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连科技为何能保持 " 零处罚 " 记录?

作者 | 李白玉
来源 | 野马财经
这是野马财经的第 4902 篇原创
本文约 3202 字,阅读时长约 8 分钟
近日,米连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主板上市。据《招股书》显示,2025 年上半年,米连科技实现营收 19.17 亿元;其核心产品 " 伊对 " 在 " 在线情感社交 " 平台中收入排名第一,在用户活跃度、留存时长等关键指标上也大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 灼识咨询 "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在线情感社交市场规模已达 226 亿元,用户规模约 2.8 亿,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不过,情感社交平台天然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既因其伴随高情绪值与高互动频率,也因历史上很多平台频繁陷入信息安全、用户欺诈、内容风险等合规争议之中。但米连科技尽管身处这一高敏感赛道,却在多个监管周期中始终保持 " 零处罚 " 记录,并在内容审核、用户匹配机制、隐私保护与红娘行为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固边界。
当行业普遍陷入信任稀缺、关系转化效率低下的困境,米连科技的 " 红娘模式 " 能否成为平台价值的新衡量维度?在社交行业不断走向高要求治理的当下,这或许才是其 IPO 之外,更值得关注的长期命题。


" 红娘 " 制度重构社交场景
成为用户信任的前置机制
在当前的在线情感社交领域,几乎所有平台都面临一个共同挑战:如何在完全陌生的用户之间构建起最初的信任感?多数平台的做法是算法匹配,通过兴趣标签、地理位置或相似偏好进行推荐,但这些静态变量所提供的,仅仅是 " 认识谁 " 的概率提升,而非 " 如何沟通 " 的解决方案。
米连科技选择了一条不同路径,其核心产品 " 伊对 " 从一开始就将 " 红娘 " 制度嵌入产品结构,以 " 红娘引导 + 三方视频互动 " 的方式重构用户首次社交的组织形式。
这一机制的本质,是将传统 " 熟人介绍相亲 " 的模式在线化并结构化,赋予中间人以平台角色。用户进入直播间后,不是直接面对完全陌生的社交对象,而是由红娘主持互动节奏,引导话题演进,协调语境氛围,适时干预突发状况。
这不仅极大缓解了初次互动中的尴尬、犹豫与警惕,也显著提升了用户对平台提供真实关系连接的信任度。相比依赖系统提示、默认匹配、私信尝试的传统方式,红娘制度所构建的是一种 " 半熟人机制 ",其对社交路径的组织能力,在现实中更接近线下的真实相亲场景。
更关键的是,这一机制不仅停留在产品层面,也在平台治理中承担功能角色。米连科技对红娘群体实施平台规则统一规范与实名登记制度,同时红娘并非临时任务角色,而是长期深度参与者,其存在为互动过程引入了在场责任,形成用户社交过程中的第一层秩序保障。
一方面,红娘的稳定在线性和组织熟练度决定了社交过程是否具备连贯性和舒适感;另一方面,红娘也被赋予了对互动内容进行初级识别、异常行为进行报告的 " 平台代理 " 权力,使内容治理前置至用户对话发生的实时现场。
数据层面已初步验证这一结构的有效性。2025 年上半年," 伊对 " 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接近 500 万,七日留存率达 72.1%,月均使用时长超过 8 小时,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图源:《招股书》截图
这一系列关键指标说明,平台并非依赖短期补贴或营销活动推动流量,而是通过结构化机制构建出一种相对稳定、带有情绪承载力的互动关系;这种 " 温度 " 和 " 秩序 " 的并存,是许多算法主导平台难以实现的产品体验。
从底层逻辑来看,红娘制度实际上构建了一种 " 低风险 + 高组织度 " 的线上社交通道,它既让用户在情绪上感到更可控,也让平台在内容与行为治理上获得更强的实时响应能力。

" 零处罚 " 背后
是系统性的安全治理体系
在在线情感社交平台被广泛诟病为 " 高风险场域 " 的舆论环境中,米连科技的 " 零处罚 " 记录显得尤为特殊。
在数据隐私、内容监管、虚假打赏、用户诱导等问题屡屡引发负面舆情的大背景下,这家公司在多个监管周期下仍未出现任何来自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或合规问责,意味着其安全治理并非临时应对,而是贯穿平台产品与运营的底层设计。
这种少有的稳定性,本质上来自其构建的多层级内容风控与行为合规体系。
首先,米连科技的治理体系是自平台早期即建立的前置机制,而非后期 " 补丁式 " 修复。
在用户进入直播间、互动对话、礼物赠送等关键行为链中,系统可对高频异常操作、关键词内容、设备登录行为等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形成覆盖从内容到支付的闭环审查能力。
其次,米连科技通过强化红娘 " 在场性 ",将部分内容治理职责前移到最前线的交互现场。这些红娘并非算法虚拟体,而是具备真实身份与行为记录的实名认证参与者,平台不仅在技术上赋予其话语调控、互动终止等权限,也在运营上建立起红娘分级评级体系,通过积分考核、投诉反馈与实时回访,构建出一套横跨服务与治理的激励 - 约束模型。
换句话说,平台在治理体系中加入了 " 半自动化 + 半人工治理 " 的中间层,既提升了响应速度,也降低了内容异化的治理成本。

图源:米连集团官网
根据《招股书》披露,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米连科技在所有主要运营地区未曾因内容、安全、欺诈、数据等问题受到任何监管机构处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保持长期 " 清白记录 " 的情感社交平台。这一成绩不是偶然结果,而是平台治理思维与制度执行力长期交叠下的稳定产物。
对比来看,在过去三年中,不少同类平台曾因数据处理不当、内容审核不力、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遭遇监管问询或平台下架,米连科技的 " 零处罚 " 恰恰说明,其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平台价值的组成部分,而非成本负担。
更长远地看,当行业正在进入 " 治理就是增长 " 的结构性转折点,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与责任边界,将与其用户规模和营收表现并列,成为资本市场评估企业长期价值的重要因子。

" 情感社交 "
正演变为社会责任场景的数字化接口
尽管多数人习惯将情感社交平台视为流量生意的一种分支,但米连科技的案例也正在提醒行业:情感社交的价值不应止步于撮合与变现,更应回应深层次的社会情绪与关系缺位问题。
事实上,在中国 2.4 亿单身人口的背后,是城市流动性增强、线下社交圈层瓦解与孤独感日常化的深层结构变化。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二三线职场白领群体中,情感关系的断层并非个体选择,而是一种被动性的社会结果。情感社交平台的角色,也因此从 " 提供匹配工具 " 演变为 " 构建连接秩序 " 的情感基础设施。
以米连科技旗下的两款核心产品 " 伊对 " 与 " 贴贴 " 为例,前者服务于 30 岁左右具备婚恋意愿的主力人群,后者则更强调兴趣驱动与语音互动,面向 18 至 30 岁追求轻社交体验的年轻用户。这种产品矩阵的背后,是平台对不同人群情感需求的结构性识别,并尝试通过定制化交互方式进行精准回应。
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已经不再只是 " 服务入口 ",而开始承担部分心理缓解、情绪疏导、社交陪伴的准公共服务角色。
平台社会功能的外延也延伸至海外市场。2024 年起,米连科技旗下的 HiFami、Chatta、Seeta 等产品相继落地东南亚、中东、拉美与北美市场,同时还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本地化适配。例如在伊斯兰文化地区,引导机制考虑到性别互动边界;在北美市场,则更重视用户自主表达与身份保护机制的平衡。

图源:《招股书》截图
这些虽然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商业转化,但其所体现的,是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构建 " 有温度但不失边界 " 的互动逻辑的能力与耐心。从更长周期看,情感社交产品的发展不再只是用户增长与收入转化的线性博弈,而是对平台责任边界、社会影响力乃至文化适配能力的综合考验。
虽然米连科技的探索尚未走到终点,但它已经在一个争议频发、边界模糊的行业中,以清晰的产品机制和克制的平台策略,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情感连接不止于效率,更关乎信任;社交平台不止于撮合,更关乎秩序。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种路径是否可复制,仍有待市场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但起码,它证明了情感社交可以有不同的走法,也值得被更严肃地看待。
© 野马财经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