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前天
英伟达“离场” 沐曦“上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千亿市场空白,国产 GPU 迎来产业突围关键点 | 图源:即梦 AI

作者/   IT 时报  孙永会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今日(10 月 24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审议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沐曦股份 ")的首发申请。这家成立仅 5 年的国产 GPU(图形处理器)企业正式迎来 IPO 大考,国产 GPU" 四小龙 " 也正陆续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

几家欢乐几家愁。另一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于本月上旬公开表示,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公司已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市场份额归零。2021 年,中国市场在英伟达整体收入结构中的占比为 26.42%,随着美国政府管制的逐步加快,一路跌到了黄仁勋口中的 " 零 "。

" 过去,国内 AI 圈几乎离不开英伟达,不管是大厂训练大模型,还是小团队做研发,其份额简直是垄断级。" 信息产业专家、工信国际副总经理魏志国近期对媒体表示,本土企业的芯片由此获得了宝贵市场验证和商业化机会。

国产芯片的答案正在逐渐清晰。

10 月 19 日,南京浦口开发区官方公众号 " 浦口发布 " 刊文称,沐曦正式发布首款全国产通用 GPU" 曦云 C600",该芯片曾亮相于今年 7 月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从 IP 核设计到封装测试全链由国内企业完成,直接对标英伟达 A100。

曦云 C600 通用 GPU

" 在非华为系的诸多国产芯片中,沐曦的市场反馈较好,属于第一梯队。" 一位国内云服务商人士告诉《IT 时报》记者。

然而,芯片界遵循的 " 规模效应 ",要求只有足够的出货量才能确保持续更新迭代,沐曦能否依靠上市 " 输血 ",迈过这道门槛?

2024 年,英伟达在中国区营收约为 171.08 亿美元(1249 亿元人民币)。千亿市场的空白,谁来接?答案很多。

业内人士

" 测试结果相对亮眼 "

王泽远(化名)所在的国内某云服务商,最近正在与沐曦讨论合作事宜。

" 我们正在积极拓展更多国产生态伙伴。选择合作方时,一方面会考量企业在国产芯片领域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会紧跟市场导向。在众多国产卡中,除华为昇腾外,沐曦的市场声量和用户反馈相对较好。" 王泽远透露。

大模型发展路径的转弯,让国产 GPU 厂商迎来发展机遇。

当前大模型产业已从训练阶段逐步转向推理阶段。在训练领域,英伟达芯片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转向推理后,市场对算力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对性价比提出了更高需求,既需要控制机器成本,又要满足部分场景下大规模推理的需求。

沐曦招股书显示,本次拟募资 39.04 亿元,用于投资 " 新型高性能通用 GPU 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 GPU 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和 " 面向前沿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 GPU 技术研发项目 "。在沐曦当前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中,训推一体系列占据较重份额,以 2025 年 1 — 3 月的业务表现来看,占比超过 90%。

王泽远告诉记者,从测试结果来看,沐曦芯片的算力表现优异,在某大型项目的测试阶段,他和团队测试了华为昇腾、沐曦、天数、壁仞、平头哥等多款产品,昇腾因是独立技术栈而单独考量,在其他兼容 CUDA(由英伟达开发)生态的产品中,结果显示,沐曦 " 曦云 "C550 卡和平头哥的算力性能表现相对亮眼,而且组网与带宽稳定性强,能接近标称值,这是很多国产卡做不到的,再者生态兼容性良好,可适配主流应用阵容,为多场景落地提供便利。

" 我们之前将沐曦的产品与英伟达的 A100 进行对比,在有的场景中沐曦产品的性能能达到该产品的 70%,有的场景会优于 A100。" 一位沐曦的经销商告诉《IT 时报》记者。

招股书透露,沐曦股份已在 10 余个智算集群实现商业化应用,区域横跨北京、上海、杭州、长沙、中国香港等地。

高增长与高亏损并存

2020 年,人工智能技术迈向新阶段,从 " 小模型 + 判别式 " 转向 " 大模型 + 生成式 ",从传统的人脸识别、目标检测、文本分类,升级到文本生成、文生图、语音生成等。沐曦股份便在此背景下成立,设立之初便聚焦 GPU 业务,确定了通用型和统一的 GPU 计算架构、软件定义硬件的软硬件协同研发体系。

GPU 可分为用于计算的通用 GPU 和用于渲染的图形渲染 GPU。自 2022 年以来,沐曦股份先后推出了用于智算推理的 " 曦思 "N 系列 GPU 产品、用于训推一体和通用计算的 " 曦云 "C 系列 GPU 产品,以及正在研发用于图形渲染的 " 曦彩 "G 系列 GPU 产品。

《IT 时报》曾报道,国产 GPU 的需求主要是国资在推动,高校、政府、大型国央企构成国产 GPU 采购主力。但今年以来,互联网大厂也都开始入局并大批采购国产 GPU。魏志国表示,中国 AI 企业寻求的不再是 " 进口替代 ",而是以中国场景需求为导向重构技术标准。

招股书显示,以 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为报告期,截至报告期末,沐曦 GPU 产品累计销量超过 25000 颗,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074.52%,核心技术产生的收入分别为 42.64 万元、5139.80 万元、64298.16 万元及 31727.67 万元,增长超 750 倍。

但同期净亏损也从 7.8 亿元扩大至 22.3 亿元(2025 年一季度累计),四年累计亏损超 32.8 亿元。亏损的核心原因在于巨额研发投入,比如 2024 年沐曦研发费用达 12.6 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 170%,远超行业平均的 20%~30%。

现金流压力成为沐曦 IPO 的直接原因。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沐曦货币资金余额为 18.6 亿元,较 2024 年末减少 22%。有媒体估算,按照当前研发投入速度,现有资金仅能支撑 12~18 个月运营。

显见的是,本次上市是资本市场向沐曦的一场 " 输血 ",助其拓宽融资渠道,使用募集资金补充研发投入。

跨越技术、市场、生态

三大关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 AI 大模型、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推动下,芯片的需求正在 " 爆发式增长 "。所有视觉和计算的背后,都是 GPU 在默默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GPU 更成为加速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关键载体。

这或是此次沐曦上市备受关注的原因,它和 " 四小龙 " 中的摩尔线程、燧原科技和壁仞科技,与海外企业争夺的是未来科技的核心动力。

美国学者克里斯 · 米勒的《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一书中如此描述:" 芯片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最先进的芯片设计和生产被少数公司垄断,在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几乎每一个环节,中国都极其依赖境外技术。"

一组由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学者汇总的数据显示,用于设计芯片的软件工具由美国公司主导,而中国大陆在全球软件工具市场的份额不足 1%;在核心知识产权方面,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为 2%。

" 当前国产芯片要追赶头部水平,需攻克三大瓶颈。" 谈及本土芯片企业的突破方向,王泽远认为,在对标英伟达的前提下,首先在算力层面,国内企业的产品虽与英伟达存在一代到一代半的差距,但通过堆线程、堆制程等技术路径,具备明确的追赶潜力;其次是网络组网技术,在模型计算场景中,数据传输量极大,当规模扩大到 1000 多台、1 万多台设备时,整机群的组网更是难题,国内目前这方面相对薄弱;第三则是最关键的生态建设,国产芯片主要走两条路线,一是兼容英伟达 CUDA 生态,大部分国产芯片都可兼容;二是自建生态,但此路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得有强生态的操盘能力,国内基本只有华为在走。

" 国产芯片生态正在快速发展,不同企业凭借技术特色占据不同市场位置,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生态完善,国产芯片的竞争力还会进一步提升。" 王泽远表示。

对于沐曦来说,上市不是终点,未来如何,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 时报   沐曦   即梦 AI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英伟达 华为 芯片 gpu 黄仁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