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 年三季度)》,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 32.13 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5689 亿元,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 存款搬家 " 效应仍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行业格局加速重塑,理财公司市场份额突破 91%,非持牌银行理财规模占比首次降至 10% 以下," 固收 +" 产品凭借收益优势成为规模增长新引擎。
32 万亿创新高,固收类 " 压舱石 " 稳固
银行业理财市场三季报显示,截至 9 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较年初增加 2.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9.42%;三季度单季规模环比增长 4.76%,新增 1.46 万亿元,延续了 2024 年以来的扩张态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9 月规模回撤是短期季节性因素主导。" 季末银行考核压力下资金临时回表、" 双节 " 前居民持现需求上升,叠加权益市场短期分流,共同导致了规模波动,但从同比维度看,9 月规模仍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8.5%,长期增长趋势未改。
对于四季度走势,机构普遍乐观。明明预测,随着 10 月银行考核压力消解、假期流动性需求回落,理财规模有望修复,单月增量或达 1 万亿元以上;叠加超额储蓄期定期存款集中到期、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居民配置理财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开源证券则测算,若四季度增长 1.5 万亿元,2025 年末理财规模将突破 33.6 万亿元。
华宝证券表示,债基短期赎回成本可能提升,部分原债基个人投资者或转向银行理财,为市场规模提供额外支撑。
从产品类型看,银行理财仍以稳健型产品为主导,但结构持续优化。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 31.21 万亿元,占比达 97.14%,较 2024 年同期微增 0.05 个百分点,仍是投资者 " 安全资产 " 的核心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在债券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纯固收收益承压的背景下," 固收 +" 产品成为行业新增长点。这类产品以债券为基础,通过配置股票、可转债等资产增厚收益,既符合居民 " 稳健优先 " 的偏好,又能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收益焦虑。
巴伦中文网从多家理财公司获悉," 固收 +" 产品已呈现 " 供销两旺 " 态势:招银理财推出的 " 全 + 福 " 多策略产品系列,9 月末保有规模突破 3000 亿元,服务客户超 240 万;工银理财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恒睿系列固收增强开放式理财,近 6 个月年化收益率达 4.39%,显著高于普通固收产品。
明明表示," ‘固收 + ’产品未来仍会持续增长,全年规模增长有望突破 1.4 万亿元。" 低利率时期纯固收产品潜在收益不断降低,而 " 固收 +" 在获取超额收益上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此外,产品期限结构也出现明显调整:封闭式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开放式产品占比下降。截至三季度末,开放式理财产品规模 25.89 万亿元,占比 80.58%,较 2024 年同期减少 0.51 个百分点;而混合类产品规模 0.83 万亿元,占比 2.58%,较半年末的 2.51% 进一步上升,14 家头部理财公司混合类产品规模较年初增长约 2200 亿元。
绝对收益下滑,增配存款筑牢 " 安全垫 "
尽管规模与产品创新亮眼,但理财收益仍受低利率环境拖累。三季报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5689 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收益 1792 亿元,环比二季度略有下降。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理财半年报给出了 2025 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 2.12%,三季报未直接给出该数据。从具体产品看,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明显下滑。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封闭式固收类产品近 1 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 2.30%,环比下跌 0.93 个百分点;近 3 个月年化收益率 2.73%,环比下跌 0.21 个百分点。新发产品收益也同步走低,三季度新发开放式理财的业绩基准降至 2.08%。
不过,相较于存款、货币基金等同类资产,理财的相对优势仍较为突出。融 360 数据显示,2025 年 9 月,固收类理财近 1 年收益率 2.42%,较 3 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利率高出约 72 个基点;现金管理类理财 7 日年化收益率 1.33%,虽低于固收类产品,但流动性显著优于定期存款,介于 1 年期、2 年期定存利率之间。
娄飞鹏表示," 收益下滑是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但理财的‘相对吸引力’并未消失。" 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货币基金收益低迷的背景下,理财仍为居民提供了 " 风险可控、收益适中 " 的配置选择,这也是前三季度规模稳步增长的重要原因。
为应对收益压力与市场波动,理财机构在资产配置上采取了 " 保守与灵活并重 " 的策略:一方面大幅增加现金及存款配置,筑牢低波动安全垫;另一方面调整债券持仓结构,加大利率债波段交易,优化收益来源。
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 34.33 万亿元,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的规模达 9.45 万亿元,占比 27.5%,较半年末的 24.8% 大幅提升,创有统计以来历史新高;而债券投资规模 13.86 万亿元,占比 40.4%,较半年末的 41.8% 有所下降;同业存单规模 4.50 万亿元,占比 13.1%,较半年末的 13.8% 微降。
开源证券分析指出," 增配存款是理财应对市场波动的重要选择。" 同业存款尤其是部分吸储诉求大的银行分支行,或在跨季时点为理财提供较高利率,且理财资金量大具有议价权。同时,存款无需缴纳 3% 的利息收入增值税,税后收益优势明显,有助于在低收益环境下增厚回报。
在债券配置上,理财机构的策略更趋灵活。CFETS 现券交易数据显示,三季度债市震荡中,理财加大了利率债波段交易力度,截至 10 月 22 日,理财净买入利率债规模已超过 2024 年 10 月全月;而公募基金持仓比例环比下降,或受 " 赎回费新规 " 影响,部分需求转向 ETF、基金专户及摊余成本法债基。
理财公司 " 一统江湖 ",中小银行加速转型
2025 年前三季度,银行理财行业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格局重塑:理财公司彻底主导市场,非持牌银行机构规模加速压降,中小银行或 " 抱团申牌 " 或 " 转做代销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 29.28 万亿元,占全市场比例达 91.13%,同比增加 15.26 个百分点;而银行机构(非持牌)存续规模仅 2.85 万亿元,同比下降 28.01%,占比首次跌破 10%,降至 8.87%。从机构数量看,三季度末有存续理财产品的银行机构 181 家,环比减少 13 家,不少中小银行提前主动退出理财市场。
兴业研究金融业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陈昊表示," 行业结构分化是理财专营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国有大行、股份制行及地方中小行理财公司业务稳步上行,而地方中小银行内设资管部发行的理财规模持续压降:一方面因单家规模小、产品线单一、盈利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省份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在 2026 年底前逐步压降存量业务,倒逼中小银行转型。
面对 " 退场压力 ",部分地方中小行选择 " 抱团突围 "。例如,四川省内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四川银行计划联合申设银行理财公司。陈昊坦言," 单个中小银行争取牌照难度大,‘抱团’模式或为新路径,但需多方力量支持,落地难度不小。" 自 2023 年 12 月浙银理财获批后,近 2 年无新理财子公司获批,监管态度仍较审慎。
更多中小银行则选择转向 " 纯代销 "。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场有 583 家机构跨行代销理财公司产品,较 2024 年同期增加 35 家;" 已转向纯代销的银行 " 数量达 402 家,这些银行通过丰富产品货架承接居民 " 存款搬家 " 需求,同时增厚中间业务收入。以招商银行为例,2025 年二季度单季代销理财收入占财富管理中收的 37%,成为重要盈利支柱。(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