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卢浮宫遭遇盗窃,多件天价珠宝不翼而飞。然而,案件还没侦破,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内某二手平台上,就冒出了一批神奇的 " 卖家 "。他们声称手上有 " 卢浮宫正品珠宝 ",标价从 99 万元到 9999 万元不等。文案写得有模有样:"9.5 新 "" 现货在手、刚取货,低价急出 ",甚至还有人附上 AI 生成的假证书,玩起了 " 盗亦有道 " 的梗。
卢浮宫失窃的珍宝,竟然 " 现身 " 闲鱼?这不是电影情节。一时间,网友纷纷围观。有人一眼看穿:" 一眼假,不会真有人买吧?" 也有人跟着起哄,调侃该不该 " 支持当面验货 "。有网友看热闹不嫌事大:" 这要是真的,顺藤摸瓜端了;要是假的,也顺藤摸瓜端了!" 更多人则是把这当成一场网络集体狂欢,纷纷加入玩梗大军。大量用户模仿发布 " 青铜坤坤荧光夜灯 "" 齐白石二手虾画 " 等虚拟商品,戏称 " 为警方提供线索 ",形成 " 添乱式卖货 " 风潮。
乍看荒唐可笑,谁都知道,真正的卢浮宫珍宝不可能在闲鱼上叫卖。然而,笑过之后,却又笑不出来了。且不说拿别国的文化悲剧来开玩笑是否合适,单是这种借热点进行的虚假营销就已经游走在了法律边缘,而二手平台的老毛病又犯了——监管总是慢半拍。
面对质疑,平台客服的回应依然是熟悉的味道:平台大数据也在多维度监测中,如果看到,可直接在页面上发起举报,由人工专员介入,并进一步审核处理。平台只说 " 大数据在监测 ",却绝口不提主动筛查,似乎永远在等待用户发现问题。说白了,还是 " 不出事不着急,一曝光就灭火 " 的老套路。
网络玩梗,不能没边界。当所谓 " 搞笑 " 演变成大规模的虚假信息,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时,这就不是一句 " 开玩笑 " 能解释的了。商家借劫案炒作虚假营销,已涉嫌违法;把历史文物变成戏谑对象,也消解了文化遗产的严肃价值。技术的进步本该让监管更高效,而不是反过来为造假提供便利。平台不能总做 " 甩手掌柜 ",只有主动筛查、关键词监控跟上,二手市场才不至于沦为 " 段子市场 "。
这场 " 卢浮宫珠宝 " 的闹剧该收场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随之消失。玩梗可以,但不能违法;交易自由,但不能无界。在万物皆可 " 梗 " 的时代,尊重与监管,都不该缺席。(评论员 宋学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