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鸭绿江来信》:56 封战地家书,75载家国心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年 10 月 25 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5 周年纪念日。硝烟虽已散尽,但那些用笔墨写就的思念与誓言却从未褪色。在此特殊的日子,中华书局推出《鸭绿江来信》一书,公开 56 封珍贵的志愿军家书,这些泛黄信纸如时空使者,将热血与柔情交织的岁月带回世人眼前。

书中收录的家书,精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 的 8 万余封藏品,半数以上为首次公开披露。这些信件不仅真实记录了志愿军将士的战斗经历、军营生活与情感世界,更折射出战时朝鲜的社会风貌,填补了相关领域历史研究的空白,既是战争岁月的鲜活见证,更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每封家书都有一个故事

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武装干涉,不仅侵入台湾海峡,更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同年 10 月,党中央作出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的重大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于 10 月 25 日赴朝作战,这一天后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翻开《鸭绿江来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56 封经过反复甄选的家书,几乎贯穿了抗美援朝全程的重要战役与关键事件。

这里有黄继光牺牲前四个月写给母亲的誓言:" 不立功不下战场 ";有邱少云对兄弟的嘱托:" 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 ";有亲身经历长津湖战役的吴金锋所写:" 在零下三十度进行战斗,我们衣履不全,粮弹难继,然而我们仍打败了美国军队 ";还有参与前线反细菌战的科学家柳支英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他们是儿子、丈夫、父亲、兄长,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但当祖国需要时," 保家卫国 " 的信念让他们义无反顾。

家国情怀在每一封志愿军家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951 年,23 岁飞行员牟敦康牺牲前两月致信父亲:" 我决心在那新的环境中、战斗中作出好的成绩来,以回答党多年来的培养与自己的努力,我希望父亲听到我的好消息。" 同年底,另一位在空战中牺牲的 22 岁飞行员鹿鸣坤,与女友朱锦翔曾在情书中互励:" 你望我当英雄,我望你争入党称模范。"

2005 年 4 月,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等 46 位文化名人倡议的 "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 启动,散落在民间的家书开始汇聚。《鸭绿江来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介绍,书中宋云亮、鹿鸣坤等将士的家书是首批被发现的战地家书。" 这些家书写于异国炮火连天的战场,满溢着家国情怀,更何况有些人再也没能回来,这些家书便成了遗书,因此一经发现格外引人关注。" 此后多年,项目持续推进,2023 年家书博物馆与央视军事节目中心开展 " 您好,最可爱的人 " 活动,又征集到很多封珍贵家书。

张丁讲述了宋云亮与胡玉华的故事:1946 年,宋云亮负伤被胡玉华救助,于书信往来中相恋,1949 年成婚。抗美援朝时,家书成感情纽带,保留的七八十封家书中有五六十封写于此时。停战协议签订第三天,宋云亮在信中告知妻子消息,结尾写道 " 再差半个月,就整整一年了 ",后面跟着长长的省略号和三个感叹号,满是对分离时光的感慨与对和平的喜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吴宝光团长 1950 年写给妻子的第一封信,到 1957 年李家光、李广贞兄妹写给父母的家书,这些跨越 7 年的文字记录,构成了一部独特的战争编年史。

相较于官方史料,民间家书在还原历史、展现将士真实状态上具有独特价值。张丁指出,家书中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是官方史料难以替代的,其对战场及日常生活的细节记录,也能补充官方史料,帮助人们更全面理解战役情况、士兵心理活动及后勤供应等实际信息。

" 这些家书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张丁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说课本和纪录片是历史的‘全景镜头’和‘画外音’,那么家书就是历史的‘特写镜头’和‘内心独白’。" 家书里的真挚情感最能触动人心。

让读者走近 " 最可爱的人 "

" 每封家书的入选,我们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张丁在采访中透露了筛选的多方面考量。

首先着重选择 " 从未面世 " 的家书。书中逾半数信件为首次公开,志愿军第 39 军 116 师 346 团团长吴宝光的 7 封家书便是代表。吴宝光去世 20 余年后,儿子吴翔才首次读到这些信。2023 年,其 94 岁的爱人刘珠玉从报纸得知征集消息,嘱咐儿子将保存 70 多年的家书无偿捐赠。

志愿军第 39 军 116 师 346 团团长吴宝光家书的故事

其次是特点鲜明。志愿军战士李征明写给妹妹的信件图文并茂,充满童趣。由于几个妹妹还在读小学,这位年轻的哥哥在信中既嘱咐她们 " 要帮妈妈干活 ""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又寄钱让她们买钢笔、口琴、书和裙子,字里行间满是兄长对妹妹的疼爱。而在战场上,他誓言 " 坚决杀美国鬼子,争取戴上大红花 ",展现出战士的英勇无畏。

再者是内容独特。吴金锋的家书详细描述了朝鲜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还记录了志愿军与朝鲜百姓一同过春节的温馨情形,这些细节为了解志愿军战斗与日常生活提供了独特视角。

"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先后投入兵力达 240 万人。筛选家书时,我们尽可能兼顾不同层级、不同身份的作者。" 张丁介绍,书中既有吴宝光、成冲霄、宋云亮这样的团长,也有胡乃仁、许玉成这样的普通战士,还有科学家柳支英、文艺工作者徐光耀和李蕤。这种精心的平衡,让《鸭绿江来信》不再是零散的个体记忆,而是一幅由无数普通人共同绘就的历史画卷。

《鸭绿江来信》的编辑历时近两年。选定信件后,团队先辨识字体不一、褪色模糊的手迹,联系捐赠者补全人物生平,征集照片;书稿交编辑后,又经数轮对照原信校对,还邀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郭志刚等战史研究者进行审读,确保史实准确。

《鸭绿江来信》内页

为让读者走近 " 最可爱的人 ",编辑团队改变原稿思路,采用 " 先识其人、再读其信 " 的方式。收录的家书原件图片均以全彩呈现,每页信独占一页且字迹清晰,整书如纸上家书展,读者可直观看到信的原貌,包括折痕、涂改、带有时代印记的信纸信封及独特笔迹。

75 年过去,鸭绿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这些朴素真挚的文字,如江水般将特殊年代的热血与柔情传递至今。它们既是历史见证,更是精神火炬,提醒人们铭记那些为和平正义献身的英雄,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志愿军 抗美援朝 博物馆 朝鲜 战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