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家 " 论文工厂 ",一年就能运作 13 万篇论文,年收入超 8000 万元——日前,一组关于论文代写代发 " 工厂 " 的报道,引发关注。
实际上," 代写论文 " 乱象在坊间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去年五月,新京报就曾刊发《卧底 " 论文工厂 ":剽窃论文、编造数据,写手用 AI 生成廉价论文》的调查报道,此次相关新闻再次爆出,说明论文代写的生意不仅未见收敛,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论文造假产业链的滋生,无非是 " 唯论文 " 畸形评价导向催生的市场需求。在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基金申请等环节,将论文数量奉为硬指标,迫使科研人员与职场人陷入 " 不发表就出局 " 的焦虑。教育部数据显示,社科领域超百万研究者争抢不足 7 万篇 C 刊版面 。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不把目光瞄向 " 歪门邪道 "。
事实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努力破除以 " 唯论文 " 为代表的 " 四唯 " 选人用人问题,着力改进干部选拔、职称评定机制。比如天津,在 2022 年下发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通知中,就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价时,要突出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注重评价高技能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限制性要求。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领域和单位," 有没有论文 "" 有几篇论文 " 仍然是人才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决定性依据。
人才评价的核心从来不该是 " 写了多少 ",而该是 " 做了什么 "。医生的价值,该用治愈率、患者满意度衡量;教师的水平,该拿教学成果、学生成长说话;科研人员的贡献,该看成果是否能转化为实际价值。可当 " 有没有论文 "" 有几篇论文 " 成了硬门槛,实干者的汗水就会被纸面功夫掩盖、诚信者的坚守就会被功利主义碾压。当靠虚假数据写成的医学论文成为晋升资本,当用 AI 拼贴的教学研究变成评优依据,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对学术与职业的信任。
靠发论文一年狂赚 8000 万,这一数字不仅显示着铲除论文 " 造假链条 " 的紧迫性,更是对 " 唯论文 " 评价体系的嘲讽。
有需求就有市场,当发表论文不再成为 " 刚需 ",论文造假市场还会 " 活跃 " 吗?唯有让评价指挥棒真正转向质量与贡献,让实干者不用为论文焦虑,才能铲除学术造假的土壤,让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能在实干中找到价值与尊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