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消费,我就让你回不了中国!"
这不是电影台词,而是前段时间,一名中国导游在泰国旅游大巴上对中国游客的威胁。
视频中,这位导游手握话筒、情绪激动,言辞粗暴。事件曝光后立刻引爆网络,也引来了泰国警方的介入。最终,这位 " 无证导游 " 因涉嫌非法执业与威胁游客被捕。

@红星新闻
事件发酵后,网友对此事评论一针见血:" 低价团就是个宰客团。"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这一位导游的恶劣态度,而是这类现象背后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 旅游团困局 "。
本该是一次轻松的旅行,最终却演变成一次集体的情绪内耗,一路上被套路、被消耗、被摆布。
眼下正值一年中气候最宜人的季节,许多人正跃跃欲试开启旅程。而这个风波,像一记耳光,提醒我们:报团旅游,真的 " 省心 " 吗?还是,早已变成了一场看似便宜、实则代价高昂的 " 冒险 "?
从 "0 元购 " 到 " 强制购 "
说起旅游团,最大的坑莫过于——隐形消费。
在不少低价旅行团中,所谓 " 无购物 "" 纯玩团 ",往往只是一个营销幻术。真正的剧本从旅客上车那一刻就写好了:导游以笑脸相迎开场,以 " 友情推荐 " 铺垫,最后在你钱包里收尾。那些承诺 " 全程无强制消费 " 的广告语,不过是掩盖隐形消费的遮羞布。
旅行者,苦旅行团久矣!

2023 年 9 月,有媒体曾曝光过杭州 " 游客拒绝强制消费被赶下车 " 的事件,随后引发广泛关注。多名游客向媒体反映,出发前旅行社承诺 " 无购物、纯玩 ",但实际行程中却不断被导游强行带入购物点,一天要进三四个场所。
如果其中有游客不通宵 " 人情世故 ",拒绝购物,结果会怎样呢?
不购物的游客不仅被冷眼相对,还有人被导游当众讽刺 " 占便宜不花钱 "。其中一位游客因拒绝消费,当场被导游赶下车。
事后,杭州市文旅局发布通报,认定该旅行社存在强制消费、擅改行程、导游言语不当等违规行为,对涉事导游和企业作出行政处罚。
这起事件成为 " 低价团 "" 隐形消费 " 乱象的又一典型案例,而这种 " 明明自愿,其实被逼 " 的尴尬场面,在国内外早已屡见不鲜。

@环球网
2023 年 4 月,云南昆明文旅部门通报,一名导游在车上对游客恶语相向,理由是 " 游客没买茶叶 "。视频中导游破口大骂:" 你们这些人来云南不买点东西,还想看雪山?"
事件发酵后,当地相关部门紧急约谈涉事旅行社并吊销导游证。然而,处罚的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常失序、失常、失德:导游低底薪、靠提成生,商家高返点、靠人头赚。
消费者被裹挟在中间,成了一个被层层盘剥的 " 流动钱包 "。
铁打的劣质旅游团,流水的无辜倒霉客。



@每日经济新闻
在这些 " 隐形消费团 " 中,最常见的套路是 " 自费项目推荐 "。导游会以一种温和而不乏暗示的口吻反复劝说:
" 这个表演全团都看,不去多遗憾。"
" 这个餐厅是网红,自己走可能找不到。"
于是游客在被 " 集体氛围 " 推着走时,很容易失去判断。有人明知不值,却还是掏了钱,只因为 " 不想拖大家后腿 "。
心理学上,这正是 " 从众压力 " 和 " 集体依附心理 " 的典型表现。人在群体中会更倾向于做出一致性决策,以避免被孤立或引发冲突。
导游正是抓住这一心理,利用 " 多数服从 " 的潜规则来管理旅行团,将群体气氛变成销售动力。
在这种微妙的胁迫下,许多游客即便心里抵触,也会 " 顺势买单 ",从而让 " 隐形消费 " 变得明目张胆。

此外,隐形消费往往以 " 情感绑架 " 开道。导游先热情服务,帮你拍照、讲故事、关心老人孩子,然后在购物点 " 顺理成章 " 地表示:" 大家帮我点个业绩吧,我带你们这么辛苦。"
一些游客碍于面子或感情,掏钱安慰导游,却没意识到这早已是被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久而久之,旅行不再是享受,而变成一场 " 道德绑架 " 的把戏。

经济账同样刺眼。原本报团费用仅 2000 元的线路,最终因各种 " 自费项目 " 和 " 购物支出 " 翻倍到 6000 元以上。有人戏称:" 团费只是门票,进门后每走一步都要付钱。"


@工人日报
而这些问题中,绝大多数发生在低价团与 " 零负团费 " 模式中。
" 零负团费 " 背后的逻辑非常残酷。旅行社以低价甚至亏本吸客,再靠购物回扣和自费项目盈利。导游不再是服务者,而是销售员;游客不再是旅客,而是潜在客户。
于是,本该让人放松的行程,变成了一场精密的金钱运作。你买与不买,都在被算法计算的利润模型里。
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写下亲身经历:她报了一个 " 海南 5 日游,2980 元全包 " 的团。结果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购物点:玉器、沉香、保健品,一路买到麻木。
最后她算了一下,实际支出近 10000 元,还不如自己自由行划算。那句 "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低价旅游团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更可怕的是,这些套路正在不断翻新。现在的 " 隐形消费 " 不止是购物,还包括 " 服务费 "" 场地费 "" 升级费 "。
比如有的导游声称 " 自费看民俗表演 " 是当地 " 文化体验 ",不参加就是 " 不尊重民族文化 "。这些话听上去冠冕堂皇,但实质上只是换个外壳继续掏空游客的钱包。
最终结果是,旅行变了味。很多人原本怀着放松的心情出发,却带着愤怒和失望归来。
有人说:" 我是在景点之间奔波的提款机。" 这种被动的消费体验,让人对 " 报团旅游 " 四个字产生本能的戒备。
团餐:能坑一个,是一个
如果说隐形消费是让人 " 花钱买气受 ",那么团餐就是让人 " 花钱吃失望 "。而它往往也是游客最先感到落差的地方——不是因为期待太高,而是现实太糟。
在大多数低价团里,团餐的标准几乎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凑合一下 "。十人一桌,三菜一汤,食材油腻、品类重复,热菜常常是冷的,凉菜则像是前桌剩下的。
不管你来自南方北方,是老年人还是小孩,统统被安排吃一样的东西——毫无选择权,也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口味或忌口。你只是 " 这一车人 " 中的一份,而 " 团餐 " 就是给 " 一车人 " 准备的集体口粮。

这些饭菜多数出自所谓的 " 合作餐厅 ",表面上看似接待能力强、团客络绎不绝,实则很多连基本的卫生许可证都无法出示。
有媒体曾报道,某一旅游团集体中毒事件的源头,就出在一家团餐饭店。这家饭店厨房油污遍地,厨师赤膊上阵、食材露天堆放、冰柜发臭,而它正是当地多家旅行社指定用餐点之一。最终,游客腹泻、呕吐、发热,多人就医。



一些导游甚至会以 " 体验当地特色 " 为借口,强行拉团客去某些特定的 " 风味餐厅 ",价格早已谈好,菜品却一塌糊涂。
东北游吃的是 " 地三鲜 + 鸡块 ";西南游吃的是 " 酸菜 + 炒粉丝 ";到了海南,餐桌上还是 " 海带汤 + 糖醋小排骨 ",完全看不出地域特色,仿佛各地的团餐都从一个模子里端出来。
不少游客在点评吐槽:" 没吃饱、也吃不好,还不能点外卖。" 一些年长游客甚至在一天两顿团餐后,开始自带榨菜和泡面,只为确保自己不在路上 " 挨饿 "。

还有游客反映在某团餐店吃出虫子,投诉无果后被导游冷处理:" 这顿已经包了,爱吃不吃。"
在这种 " 食物摆上桌就算完成任务 " 的逻辑下,食品安全形同虚设,游客的尊严更是无从谈起。

其实,团餐的粗糙并不完全是成本低的问题,而是 " 压榨可忍受程度 " 的商业模型。
旅行社和导游为了节省时间、压低成本,把用餐当成流水线程序处理。反正十几分钟匆匆解决,没有人有时间较真,更不会有人真正在意味道。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旅途中最基本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被彻底抹杀。
当吃饭本该是旅行中放松身心、交流情绪的重要时刻,却被粗暴简化为 " 完成进食任务 ",旅行的体验也注定被打了折扣。
对老人、小孩、肠胃不好的人来说,这种吃法不仅没营养,还容易出问题。
久而久之,团餐吃出了委屈、吃出了无奈,却没吃出一点旅行的滋味。
" 指定酒店 ":脏,乱,差
团餐吃不下肚,住宿更让人一肚子气。
许多旅游团安排的 " 指定酒店 ",说得好听是协议合作,说得难听点,其实是旅游业的 " 库存清仓 "。
这些酒店往往位于城市边缘、交通不便,设施陈旧、服务跟不上,正常情况下早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唯一的客源就是各类低价团。
游客们在路上折腾了一天,以为终于能回房休息,结果推门而入,是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墙纸翘边,空调形同虚设,床垫塌陷,浴室的水龙头滴滴答答。
最让人崩溃的是隔音——隔壁打呼噜、楼道说话声,听得一清二楚。投诉?导游往往敷衍一句 " 这个是统一安排,没法换 ",让你自认倒霉。

2023 年,有网友在某投诉平台爆料,某地旅行团将游客安排入住一家郊区无星级旅馆,环境脏乱差、没有电梯,甚至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
客人晚上发现床单上有毛发、枕头发霉,要求换房被拒,导游回应:" 这是我们固定合作的,住一晚将就下吧,第二天一早就走。" 整个投诉链无人受理,最终不了了之。
这样的安排并不偶然,而是早已制度化。旅行社为了压低团费,与这些 " 租不出去的房间 " 签下包销协议,集中送客换取低价。
这些旅馆看似 " 协议价实惠 ",实则是靠牺牲游客体验换利润。游客睡不好觉,旅程的每一天都在疲惫中开始、怨气中结束。

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游客来说,环境差、床铺潮、洗浴不便,可能不仅是影响睡眠,而是实实在在的健康隐患。
有人曾吐槽:" 我爸妈报了个团,回来没说玩得怎么样,只说酒店太差,晚上腿疼,没睡几个小时。" 而导游一句 " 老年人要求太高 ",就草草带过。

团游住宿的 " 省 " 是明面上的便宜," 亏 " 却是背地里的细账。住得差、睡不好,不仅消耗体力,更摧毁了旅行本该有的期待与慰藉。
在这个住宿服务已经高度市场化的年代,选择权明明唾手可得,却被旅游团用一纸协议剥夺得干干净净。
归根结底,团体住宿沦为 " 将就 ",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商业利益驱动下对游客基本尊重的漠视。花钱图个舒服、安心、本应是最起码的诉求。
但对旅行社来说,能省一块是一块,没人真正在乎你睡得舒不舒服。这种安排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根本没把游客当回事。
放弃旅游团,选择自助游
" 花小钱玩大景 " 听上去诱人,实际上却可能是一次彻底的自我消耗。
现如今,很多人报团的唯一标准是 " 便宜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份看似划算的行程单背后,真正等待他们的,是一套标准的 " 苦行套餐 "。
每天清晨五六点起床,迷迷糊糊地被塞上大巴,"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 是唯一的节奏;到了景点,导游快步催促:" 大家抓紧十分钟,照完我们就走 ";然后就是长时间停留在购物点,茶叶店、玉石店、特产超市轮番上演," 为你的钱包精心设计每一分钟 "。

@人生重启之创业愣头青
媒体曾曝光某知名旅游线路中,游客在一天之内游览五个景点,每个停留不超过 20 分钟,却在两个购物点累计耗时超过 3 小时。有游客形容:" 像赶集一样,一个景点还没看清,就被推去下一个地方;只有在购物店才会被允许‘自由活动’。"
在这样的模式里,吃不好、住不好、玩不好,成为常态。旅行社赚的是回扣,导游赚的是提成,景区赚的是过路费,而真正掏钱的游客却几乎一无所获,回家只剩下 " 照片造假式回忆 " 和疲惫的身心。

@A. 雾里 .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个更理性、更自由的选择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自助游。
是的,旅行很贵,也容易累。要么花高价,购买高标准、高质量的旅行服务;要么,追求旅行的性价比。
如果说跟团是把命运交到陌生人手里,自助游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年轻人来说,自助旅行意味着可控的节奏和灵活的路线。三五朋友一起出发,一人做攻略、一人订住宿、一人记录旅程、一人控制预算,不仅高效,还能把旅行变成团队合作的乐趣。

有人说自由行也累,攻略麻烦,但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各种平台早已将攻略模板化——复制、微调、使用,谁都能成为 " 旅行策划人 "。而在规划的过程中,你已经提前拥有了一部分旅行的乐趣与掌控感。

@093R
对于老年人群体,情况则更为现实和严肃。很多老人一年可能只出游一两次,而一些子女为了图省事,把父母 " 打包 " 交给旅行团,自己不陪、不管、不问。
问题是,陌生的导游真能照顾得好你的父母?当他们吃不惯、走不动、想休息却被催促上车,谁来帮他们说 " 不 "?一顿糟糕的团餐、一晚嘈杂的住宿,对他们来说,不是小事,而是风险。
与其把父母丢进这种流水线,不如子女请几天假,带他们一起自驾或高铁游,一路慢行,一路陪伴。住好点,吃好点,说几句话,拍几张照片,他们想要的从来不是多么 " 高端 " 的行程,而是有人在身边,有人照顾。

更重要的是,自助游意味着旅行的意义不再被时间、他人、安排所框定。你可以选择在一个喜欢的小镇停留一天,也可以因为一顿好吃的烧鸡临时改变路线。
你可以在海边看日出,也可以在路边小馆和当地人聊上半小时天。自由不只是时间自由,更是决定感受什么、跳过什么的主动权。


@小锤大可
在一场旅程里,最值钱的,永远不是风景,而是体验。而真正的好体验,是建立在 " 吃好、住好、行好、心情好 " 的基础上。
在路上,每一个决定、每一条路线、每一顿饭、每一张床,都是你自己选的。这是对体验的负责,对生活方式的表达,也是对 " 花钱 " 的尊重。
人们常说:" 出来玩图个轻松。" 可现在看来,图轻松而报团,往往图的是假轻松、真受罪。省掉的往往也是选择、自由,甚至旅行本身的意义。
行程被写好、餐馆被挑好、路线被定好,唯独 " 你 " 在整段旅途中,是被忽略的那一个。
一场原本用来放松的旅行,就这样在催促声、凑合饭、赶路车中草草结束。回来后只留下疲惫和一句 " 下次再也不跟团了 " 的遗憾。
回到旅行出发前,有个问题是要想清楚的:花钱去旅游,是为了达成导游的业绩?是为了提升某些乏善可陈的旅行社的营收?是为了让自己经历一番被规训、被暗示、被强制消费的折磨?
不要因为忙着旅行赶路,而忘记了: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监制:视觉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