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 科技】2025 年 9 月,易车整理的一线城市终端销量数据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现象:在最具消费力的一线城市,汽车市场消费偏好已基本倒向新能源阵营,传统燃油车的影响力正持续减弱。

在这份涵盖 20 款最畅销车型的榜单中,BBA(奔驰、宝马、奥迪)仅有一款奔驰 GLC 勉强上榜,排名第十九位,而自主品牌与海外纯电品牌则彻底主导市场——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秦 PLUS 新能源、小米 YU7 分列前三,问界、小鹏、比亚迪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占据榜单半数以上席位。这一数据背后,是 BBA 在中国市场遭遇的空前危机。
市场趋势剧变
一线城市作为中国汽车消费的风向标,其偏好变迁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2025 年 9 月的销量榜单显示,前二十名中仅存五款传统燃油车(丰田凯美瑞、丰田 RAV4 荣放、大众帕萨特、雷克萨斯 ES、奔驰 GLC),其余十五款均为新能源车型。这种结构性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消费需求侧来看,一线城市消费者对 " 品牌、性能与实用性 " 的综合考量,在新能源时代找到了更优解。以特斯拉 Model Y 为例,其凭借领先的智能驾驶系统、成熟的三电技术以及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持续领跑销量榜;比亚迪则以 " 油电同价 " 策略,在 10 万 -20 万元价格区间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的降维打击;小米 YU7、问界 M8 等新势力车型,则通过 " 科技豪华 " 定位,在 20 万 -50 万元价格带形成对 BBA 的直接替代。消费者不再单纯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更关注产品力、智能化水平与使用成本。
从供给侧来看,自主品牌与海外纯电品牌的 " 双线围剿 " 已形成合围之势。比亚迪依托全产业链垂直整合优势,实现了成本控制与产品迭代的双重领先,在 10-30 万元主流价格带构建起密集且高效的产品矩阵;特斯拉凭借 FSD 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全球品牌影响力,牢牢占据高端市场的话语权;问界则借助华为在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的深度赋能,在 5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实现突破——问界 M9 已连续 16 个月蝉联该价位段销量冠军。反观 BBA,其新能源产品仍以 " 油改电 " 平台为主,在续航表现、智能化水平与终端售价三方面均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新时代用户的期待。
BBA 设计危机
BBA 在中国市场的溃败,除了销量数字的下滑外,还面临着设计语言的崩塌。近几年,消费者普遍反馈 BBA 车型 " 越改越丑 ",这种审美危机背后,是企业在转型期面临的系统性困境。

首先,企业转型压力直接导致设计语言混乱。以奔驰为例,其 2025 年推出的新款 S 级被批评为 " 网红脸 ",前脸设计被戏称为 " 鲶鱼嘴 ",失去了以往的优雅与庄重;宝马 7 系与 i7 共用平台的设计策略,更暴露出油电转型期的身份焦虑——既想保留燃油车时代的经典元素,又试图融入电动车的未来感,最终导致风格割裂,缺乏统一美学基调。这种 " 乱 " 与 " 杀马特 " 式的风格,本质是企业在销量下滑压力下,被迫迎合短期市场需求的妥协结果,牺牲了品牌应有的设计定力。
其次,设计部门自主权的下降加剧了风格混乱。在 BBA 内部,设计输出常受 CEO 或销售部门干预,形成 " 计划经济 " 式的决策模式。当企业顶层缺乏真正理解设计的强人(如马斯克对特斯拉设计的主导)时,设计部门难以保持长期一致性。例如,奥迪 Q8 e-tron 的设计被批评为 " 用力过猛 ",其过于复杂的线条与曲面处理,反映出设计团队在多部门博弈中的被动妥协,未能形成清晰的设计语言。
最后,电气化转型缓慢削弱了设计创新的基础。BBA 在新能源专属平台开发上的滞后,导致其无法像特斯拉、比亚迪那样实现从底层架构的彻底革新。宝马 i7 仍与 7 系共用 CLAR 平台,这种 " 油电共生 " 模式严重限制了电池布局与车身设计的自由度,导致整车姿态与空间利用率难以优化,未能突破传统豪华车的审美框架,缺乏对未来出行的前瞻表达。
产品和价格的全面失守
从产品力维度看,BBA 的新能源车型在核心指标上全面落后。在智能驾驶领域,问界 M9 已实现城市 NCA(Navigation on Autopilot)功能,支持复杂城市道路的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而 BBA 同级车型仍停留在 L2 级辅助驾驶阶段,功能单一且迭代缓慢;在价格体系上,BBA 入门级车型终端售价已下探至 10 万 -20 万元区间(如奥迪 A3),但仍难以抵挡比亚迪海豹、小鹏 P7 等车型的冲击,后者在智能化、续航与配置上更具性价比。
从价格体系维度看,BBA 的 " 价格松动 " 正在加剧品牌贬值。第三方数据显示,奔驰 C 级终端优惠高达 8 万元,奥迪 A4L 优惠超过 6 万元,这种 " 以价换量 " 的短期策略虽能短暂提振销量,却严重侵蚀了品牌的高端形象与长期溢价能力。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9 月豪华车零售销量同比下滑 1%,BBA 价格体系的松动直接导致了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
写在最后
数据显示,中国一线城市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 50%,这一趋势正加速向二三线城市扩散。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豪华车市场将形成 " 新势力 + 传统豪强 " 的双极格局:以问界、小米、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将在 20-50 万元价格带持续扩张,定义新一代豪华标准。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汽车工业从 " 机械定义 " 向 " 软件定义 " 的深刻转型,是 " 品牌溢价 " 向 " 技术溢价 " 的结构性迁移,更是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从 " 西方主导 " 向 " 东方崛起 " 的历史性转移。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大潮下,唯有真正理解用户、拥抱创新、重构价值的品牌,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