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 10 月 24 日发布《2025 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270.39 万亿元,同比增长 6.6%,增速较二季度末的 7.1% 有所放缓。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 14.75 万亿元。在总量平稳增长的背后,信贷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资金精准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总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结构优化特征更加突出。三季度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 12.2%,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达 22.3%,不含房贷的住户消费性贷款同比增长 4.2%。这三大领域不仅延续了二季度的增长态势,还在投放节奏、覆盖广度和结构质量上出现新变化,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内生动能的重要窗口。
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微调
2025 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 36.0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2%,较二季度末的 12.3% 微降 0.1 个百分点,但仍显著高于整体贷款增速。前三季度新增 3.15 万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新增 5200 亿元,低于二季度的单季约 7300 亿元(上半年增加 2.63 万亿元、一季度增加 1.9 万亿元),显示银行在三季度加快了普惠贷款的投放节奏。
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保持在 9.92 万亿元,与二季度末持平,但前三季度新增 3465 亿元,略低于上半年的 3516 亿元,表明农村小微贷款在三季度略有放缓。与此同时,助学贷款余额增至 2944 亿元,同比增速从二季度的 28.4% 跃升至 41.1%,教育类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整体来看,普惠小微贷款正从 " 高速扩张 " 转向 " 稳健覆盖 ",政策重心逐步从规模增长转向服务深度和可得性提升。
科创贷款获贷率稳中有升
截至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 27.54 万家,获贷率为 50.3%,较二季度末 50% 的水平继续提升;贷款余额 3.56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3%,较二季度的 22.9% 小幅回落,但仍高出整体贷款增速。
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截至三季度末,获贷企业数量为 26.66 万家,获贷率稳定在 57.6%,与二季度持平;本外币贷款余额 18.84 万亿元,同比增长 6.9%,较二季度的 8.2% 明显放缓。这一变化可能反映大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阶段性趋稳,或银行对部分行业风险敞口进行审慎调整。
非房消费信贷持续修复
三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为 83.9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较二季度末的 3% 有所回落;住户贷款余额甚至较二季度末的 84.01 万亿元减少 70 亿元,主要受房地产贷款拖累。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37.44 万亿元,同比下降 0.3%,增速比上年末高 1 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减少 2411 亿元,而二季度末尚增加 510 亿元,显示三季度房地产相关信贷明显收缩。但不含房贷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 21.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4.2%,前三季度新增 3062 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新增 1112 亿元,低于二季度单季的约 1629 亿元(上半年新增 1950 亿元,一季度增加 321 亿元)。
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 25.21 万亿元,同比增长 4.8%,前三季度新增 1.04 万亿元,三季度投放节奏亦有所加快,反映出个体工商户等小微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保持活跃。
信贷数据的结构性分化,清晰勾勒出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图景。当传统信贷引擎减速时,普惠、科创、消费,以及绿色贷款等领域将逐步承接起金融支持实体的重任。这种转变既是政策引导的结果,更是市场内生动能的自然选择,金融资源正在从资产抵押逻辑转向价值创造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精准滴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伴随着深刻的挑战。普惠贷款增速微调暗示着可持续性边界的显现,科创企业贷款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也面临风险定价的长期考验,而消费信贷的复苏仍需居民收入预期的根本改善作为支撑。更关键的是,房地产贷款的持续收缩与传统基建贷款的放缓,正在重塑整个信用创造机制。
这背后是一个根本性命题:中国金融体系能否在支持结构转型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稳健性与盈利性?答案取决于风险定价能力能否从传统抵押物转向数据资产与未来现金流;金融服务能否从单一信贷支持升级为 " 融资 + 融智 " 的综合解决方案;金融科技能否真正打破普惠金融的 " 成本—风险—规模 " 不可能三角。
信贷结构的优化不仅是短期内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策略选择,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布局。未来的政策设计应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健全风险分担体系、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等措施,确保金融资源能够精准、高效地流向实体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