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10-24
别再执着于AGI,是时候考虑MCI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核心观点

在机器达到 AGI 之前,我们可能就已跨越 MCI 线了,即丧失认知自主权。

思想外包会侵蚀好奇心,使思考变得被动。

解决方案或许在于主动制造摩擦、提出更优质的问题,并适时暂停以重获思维主导权。

图片来源:ChatGPT

想象一位曾热爱写作的学生。现在,每篇文章都以输入大型语言模型的提示开头,每个段落都经过润色,感觉近乎完美。成绩依然优异,但有些不同,文字不再像出自自己之手,对自身思考的信心正悄然消融。我认为这可能是当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追逐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征途中,我们或许正错失更重要的东西——人类自身的思考能力。多年来,AGI 被视为人工智能的终点线。那将是人工智能不再止步于预测下一个词汇,而是开始像人类甚至超越人类思考的时刻。我认为更紧迫的问题并非机器何时跨越 AGI 门槛,而是我们是否早已越过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我把这个阈值称之为 " 最低认知完整性 "( Minimum Cognitive Integrity,简称 MCI)。这并非计量指标或数据点,而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分界线。一旦低于此线,我们便会丧失足够的智力立足点,导致自主性本身受到侵蚀。MCI 是我们掌控自身认知的基石。在此线之上,我们仍能主导思维方向,自主选择思考与探索的对象。跌落阈值之下,我们看似仍在 " 思考 ",实则思维过程已被悄然外包。机器不仅解答我们的疑问,更是在塑造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

我曾撰文探讨所谓 " 借来的头脑 " 现象,即认知能力的渐进式外包。最初只是让自动补全功能替你完成句子,或让搜索结果决定阅读引用来源。很快,你便让聊天机器人代写初稿乃至二稿。每个步骤看似高效甚至明智,但累积起来却使思维逐渐远离摩擦,而正是这种摩擦才能赋予思考以生命力与人性。

这通常被称为认知卸载,即依赖工具代劳思考。在大型语言模型语境中,学术界更称之为 " 元认知惰性 "。当然这种现象并非总是弊端,比如那些长期被遗忘的电话号码现在依旧保存在你的手机里。但如今我们或许正日益跨越这道认知边界,让思维逐渐沦为被动接受者。

跌破 MCI 阈值并非突发事件。我认为它更像肌肉萎缩或肌少症,力量是在缓慢流失,直至某日你再也举不起曾经轻松驾驭的重物,甚至连迫切需要的重量也无法承受。我们依然拥有思想,但它已被机器乃至 AI 的反智能所塑造。

我们的智力生活往往在技术与 " 科技巨头 " 悄然铺设的轨道上运行的。停留轨道越久,重返独立思考之路就越艰难。请记住:人类能动性不仅在于拥有思维,更在于运用思维。当这种行为被外包时,认知之旅便会成为他人或他物的旅程。

关键在于:若 AGI 是机器的终点线,MCI 或许就是人类认知的概念性生存线。矛盾在于,当我们竞相打造更智能的机器时,可能正在掏空这场竞赛的意义所在——我们自身进行原创性自主思考的能力。

这并非呼吁放弃科技,亦非反乌托邦式的失败宣言。这是对有意识划定边界的提醒,拒绝让思考彻底沦为被动行为。存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守护你的 " 最低认知完整性 ",保持对思考行为的全情投入,这或许能守护并捍卫人类认知。

主动制造摩擦。下次当你忍不住想直接查询时,先暂停片刻。在脑海中设定几分钟计时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种小小的挣扎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锻炼能增强肌肉一样。

提出更好的问题。将人工智能视为训练伙伴。在接受其输出结果前先对其提出质疑,让它与你协作而非仅仅为你服务。

定期进行认知休整。每周至少一次,彻底断开与算法的连接几小时。捧起实体书阅读,提笔书写,或与亲友闲谈畅聊。

通用人工智能或许尚需数年。但机器认知智能的挑战已然降临,正向我们逼近。未来或许并非机器变得更像人类,而是人类能否守护最初造就我们本质的思维能力,不要变得越来越像机器。因此在追问人工智能能否像人类思考前,我们更该自省:我们自己是否仍在保持人类特有的思考方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阅读 聊天机器人 科技巨头 ai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