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大家菜得很平均,没想到真正菜的只有我。
刷到 " 皱眉哥 " 王恒屹的答题片段,本来是看这小孩好玩,看着看着就发现了不对劲。
这你都知道?!
这你也知道?!
这你还知道?!

看评论区,被震惊一整年的还不只我一个。
而这只是《一站到底 · 少年季》的片段之一,我一路追到原片,试图证明菜的不仅仅是我。
看完之后:
已老实。
你以为它会考 1+2+3+......+100 等于多少,实际它考的是:
道光皇帝四十岁大寿吃的啥?
孙悟空大闹天空是在哪个朝代?
武大郎卖的炊饼竟然是馒头?
......

人类幼崽已经进化到这个地步了吗?
每次被工作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时候,我总期待今晚做梦回到小学,凭借我十八年的积累乱杀全场。
现在好了,被全场乱杀。
到底是谁出的题啊,这个冷漠无情的人,我告诉你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伤心的成年人,你满意了吗!
不过这些题对于成年人来说难度超纲,对于小孩们来说却是刚刚好。

小孩之间的比拼,压迫感丝毫不比成年人小。
能站上舞台的孩子,个个都是人类高质量幼崽。
而小孩哥姐们的超绝答题状态直接让一众观众直接震撼住!

比如因为答题大出圈的 " 皱眉哥 " 王恒屹,早在 6 岁就拿下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来到这儿更是被冠以 " 大魔王 " 的称号。
第二期王恒屹 PK 对手,别看他一直皱着眉,仿佛题目很难的样子(其实也是真的很难),实际答题效率爆表。。
上一秒:题好难。
下一秒:我装的!
就这么皱着眉头,一个人团灭了对面整个队。
1V5 通关,王恒屹穿进天才剧本都要说一句:
这也不天才啊。
主持人都在调侃他,接下来应该不会有人想和他对战了。

遇到王恒屹就投了吧。
开玩笑开玩笑,再强的对手,这些孩子们也没有想过要放弃。
作为热门选手之一的来丁丁,不只是屏幕前的观众相信他的能力,队友也对他寄予厚望。
偏偏小孩哥上场之后在自己的统治区接连失利,跌进了危险区。
队友依然相信他,他却因为自己犯得错误,差点失去上台的勇气。
好在 " 逆战 " 这个队名没取错,丁丁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拿下了最后的关键赛点。
小孩哥厉害是都厉害,就是表现的方式不太相同。
有人像王恒屹,看似紧张皱眉,实则云淡风轻,也有人看似指点江山,实则祈求蒙的全对。
李承泽听见没,点你了。
那年小孩哥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叫对手。
看他气定神闲地站在那儿,时不时伸出手直指答案,差点就被他唬住了。
等到答案出来,李承泽理不直但气很壮:
" 我蒙的!"

不会就不会,哪怕在台上,他们也不会为此焦虑。
团队作战时的孟维泽,发现拿到的题目里并没有自己擅长的加减法,完全没有沮丧难过,只是懊恼自己知识储备还不够。
看着队友答题,给他们加油的同时还不忘开自己的玩笑:
" 我的加法在这里寸草不生。"
于他们而言,来这里不相识参加比赛,更像是享受一场不同的体验。
答题的意义远不止于答题,而是展露出新时代少年的敏锐思维与综合素养。
不必在乎胜负,反正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彼此惺惺相惜,相互扶持。
来自丘成桐少年班的寇歆渝,她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让人记住她的,是她始终温和淡定的模样。

尤其是在文史相关的题中,她无形中展露出来的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极强的共情力,让冰冷的赛制都有了温度。
她总是细腻地回应每一份情感,观众总能从她的话语中,感受到被知识浸润过的灵秀少年模样。
放到团队里,她的这份共情能力更显可贵。
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赛的输赢并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身边并肩作战的小伙伴。
团队赛中孟维泽答错题呼吸急促,情绪不对,许颂和冯浩羽立刻接力,帮他缓解压力。
在比赛失利时,六进五的淘汰赛,但赢了可以救回一名队友。
是稳住自己,还是为了队友出征,这个问题也在叩问着孩子们。
孟维泽选择孤注一掷。
没有推诿,只有信任。
小姑娘许颂声音哽咽:
" 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作为调节情绪小能手的廖子牧拉着他:
" 我们不能少了你的。"
好在,小孩哥最终回到了他的队伍里,还被队友称做 " 轮答王牌 "。
从恐惧到自信,孟维泽在队友的支持下,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大跃迁。
对队友信任扶持,对对手也毫不掩饰欣赏。
看完目前播出的期数后,我对来丁丁失利那一段印象极深,不只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少年的胸怀。
他因为紧张在自己擅长的区域接连失分,可是对手回答正确时,他依然不忘为别人鼓掌,真诚地夸一句 :
" 真聪明 "。

姐姐都要看哭了。
丁丁也是顶顶聪明的孩子呀。
少年对胜利不骄不躁,对失败也坦然释怀,对对手更是真诚祝贺。
我们孩子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他们年少却已然懂了担当与追求。
而我们有幸见证了一场少年的成长轨迹。
为了照顾屏幕内的少年和屏幕外的观众,节目组找来了十分全面的 " 带娃高手 "。
有清华出身的学霸做领队,帮助孩子们凝聚成一团,让他们的天赋得以完美地展现。
有温暖的姐姐黄圣依,在孩子们失败的时候,温柔地安慰他们,
" 你的眼泪不应该是难过的,应该是自豪的。"

也有庞博这样的趣味知识传递者,扮演着
" 行走的减压器 " 的角色。
紧张的数字风暴缓解,他看出了孩子们背负的巨大压力,主动提出要挑战题目,结果验证失败,他就笑着调侃自己:
" 不着急,你们先吃饭,我再算一算 "。
天才的少年也只是少年,在某些方面,他们的确需要这样一群人来帮助。
不得不承认,屏幕外的我们也同样需要人帮助。
高培淇提出用 " 二分法 " 验证题目的时候,我还在努力跟上他的思维。

为什么验证完反而错得更多?
为什么一下子改 5 个 0?
是不是太紧张填岔了?
好在还有水哥贴心解说:
" 他就拿一个特别不应该的答案去试,如果错题数没有增加,那说明错的就是这题。"

好家伙,没想到看个少年综艺都有门槛,差点给我
CPU 整短路了。
我又一次刷新了对这些少年的认知。
他们才华横溢又思维敏捷,他们成长得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优秀。
云南山村里走出来的崔思敏,他的知识储备,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会答的题目,他引经据典。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超出能力范围的题,他依然可以用自身的知识积累," 蒙 " 出正确的答案。
止步复活赛,主持人鼓励他用知识走出小村子,去看大世界。
崔思敏掷地有声:
" 好!"

质朴的外表下,是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
即使重重大山阻隔,也无法阻挡想飞的灵魂。
无论是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崔思敏,还是优秀如一的王恒屹,都展现了少年真实而又鲜活的成长道路。
对于成年人来说,《一站到底 · 少年季》让人品尝了一道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意义的青少年知识盛宴,见识到这届少年的知识广度与精神深度。
对于少年们来说,它则为自己树立了清晰的目标。
看过《一站到底 · 少年季》后,大数据给我推送了不少相关的帖子,其中一个我印象深刻。
13 岁的小姑娘,发帖询问如何参与这样的比赛。
她被比赛中的孩子们震撼,猛然发觉自己也想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在节目上看到他。
少年一步步成长,也一点点吸引更多的人成为他们。
这大概,也是制作者想看到的结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