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销量承压、电动化转型不及预期的背景下,大众能否凭借新一轮产品攻势与技术创新重新赢得市场,扭转新能源业务的短期颓势,巩固燃油车智能化升级的长期成果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王欣 赵成
当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连续六个月突破 50%、每月超过 70 款新车型竞相登场,这场围绕 " 电动化 " 与 " 智能化 " 的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
作为入华 40 年的合资巨头,大众汽车正面临销量下滑、利润收窄与电动化转型滞后的多重压力。在必须守住 4600 万燃油车用户基本盘的同时,大众以 " 深度本土化 " 为核心,开启战略反攻。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 CEO 齐泽凯
在这场关乎未来命运的反攻中,上任仅三个月的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 CEO 齐泽凯,肩负着将 " 在中国,为中国 " 从战略宣言转化为市场实效的核心使命。
10 月 20 日,齐泽凯告诉《财经》,来到中国后,他深刻地感受到 " 中国速度 "。
" 当前,所有国际品牌及合资公司都在加快本土化步伐。对大众汽车而言,‘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是核心。要真正落实这一战略,必须通过实质性的创新与变革。"
在具体路径上,大众汽车不仅要为传统燃油车注入智能化基因,激活庞大的存量用户基盘,稳固现有市场地位,还要依托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这一本土研发核心,与地平线、小鹏等本土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提升研发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按照规划,大众汽车从 2025 年下半年开启在华最大规模的产品攻势,在未来数年内推出覆盖多个细分市场的智能网联车型,形成密集的产品矩阵。这一轮产品投放不仅考验着大众的技术实力,更将检验其本土化战略的真正成效。
大众燃油车押注智能化
2025 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大众汽车品牌在华销量达 140 万辆,其中一汽 - 大众的大众品牌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 0.5 个百分点,同一时期燃油车仍然是上汽大众的销量基石,这与两大合资企业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 39% 以上形成鲜明对比。
当下中国车市,单纯 " 燃油车 " 标签已难吸引消费者。尽管新能源渗透率高企,燃油车仍占市场半壁江山,而智能化体验已成为核心购车决策因素。
在新能源转型遇阻的背景下,大众将战略重心转向了燃油车智能化。对大众而言,激活在中国约 4600 万燃油车存量用户,成为守住基本盘的关键,其技术破局点正是 CEA(中央计算域控制平台)架构。
齐泽凯告诉《财经》,CEA 平台将逐步应用于 MQB 燃油车型。根据齐泽凯的介绍,CEA 架构本质上是大众汽车的中央计算域控制平台,被视为大众汽车新一代产品序列的 " 中央大脑 "。
该架构下放至燃油车,意味着未来大众的燃油车将同样具备支持高级别辅助驾驶(未来可支持 L3 级)。
齐泽凯指出,CEA 架构能将电子控制单元的复杂性降低约 30%,与传统分布式架构相比,CEA 平台支持全车 OTA 升级,这意味着燃油车可以通过软件更新持续优化性能、更新座舱体验。
齐泽凯透露:" 一旦发现软件问题,通常可在一至两天内完成修复。" 这种迭代速度,显著缩短了传统燃油车的产品更新周期。
但值得关注的是,CEA 架构将首先应用于大众汽车的纯电动车型中。纯电平台主要分为两个方向:CMP 平台是面向中国市场的专属平台,主要覆盖紧凑型及 A 级车型,包含纯电和插混两种动力形式;CSP 平台则主要用于 B 级车型,涵盖纯电与增程式动力系统。
在市场定位方面,大众瞄准了置换用户群体,据齐泽凯观察,今年约 65% 的销量来自置换用户,这些用户对车辆的长期可靠性和残值率更为敏感。大众将 " 安全可靠 " 与智能化体验相结合,试图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只不过,在品牌认知层面,年轻消费者对大众的印象仍偏向 " 传统 ",与 " 科技 " 以及 " 智能 " 等标签的关联度较弱。
齐泽凯也坦言:" 在追逐前沿技术体验上,我们可能不是最快的。但在提供长期可靠、可安心使用的产品上,大众汽车始终是消费者的可靠选择。"
他解释道,从德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大众对产品的严格要求是很直观的,例如车辆必须经过 30 万公里的测试。" 我们也理解,中国消费者更希望与品牌产生情感化的沟通与互动。在这方面,大众汽车致力于成为一个可信赖、长期陪伴消费者的品牌。" 齐泽凯说。
" 在中国,为中国 " 战略产品进入密集交付期
在价格战、速度战、智能化领域多重挑战之下,大众的应对策略是加速推进其深度本土化战略,并开启史上最强的产品攻势。
" 从明年起,大众汽车将迎来新一轮产品发布高峰。到 2027 年,我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 21 款新能源车型;至 2029 年,这一数字将扩大至 31 款。我希望在任期内,这些产品都能顺利上市并赢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齐泽凯说。
在产品推出速度上,齐泽凯表示,在创新和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不会以牺牲价格或盲目追求速度为代价。" 我们希望在保持品牌核心基因的基础上,提供符合本土生态和市场需求的科技体验,而非单纯追求更快、更强、更便宜。" 齐泽凯说。
在此基础上,大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将德国的技术简单适配到中国,其在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成为其 " 在中国,为中国 " 战略的实体支柱。
齐泽凯透露,VCTC 可以使得大众在中国的产品上市周期缩短 30% 以上,成本优化达 40%。与此同时,中国团队还拥有了更高的自主决策权,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这是应对 " 中国速度 " 的关键。
其次,大众也构建了更加开放的本土技术生态,通过与小鹏汽车合作开发 CMP 纯电平台与 CEA 电子电气架构,与地平线、卓驭等中国科技公司合作,坚定朝电气化、智能化转型。
" 目前我们正加速开发驾驶辅助系统与智能座舱技术,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节奏;同时,我们仍将坚守大众汽车一贯的品质标准,即安全性、可靠性和严苛测试验证。" 齐泽凯说。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作为大众在华的新能源和智能化中心,被赋予了开发核心智能驾驶系统的重任。大众内部对其智能驾驶系统的市场定位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要在中国最主流的紧凑型 SUV 细分市场与本土头部新势力品牌正面竞争,并跻身第一梯队。
" 我们希望大众汽车在辅助驾驶领域保持行业领先,这一目标未曾改变。" 齐泽凯说,出色的辅助驾驶系统的核心在于 " 准确 " 和 " 自然 ",能够在复杂路况下做出合理判断,并与驾驶员实现顺畅的交互。
通过实施 " 以资本换技术、以合作换时间 " 的战略,大众正加速弥补其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等领域的能力短板,深度融入中国本土科技生态。
而此次战略反攻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大众汽车能否有效整合 VCTC 的研发效能、CEA 架构的技术潜力与密集产品规划的协同效应,实现从技术布局到市场成效的系统性转化。
对于齐泽凯而言,尽管手握 VCTC、CEA 架构与产品计划等多张战略王牌,他的核心挑战仍在于如何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复杂的市场牌局中打好每一张牌。他不仅需要证明大众这头 " 大象 " 已真正转身,更要证明它可以在新赛道上,重新跑出领先者的节奏。


责编 | 张生婷
题图 | 视觉中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