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华为概念股拓维信息(002261.SZ)昨晚发布三季度报告,营收延续下滑态势,前三季营业收入 20.7 亿元,同比减少 29%。但盈利端表现亮眼,两期盈利均实现巨幅增长: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 2604 万元,同比大增 239%;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 1.04 亿元,同比飙升 852%。
亮眼的增长实则缘于 2023 年同期净利近十年新低的低基数效应,而且依赖一笔与主业经营无关的业绩补偿款托底,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前三季归母净利润仅 601 万元,同比仍下降 37%,这般盈利表现与公司近一年 " 含华量 " 十足的曝光度形成鲜明反差。
发布三季报当天,拓维信息同步公告四个募投项目延期,部分项目最晚延期至 2027 年 12 月,已较 2021 年定增时的原计划滞后超 4 年有余,延期理由指向 "AI+ 鸿蒙 " 战略调整。回溯近十年转型历程,拓维信息两度 " 追风 "(手游、在线教育)教训深刻,均因大额商誉减值付出高昂代价,余波至今未平,如今在华为生态光环之下三度站上风口,能否打破往日循环,已然摆在眼前。
低基数下的利润飙升:" 意外收入 "+ 三费普降
拓维信息主营软件及服务、智能计算等业务,作为华为 " 鲲鹏 / 昇腾 AI/ 海思 + 云 / 大模型 + 开源鸿蒙 " 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其业务与华为技术生态深度绑定。因此,华为的每一次战略动作以及拓维信息自身的业务动态,都使其业绩表现备受市场关注。
拆解这次 " 暴涨 ",本质上是一次低基数下的业绩反弹。具体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拓维信息因受手游项目《餐厅大亨》计提减值影响,归母净利润仅 1101 万元,不仅创下近十年新低,同比降幅更达 80%。

来源:三季报
今年的净利润表现,实则是从去年的非正常低位回归到往年正常的盈利水平,与公司的业务规模或盈利能力变化相关性不强。
不仅如此,此次回归常态的暴涨甚至与主营业务关系较弱,因为今年前三季度,拓维信息的非经常性损益也达到了近十年同期巅峰。这主要归功于一笔 " 意外收入 "。

三季报显示,当期非经常性损益中贡献最大的是 "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 ",该类目的金额高达 7284 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 7 成。
翻阅半年报可知,这笔收入是一笔业绩补偿款,今年 3 月,拓维信息刚通过司法途径曲折收到一笔 7284 万元的业绩补偿款,主要来自业绩补偿方对拓维信息旗下深圳市海云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8 年业绩的补偿。
除了偶发的意外补偿款收益,拓维信息盈利回升还受到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普降的助力,期内分别下降 31%、6%、79%。其中,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 上期有销售佣金的影响 " 和 " 银行借款规模下降 "。

风口转型期,募投项目三度延期
发布三季报当天,拓维信息同步公告四个募投项目延期,这些项目均是公司 2021 年的定增募投项目,也是该批项目第三次面临延期。
具体来看," 行业智慧云解决方案研发项目 "(项目一)和 " 基石研究院建设项目 "(项目二)预定可投入使用时间均从原计划的 2025 年 12 月 31 日延期至 2027 年 12 月 31 日;" 销售及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项目三)和 " 基于鸿蒙的行业发行版研发项目 " 则统一延期至 2026 年 12 月 31 日,两者原计划节点同为 2025 年 12 月 31 日。

来源:公告
对于此次延期,拓维信息给出的原因是 "AI 技术的变革型突破将影响整个信息产业,公司将战略调整为‘ AI+ 鸿蒙’,并将研发重点侧重在 AI 方向。由于 AI 行业应用刚刚兴起,公司采用谨慎原则、小步快跑方式,减缓募投项目的实施。同时公司采用了现有资源利用以及云资源租赁方式,减缓了自建算力中心项目的节奏 "。
回顾该批定增项目的推进历程,此前已历经一次募资用途变更和两次延期。2022 年 3 月,拓维信息曾将 " 销售及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 和 " 基石研究院建设项目 " 中合计 2.12 亿募集资金转投向 " 行业智慧云解决方案研发项目 " 和新增 " 基于鸿蒙的行业发行版研发项目 "。
2023 年、2024 年,又先后两次宣布以上部分募投项目延期。截至此次延期,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的可投入使用时间已经比原计划的 2023 年 4 月 30 月分别延期 4 年 8 个月、4 年 8 个月、3 年 8 个月。
该批项目紧密贴合华为步伐,2021 年定增时,拓维信息明确募投项目围绕华为鲲鹏处理器和华为云布局,而当年恰好是华为鲲鹏的全栈生态构建之年,彼时,华为正式发布鲲鹏众智计划。如今项目延期的措辞则是在 "AI+ 鸿蒙 " 战略下侧重 AI 方向,核心依然未脱离与华为的合作框架。
回溯拓维信息近十年发展历程,从 2015 年进军手游,到大手笔转型在线教育,眼下,拓维信息俨然已第三次站在风口—— AI,只是前两次 " 追风 " 后,都因大额商誉减值付出了高昂代价,且这一影响至今萦绕。这一回押注 "AI+ 鸿蒙 ",能否真正接住风口?(文|公司观察,作者|张孙明烁,编辑|曹晟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