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电影 前天
禁不住,这都第几个热搜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最近一种新闻的频率明显增加了。

这个月的双节长假中,有的旅行,变成悲剧。

10 月 2 日,一名 20 岁的江苏女孩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党岭乡徒步时,突然高原反应发作,伴随严重失温。

她和同伴走散后,游客和当地民警开始了紧急救援、背她下山,送到医院紧急手术。

直到 10 月 13 日,她仍在术后昏迷状态,ICU 外的父母只得发起网络筹款求助。

更北边的祁连山冷龙岭,10 月 5 日,251 名徒步者(包括 15 岁的最小参与者)违规从甘肃百花掌进入青海老虎沟。

海拔 4000 米处突遇雨雪,被困多日。

救援队出动 368 人次、9 台大巴和无人机,终于救出所有人,但 1 人因失温和高反不幸身亡。

这些事一曝光,徒步相关的争议炸了锅:

一边,是小红书平台众多年轻人对 " 进山 " 自由的褒奖," 上班和上进中,我选择了上山 ";

另一边,是新闻评论区 " 吃得太饱了 "" 浪费公共资源 " 的指责。

户外徒步,仍然是一种新潮、小众的运动,还没有完全被主流文化所接纳(尤其是你们的父母长辈)。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自讨苦吃?

无论有多少嘲讽和误解。

可以预见的是,户外运动的兴起势不可挡——

" 被禁止的 ",才会让人冲动。

就是有牛劲

都说这两年,电影院越来越冷了。

口碑十年来最高、黑马不断的暑期档,票房将将与去年持平。

今年过去的国庆档,票房更是跌回 10 年前。

年度观影人数 5000 万,近十年来仅仅高于 2022 年。

观众,尤其是作为票仓主力军的年轻人,都去哪了?

一看,原来他们集体进山了。

央视报道的《2024 户外运动线上消费发展报告》中公布,2024 年中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 2 亿,金额超 3000 亿元。

其中,20 岁 -34 岁的青年群体占据 63%。

他们的口号——

" 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 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山。"

" 生活可以是毛坯,但朋友圈必须精装。"

他们在山路里玩泥巴,喘得像头老牛,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脚磨破了水泡,脸晒秃噜皮。

也要用最美的照片展示——

我来过了,人生值得。

△ 小红书博主:雪山大魔王

然而对于年轻人进山的需求,更多人是不解。

因为在他们的固有观念中,有用的事情只分两种——

辛苦的,但赚钱;

花钱的,但能舒服享受。

花钱,吃苦,还要冒着风险?那是打死也理解不了啊。

于是他们的口头禅通常就是两句话。

" 外国人少是有原因的。"

如果是中国人?不好好上学上班考公考编,不好好在家呆着,在山里出了事的话那简直就是——

" 活该。"

好像是这些年轻人不够乖,需要长一点教训。

但。

年轻人进山徒步,就是不务正业、没事找事吗?

Sir 依稀记得,当年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

2020 年 B 站宣传片,以长辈身份对 " 后浪 " 们谆谆教诲。

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许多上一代人的论调——

" 现在的年轻太幸福了,我们当年哪有这个条件。"

仿佛。

今天的年轻人可以在上一代人辛勤劳动的成果中,坐享其成,人生有无数选项。

他们一会是跳伞,一会是爬雪山,一会又是潜水。

等等。

且不说年轻人哪来那么多时间和 money 出去浪。

好不容易攒够了假期,背上背包,进山去了,结果不还是被数落。

这可能就是讽刺的地方。

一方面说你想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都是规训,都是束缚。

其实,年轻人的选择恰恰是太少了。

Sir 记得 2024 年曾经火过一阵郑州大学生开封夜骑,不过很快被叫停。

△ 夜骑开封事件人们对大学生的舆论反转

可以理解,因为骑行学生涌入郑开大道,造成了交通拥堵,也有安全隐患。

但 Sir 感叹于,为什么这样一个活动能火起来?

学生们刚刚经历过 3 年的校园封闭式管理,本该多彩而自由的青春,一眨眼,好像要这么溜走了。

于是在即将离开校园的象牙塔,踏入社会之前,他们聚集在一起,想要做一件平时没做过的事。

然而他们能找到的最叛逆、最疯狂的事,仅仅也就是通宵骑共享单车到开封吃早餐……因为这几乎是成本最低的 " 出走 " 了。

大家想要背离轨道。

哪怕,只有这短暂的一瞬间。

因为在轨道面前,是一重又一重的障碍:

996、学历贬值、房贷压力、催婚催生……

户外运动,正好给了年轻人一种脱轨的喘息。

这和他们父母一代人很不一样—— 70 后、80 后经历的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他们理所当然面向城市,背朝荒野。

等到了 00 后,城市梦的泡沫破碎,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寻找自我。

这时就发现了——

大自然真好,它不逼逼。

看似是进山,实则是下桌

要说最受国内大学生欢迎的徒步路线是哪里,可能是江西的武功山。

这里离武汉、长沙、广州等高校密集的城市都不远,高铁半日轻松到达;

这里有着南方少见的高山草甸景观,很有辨识度,让你快速领略 " 小阿勒泰 " 风光;

路线属于入门级别,不算太野;

关键是,门票才 70 元(学生优惠票 50)。

当然山上的水和住宿不便宜,但你要省钱的话可以自己背水和帐篷,反正年轻人有的是特种兵的体力。

上次 Sir 在武功山就看到乌泱泱的年轻人在重装徒步,自从 Sir 毕业离开校园,就再也没见过这么多的大学生。

△ 小红书博主:椰子

你可能也听说过有一种说法," 武功山特产是吊带 "。

这个调侃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徒步列入打卡计划,户外美美的个人照片,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刚需。

不否认这里的风光有其魅力。

但 Sir 更想说的是,这种潮流背后,是年轻人在构建的一种新文化。

他们从旧的权力场,转向了自然界。

在这里,重新获得自由和身份认同。

很多人说上山就是吃苦。

但问题是。

你在这个社会中苦还没吃够吗?你确定在社会规则里,就会更舒服吗?

这么说吧。

这个问题得看人,看身份。

城市生活像个拥挤的酒桌,如果你是敬酒、赔笑、忍着当下位者。

那么上山的 " 苦 ",何尝不是一种治愈和解脱。

年轻人不想再服从 " 老一套 " ——职场中的下位服从、家庭中的长辈权威、社会中的 " 面子工程 "。

年轻人不买白酒了——

那玩意儿代表老一套酒桌文化,敬来敬去还是自己吃亏;

还有,长大后对过年也 " 祛魅 " 了——

回家见长辈、红包社交的压力,让许多人选择 " 就地过年 " 或 " 逃年 "。

徒步则更彻底:背起行囊,抛弃城市规则,进入 " 无人区 "。

那里没有 KPI,只有脚下的路;没有人情债,只有萍水相逢的 " 搭子 "。

年轻人走向山野的冲动,本质上是一场对现实权力结构的反叛。

经济现实进一步放大这种动力。

一方面,找工作难,职场内卷。

另一方面,感觉生活被 " 资本 " 重重包围。

于是他们才想要摆脱既有规则," 去社会化 "。

" 青春没有售价 " 的特种兵旅游兴起——日行 3 万步、一天打卡十几个点,宁愿火车卧铺挤一晚,也要挤出两天野营。

徒步也并非 " 吃饱撑的 " 奢侈:入门级近郊路线只需几百元,长线高海拔虽需装备投入(登山鞋、冲锋衣、保温毯),但比异国度假便宜得多。

痛苦?

这是一种权力态度:消费不再是 " 买买买 " 的炫耀,而是 " 买回自己 " 的解脱。

△ 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徒步,成了许多人许诺自己的一场毕业仪式。

许多人并非资深玩家,而是 " 新手小白 ":体能未达标、装备简陋,只为给青春画上挑战性的一笔。

因为他们知道,这次结束后,就要成为牛马,结婚、生子、被格子间捆绑。

这与日本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异曲同工。

基于 2012 年埼玉真实事件改编:

四位少女在夏日祭后,将 400 条金鱼倒入学校泳池,制造了一场 " 无厘头 " 的叛逆。

青春生活越是百无聊赖、眼花缭乱,越是能凸显她们看见未来的绝望。

有一个镜头,是这四个女高中生在商场里发现四个中年女人盯着她们看:

一个只会玩赌博游戏机,一个养着五个孩子,一个单亲妈妈,一个正在跟公务员出轨。

那就是她们的未来。

高中生把金鱼倾倒进泳池,是因为夏日祭之后这些鱼也将迎来生命的告别日,她们觉得,这是一场对金鱼的救援。

完成这桩毕业仪式之后,她们也随之跳入泳池——

拯救金鱼,实质上是一种拯救自己的冲动。

那些打卡极难极险的徒步者,也藏着这股劲儿:不是长跑,而是冲刺。

年轻人知道,社会不会等你 " 慢慢来 ",所以用一次宣告人生的开始。

……或者,青春的结束。

守护 " 负责任的自由 "

当然,Sir 并不是一味地说去户外就好了,谁都别管。

恰恰在于,我们管得太少了。

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一种户外文化的传统,那么年轻人不仅要在荒野中徒步,甚至还要在经验和制度的荒野中冒险。

我们看国外的电影时,常常有一家人在户外露营的桥段。

△ 美国家庭喜剧片《假期历险记》

这样的经验,是我们很少体验过的。

你的父母从小带你去露营过吗?

事实上,户外徒步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都是自我的第一次探索。

这就形成了一种张力。

一方面,主流社会仍然在排斥和蔑视户外运动。

另一方面,正因为如此,才更吸引年轻人去尝试和挑战,去创造一种上一代人所不曾拥有的文化。

别觉得不可理喻。

你年轻时,不也想过要逃离父母那样的生活吗?不也做过他们禁止的事情吗?

△ 电影《青红》里老师剪掉学生的喇叭裤、电影《站台》里父亲责骂儿子看《茶花女》

其实问题不在于户外运动。

而是你有没有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

伴随徒步文化兴起的,是迅速增长的安全隐患。

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2024 中国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指出,低海拔登山、徒步、穿越的事故数量高居各类活动前三,近两年三项事故之和占总事故比例 80% 以上。

户外事故频发,与不专业密切相关。

近年来户外组织井喷,但不少机构都没有过正式注册,领队也缺乏系统培训,行业门槛低 + 不专业,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旦在平台咨询徒步相关,很多家都保证 " 路线对新手友好 "" 零经验也可以 "" 交钱就能带上山 "。

而一旦上山,大量的体力消耗和天气变化,都可能让 " 小白 " 无法走完全程。

这些所谓的 " 入门级雪山 " 危险不小,很多亲历者反馈 " 难爬 "" 绝非有腿就行 ",路上还可能出现严重高反。

至于合同和保险问题,这些野团中有合同签署的也是寥寥。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徒步遇险事件,我们经常看见,从管理到公众舆论全方位地堵塞。

封山、禁野路、甚至景区直接关几个月——

这反而导致了徒步者接受不了高昂的行程沉没成本,去探索更野更险的路。

但事故频发,不是年轻人 " 作死 ",而是我们还没有把 " 野 " 真正地治理起来。

它需要双向的奔赴。

对个人而言,准备是第一道防线。

先评估清楚:这趟得花几天?自己体力行吗?

别逞强,入门就选近郊小路。

高海拔路线需提前模拟心肺负荷,避免高原反应,不要像甘孜事件中的徒步者一样猝不及防。

装备不能省,根据专业建议,徒步前应携带以下装备:

背囊、登山鞋、袜子、上衣、裤、毛巾、外衣及防风衣、雨衣、帽、太阳眼镜、雨伞、手套、后备衣物、行山杖、地图及指南针、照明工具、哨子、食粮及紧急食粮、水、个人药品及急救用品、防晒及防蚊用品、无线电话及后备电池等。多日徒步或者长线徒步则需带重装装备。

在轻装装备的基础上,要携带容量更大的背包和以下物品:

轻量化的帐篷;轻便、保暖的羽绒睡袋;能防水、防硌、保暖的防潮垫。

祁连山 251 人里,好多 " 小白 " 没报备、没带够防寒装备。 

更关键的是心态:视 " 安全归来 " 为最高责任。

很多野团没签安全合同、没向景区报备,这步省不得。

经验丰富的 " 搭子 " 能 cover 部分风险,但突发如祁连暴雪,仍需启用卫星电话、紧急信标等。

社会层面呢?

不能光封路,得从管理方面下功夫,欧美国家公园可以借鉴。

美国黄石公园的游客管理机制严谨:

规则要求访客一定要在指定的路径上走,待在公园指定的步道和木板栈道上,不能爬野山。

在黄石的许多区域游泳是不安全的,而且是被禁止的。

划船和钓鱼必须要买许可证。

所有的船只和浮标管都需要获得许可。

这些必要的限制,其实是保障更多的人能抵达自己的自由。

所以面对户外文化的潮流,需要的不是 " 堵路 ",而是开发辅助设施、培养专业向导、市场化责任机制。

大众观念需从审判转向支持。

别把户外视为洪水猛兽。

也不该认为,人从小就应该被圈养在钢筋水泥里,只有升学、就业、生育、二胎三胎这样笔直延伸的轨道。

去了解,去准备,一起为终点保障,都比简单限制要更好,毕竟,后者只能把他们推向更 " 野 " 更激烈的一种发泄。

徒步热是集体喘息,而不是代际交锋的悲剧。

怎样才能不把那句 " 大有可为 " 当作空口白话?

是直面下一代终将以自己的新方式踏上旅途。

只有主动了解,才能建立信任,才能获悉一个个安全归来的消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红书 甘肃 朋友圈 四川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