湖南这个县级市如何玩转“未来产业”,拿下多个“单项冠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区县那点事  

你能想象——微生物可以 " 酿 " 出石油,菌丝里能够 " 长 " 出建筑材料,秸秆可以转化为代替 " 玉米 " 的食物,基因改造的大肠杆菌能够分泌出安全有益的酶和氨基酸?

生物制造正以颠覆性技术,悄然改变着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重构物质生产的底层逻辑,被视为能够引领 " 第四次工业革命 " 的未来产业。

" 未来约 70% 的产品可以用生物法生产,有望创造 30 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指出。

为了抢占先机,全国各地纷纷下场,拼政策、抢资本。而湖南常德的一个县级市——津市,却早已提前半个多世纪布局,在这个前沿领域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全球领先。

津市,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更是亚洲最大的甾体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全球 70% 皮质激素、全国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精草铵膦)均从这里产出。

这个资源、技术、平台均不占优的内陆小城,凭什么能够在生物制造这个 " 未来产业 " 中 " 突围 "?

政府 " 育苗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所有的逆袭都不是偶然,津市生物制造的产业基因,早在上个世纪便已生成。

上世纪 70 年代末,津市酶制剂厂生产的梅花牌糖化酶火遍半个中国,成为生物制造的 " 初代种子 "。

在国企改制的浪潮中,懂生物工程的李洪兵与两名合伙人一起接过了这粒 " 种子 ",改造老厂,发出鸿鹰生物这颗 " 新芽 "。

围绕酶制剂这个细分领域,津市以鸿鹰生物为链主,带动相关企业落户。2014 年全国 30% 的酶制剂产品,都是从这条产业链上诞生的。津市从此成为国内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

但想要把酶制剂这棵 " 独苗 " 变成一片 " 产业森林 ",津市面临着大部分中西部小城共同的困境——资源没优势、风投不看好,怎么吸引企业落户、项目落地?

津市的做法,在当年看来十分大胆:政府自己下场,做 " 育苗人 "。

津市成立了国有产业投资基金公司 " 嘉山产投 ",与阿斯利康、中金资本、越秀金控等国内头部机构合作,搭建了总规模 200 亿元的产业基金群。

它的打法也和各地争抢成熟项目不同,而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选择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以 " 合伙人 " 模式精准滴灌,培育 " 新苗 ",与企业共担风险。

慕恩生物就是这种打法的典型案例。在慕恩生物初创期,津市就看中了它在微生物组的潜力,联合广州越秀基金投资,还协调了鸿健生物为其提供代生产车间。

慕恩生物则用 "5 年建成国内最大微生物菌种库 "" 成为国际领先的微生物组发掘和产业化平台 " 等一项项成果,印证了津市的战略眼光。

引航生物也是津市产业投资基金的受益者。550 万元初创资金担保、4000 万元基金注资 " 生物一期 " 项目、3000 万元 " 生物二期 " 项目融资担保……津市用真金白银培育其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了多项关键性技术突破。

一系列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当时还上了湖南卫视、央视等媒体。这种 " 基金招商 " 模式,也在业界广为流传。

随着慕恩生物、引航生物等企业不断壮大,又吸引了各自领域相关企业落户津市,像蘑米生物、利尔生物就是个中代表。

就这样,一株株产业 " 新苗 " 壮大、聚集,27 家生物制造核心企业各自成链、各链协同,最终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生物特种化学品 4 大细分领域为主的产业链集群。

其中,酶制剂、生物酶产业集群接连斩获省级、国家级 "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 等称号;津市也先后获评 " 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器 "" 全国生物制造年度标杆园区 " 等荣誉,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甾体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

目前,津市通过产业基金共投资了 100 多个项目,其中 13 个已上市,23 个落户津市。截止 2024 年底,津市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达 102.2 亿元,增长 11.07%;今年 1 至 8 月产值 78.4 亿元,同比增长 25.9%。

政府 " 育苗 " 只是起点,产业发展,尤其是生物制造这类前沿领域,最终比拼的还是科技创新力。

飞地 " 孵化 ":打开边界,借 " 脑 " 发展

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现阶段,还是以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等东部发达地区为核心,呈集聚化格局。

津市,一个只有 28 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既不沿海,也不紧挨省会长沙。要搞顶尖技术,光靠自己那点人才储备,根本不够。

于是,津市又一次大胆破局,玩了个 " 借脑发展 ":打开边界,到技术最前沿、人才最密集的地方去 " 借 ",搞 " 飞地孵化 + 津市制造 " 模式。

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可以在北京、上海这些科研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安心搞研究,一旦技术成熟了,需要进行生产转化的时候,就直接拿到生产成本更低、产业配套更完善的津市来落地。

津市组建了全省首个县级 " 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 ",数十名国内顶尖的院士、专家组成智囊团,在线充当 " 科创军师 "。

想上新项目、攻关新技术,先让 " 委员会 " 把关,避免走弯路。

接着,津市在长株潭、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设立了多个 " 离岸孵化平台 ",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 35 家高校院所参与研发,开展了 81 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目前已实现落地转化的有 20 多项。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津市投资 5000 万建成了全省目前唯一投入运营的生物制造领域中试基地,可同时容纳 5 个项目试生产。

如果说高校、科研院所做的是 0 到 1 的过程,中试基地解决的就是科技成果从 1 到 10 的过程。这也是最艰难、最烧钱的环节。

基地自今年 5 月建成投用以来,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 " 强磁场 ",已经完成了 10 余批次产品中试,目前还有多家企业在排队等候入驻。

中试成功,还需要到加速工厂实现 10 到 100 的小规模生产测试,最后才是产业园区 100-N 以上的大规模量产。

一条 " 科创平台—中试基地—加速工厂—产业园区 " 全链条孵化体系,被津市跑通了。

研究员不用离开科创高地专心搞研发,企业不用承担高额转化落地成本,津市就是成果转化到规模量产的上佳 " 承接空间 "。

200 余种高端合成生物产品通过这套体系,实现量产。

多项突破性技术在这里转化落地,让津市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了从 " 跟跑 " 到 " 领跑 " 的跨越。

慕恩生物研发出全球首款哈茨木霉可分散性油悬浮剂(OD),打破国外垄断;利尔生物凭借 " 精草铵膦 " 稳拿新型除草剂领域的 " 单项冠军 ";新合新生物手握皮质激素系列中间体原料药全球市场 70% 份额,成甾体药物企业龙头;引航生物全球独创 D- 乙酯生物合成技术,解决传统生产工艺中三废高、收率低等难题,污染排放减少 80% 以上、成本降低近 60%。

当然,津市的生物制造产业也非一片坦途。

目前津市生物制造龙头企业偏少,集群效应未能充分显现;与 " 北上深 " 相比,在顶尖人才吸引力上仍有差距。

但津市最不缺的就是战略定力。产业发展前半段,它用近六十年的时间耕耘适合自己的细分赛道,实现逆袭。

下个阶段目标依旧清晰,津市将分 " 三步走 ":到 2030 年,打造成全国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预计产值 500 亿元、企业达 70 家;到 2035 年,打造成中国生物制造未来产业生态示范区,预计产值 1000 亿、企业达 120 家;到 2040 年,打造成国内以生物制造产业为特色的 " 零碳工业城 "。

当生物制造从 " 替代传统工艺 " 迈向 " 创造全新产品 ",彻底颠覆现有生产逻辑时,津市多年积累的产业生态与技术经验,或将成为其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的核心优势。

津市的这次产业实践,是一场关于战略定力、精准判断与敢于创新的 " 长期耕作 "。它向无数寻求产业突围的中小城市传递了一个信息:先天条件不足并非绝路,认清自我,找准细分赛道,沉下心 " 耕耘 ",孕育出丰茂的 " 产业良田 " 是迟早的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生物 湖南 基因 合伙人 基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