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 " 最后一公里 ",承担着政策落实、服务供给和居民诉求响应的功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大兴区瀛海镇,作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通过打造 " 红色物业 " 品牌、开展基层治理金点子行动、擦亮议事品牌等具体举措,不断创新、深化党建引领社区 " 红色治理 " 机制,走出了一条与居民共治共享的治理之路。
体制机制创新,从 " 小马拉大车 " 到 " 协同共治 "
瀛海镇的基层治理之路,曾面临普遍性难题。2012 年,瀛海镇完成城市化大跃迁,2 万余村民变居民,全部拆迁、回迁、转非。为服务回迁居民,瀛海镇成立了镇管物业公司——北京瀛海尚志益民物业管理中心,服务着南海家园一里等 13 个回迁小区,随着城镇化进展,服务新老居民总数接近 7 万。
" 员工规模曾达到 802 人,但服务意识薄弱、效率低下。" 瀛海尚志益民物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韩文才坦言,当时居民对物业服务不满意,而且居民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对物业服务缺乏概念。物业公司面临 " 小马拉大车 " 的困境:一方面服务面积大、人口多,管理难度高;另一方面居民对物业服务不理解不认可,物业管理与服务提升面临严峻挑战。
2017 年,瀛海镇党委政府着力对镇管物业公司进行改革。将物业公司所在的社区项目经理纳入居委会管理,兼任席位制副主任,工作纳入社区党支部监督,定期通过党员会、居民代表会等渠道汇报工作,打破了社区和物业各说各话的壁垒,由此 " 一正两副 " ( 即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 " 一肩挑 ",配备两名副职 ) 的回迁社区运行机制改为 " 一正三副 ",开启 " 红色治理 "1.0 阶段。

图为:居民赠送物业中心锦旗
有了身份加持,物业服务使命感和荣誉感逐步增强,极大激发了物业服务动能。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加大物业员工业务培训等措施,各社区面向居民推出由物业提供的包含更换灯泡、疏通下水管道等 31 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免费维修项目,至今维修项目已拓展至 36 项。切实的服务,赢得了居民对 " 红色物业 " 的投票,物业缴费率连年攀升。2022 年度至 2025 年度,全镇回迁社区物业费收缴率连续四年达到 100%。

图为:物业人员开展上门免费维修服务
有了成功的治理经验,瀛海镇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社区 " 红色治理 " 机制,从 " 一正三副 " 逐步升级为 " 一正五副、五位一体 " 的工作机制 ( 一正: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五副: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席位制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物业项目经理兼任席位制居委会副主任、业委会主任兼任席位制服务站副站长 ) ,形成了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十年同心致远,从 " 政府干 " 到 " 一起干 "
走进瀛海镇社区建设办公室,在社区治理回顾展走廊前,这里清晰展示了瀛海镇社区这十年以来的巨变。从 28 个行政村到如今 56 个现代化小区,从 2 万余人到 17 万人的规模跨越,瀛海镇用十余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城市回迁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从村民到市民不仅是身份转变,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如何让大家更快适应城镇化变迁,主动融入到基层治理中来,对基层治理能力来说是一场综合考验。" 瀛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2013 年,在大兴区委组织部指导下,瀛海镇成立了南海家园社区党委,由镇长兼任社区党委书记,统筹协调各社区开展服务管理工作,为社区深入开展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图为:南海家园六里召开 " 拉家常 " 议事会
为让回迁的居民适应社区生活,瀛海镇创建了 " 六有 "" 六无 " 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同时,为加快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围绕党建引领、社区主导、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理念,打造 " 瀛家汇 " 拉家常议事会品牌,并在各社区落地生根。
" 比如,南海家园六里社区打造了‘六晓邻通’拉家常品牌,用六种渠道获取信息来源,并确保居民反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 " 拉家常 " 解决了社区南大门改造、居民纠纷调解等一系列问题,居民没了烦心事、揪心事和操心事,也主动融入到社区治理中,社区志愿者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人拓展到现在的 1900 余人,基层治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服务升级升温,从 " 被动回应 " 到 " 主动感知 "
走进瀛海家园一里社区,一种安宁而充满活力的氛围扑面而来。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社区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党建引领 " 红色物业 " 治理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创新," 红色物业 " 不仅提升了物业服务的专业水平,更激活了社区治理的 " 神经末梢 ",使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 " 最后一公里 " 变得更加畅通、更有温度。

图文:居民在社区广场纳凉
" 我们社区常住人口接近一万人了,主体多元,居民服务需求范围也广,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社区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瀛海家园一里社区党委书记刘学敏介绍道,社区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 " 红色物业 " 体系,积极落实 " 一正五副 " 的工作机制,打破了以往社区、物业、业委会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多方联动的治理共同体。
" 在我们小区,家里马桶堵了、换个开关这些小事,给社区打个电话,15 分钟以内肯定就有回应了。" 居民王阿姨开心地说。这样的效率不仅要归功于 " 红色物业 ",社区建立的 " 民呼我应 15 分钟 " 响应机制更起到决定作用。

图为:社区召开 " 一正五副 " 工作例会
此外,社区还深化 " 红色网格 " 治理,以 "1+4+N" 模式 ( 社区党委牵头,居委会、物业、网格员、流管员协同,党员、楼门长、志愿者参与 ) 包楼到户,开展政策宣传、帮扶调解、安全巡查等工作。独居老人关爱、特殊群体帮扶、节假日值守……一桩桩小事汇聚成居民心中的 " 安全感 " 与 " 幸福感 "。
" 社区要想提高治理效能,队伍建设必须抓牢。" 刘学敏介绍道,社区创新推出 " 六比六看 " 评星法,打造 " 全能社工 "。通过比标准、比态度、比团结、比奉献、比创新、比效果,社工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从 90% 增至 95%。
从 " 红色物业 " 的破题探索,到 " 红色治理 " 的系统构建,瀛海镇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正是大兴区探索共建共治基层治理路径的生动缩影。站在《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的新起点,大兴区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