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国庆那几天,徐州人排队排疯了。
不是看苏超,不是吃米线,是为了披萨。
一张三十多块钱的洋饼,愣是在商场门口排出两圈半。
开业第一天,达美乐徐州首店卖了 68 万,破了全球单店开业日销售记录。

图|来源网络
你没看错,是全球,不是中国。
前脚沈阳、邯郸刚刚破纪录,后脚徐州又把纪录往上抬了一截。
这不是某家店偶然爆了,是系统性爆单。
更夸张的是:这家品牌 1997 年就进了中国,但直到这两年,才突然爆火。
像是昏睡了 20 年,一觉醒来直接开挂。
财报数据显示,达美乐中国营收连续七个季度正增长,门店数破了 1280 家,过半开在非一线城市。
它的增速,仅次于蜜雪冰城。
一个做披萨的洋快餐,突然成了三四线城市的顶流,光靠 " 便宜 " 远远不够解释。
因为今天的年轻人,便宜他们见得多,爆单他们也见得多。
真正让他们排队的,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东西——确定感。
在这个奶茶奶酪都能当刺客的年代,价格稳定、出餐准点、口味一致,这种毫无惊喜的体验,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安全感。
02
要理解达美乐为什么能跑起来,得先看它根本不像餐饮公司的底层逻辑。
很多中餐品牌开店靠人,厨师、店长、老师傅。靠的是经验、感觉、人情。
达美乐反着来,它靠系统。

它不是一家餐厅公司,是一家高配的快递公司。
在它的账本里,披萨不是餐品,是商品;厨房不是厨房,是车间。
门店普遍在 100 平米以内,70% 都是厨房面积。
基本不设堂食,95% 以上订单来自外卖和自提。
人工少、动线短、设备全自动:打饼机、切料机、烤炉、保温架一条龙。
5-10 个人就能跑完高峰时段,这在传统中餐几乎不可能。
所有出品参数——烘烤温度、芝士克重、饼底厚度、切片标准… …都在系统里预设。
操作员只需要 " 照表演算 ",从下单到出餐都可追踪、可复盘。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是靠经验,是靠标准。不是靠人,是靠流程。
过去在中国,靠流程做餐饮是一件很难的事——工艺复杂、口味多变、顾客挑剔。
但披萨这个品类天然适合工业化,特别是达美乐这种反人性工程师打法,做得越多,越标准;越标准,越便宜;越便宜,越能复制。
在沈阳、邯郸、徐州这些新城市,达美乐的系统优势表现得尤其明显:它不需要花时间熟悉市场,不需要试错验证配方,只要把模型复制过去,第一天就能跑满负荷。
开店像开服务器,复制一个节点就能上线运行。
03
但光靠复制速度,不足以解释它为什么能在三四线城市爆单。
真正的底层逻辑,是价格带。
你去看达美乐的菜单,一张最基础的披萨三十几块,再拼个套餐也不过五六十。
比必胜客便宜三成,比大多数意式披萨餐吧便宜一半。
这就打中了下沉市场的核心命门:预算有限、吃饭讲实惠。

在一线城市,年轻人点披萨是情绪消费——打工人深夜加班来一份尊重自己。
但在邯郸、徐州,这是一种实用消费。家长带孩子、朋友聚餐、值班外卖,价格清晰、分量到位、不踩雷。
更关键的是:达美乐的低价,不是靠补贴烧出来的,而是靠精算省出来的。
它的门店选址算法清晰,租金成本低;动线极短,节省人工;中央厨房统一配货,食材标准化率极高。每张饼的出品成本,都能细到 " 克 " 级别。
你看到它天天做活动、买一赠一、套餐满减,但它的后台系统早就算好了 ROI,不是感性打折,是理性控利。
每一张优惠券,都是算法测试过的投产比模型。
当别人还在用价格拉人头,它已经把优惠算出利润。
04
达美乐不是没有想过在一线城市大干快上,但它最终发现:城市越大,用户的仪式感预期越高——要氛围、要服务、要拍照点。
而这些,都是达美乐拒绝提供的。
它的逻辑从一开始就不是给你一个好体验,而是不给你差体验。

门店开在写字楼旁、社区中间,不是最热闹的地段,但总在你方便的半小时生活圈。
达美乐的系统不会哄你,但也从不迟到;不说故事,但也不放鸽子。
它不是在追求感动,它是在兑现承诺。
这反而成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最需要的品质。
不是精致生活,而是稳定体验;不是情绪价值,而是交付价值。
这就是它能在下沉市场起飞,却在一线市场 " 遇冷 " 的根本原因:城市越复杂,情绪越分裂,用户越想。吃一顿有感觉的饭。
但下沉市场,回归的就是一句话:" 我就想吃个饼,别整那些花里胡哨。"
在这些城市,稳定比惊喜更重要。
05
所以你会发现,达美乐的爆发,其实不是靠披萨本身赢的。
它赢的,是一整套冷静、系统、低调、算账的经营哲学。
这种哲学不性感、不动人,甚至一度不被主流市场接受——它不追求体验、不讲品牌态度、不铺流量广告,也不在开店上玩仪式感。
它就像一个从供应链后台走出来的餐饮公司,靠一套写满公式的手册,把一门传统讲究手艺的生意,变成了跑流程的流水线。
以前大家说餐饮是人情生意,靠服务、靠环境、靠口味、靠老板的情怀。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意识到:这个行业正在被算账能力统治。
不是谁最会讲故事赢,而是谁最会算每一块钱赢。
不是谁最懂人性赢,而是谁最少出错赢。
而达美乐,就是把这套逻辑做到极致的那一个。
它告诉所有还在焦虑的餐饮人:你不一定要开出最好吃的餐厅,但你必须开出最稳的模型。
越不确定的时代,越需要确定性的系统。
而越下沉的市场,越需要这种系统来替用户做决定。
当大多数品牌还在问怎么吸引更多人来,达美乐早就在思考我能不能让每一个来过的人,下次还来。
这才是它真正的增长引擎。
* 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