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周末的北外滩滨江绿地热闹非凡,众多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沉浸式观赏首届长三角城市园林绿化技能大赛暨 2025 年长三角城市花境营建技能竞赛的参赛作品。
38 个参赛单位的近 150 名选手,历经 4 小时的技能角逐,成功营建出 38 个面积约 40 平方米的花境作品。专家裁判从按图施工、文明施工、安全施工、高效施工、规范施工和整体效果 6 个维度,对所有作品进行了专业评分与评鉴。值得一提的是,全部花境作品将展示至 11 月 15 日。

以赛为桥,引领长三角花境从 " 观赏 " 到 " 疗愈 " 的理念升级
据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杨瑞卿介绍,本次竞赛最大的创新,在于首次引入系统性的主题统筹。
组委会将 38 幅作品从西向东划分为 " 萌芽、展叶、开花、收获 " 四个主题区,串联成完整的植物生长周期叙事,且每个区域对植物选择和色系都有明确引导。例如," 萌芽 " 阶段鼓励使用疗愈性植物,以白色和紫色系为主;" 开花 " 阶段侧重红色和橙色系植物,营造热烈氛围。
他还表示,本次竞赛推动了花境理念的重要升级。组委会倡导资源化、低碳理念,推荐使用宿根植物和花灌木。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后期养护成本,还实现了景观的长效性——目前所有 38 幅作品均原地保留,景观效果可持续至年底,部分植物明年还能再次开花结果。同时,竞赛还推动花境从单纯 " 造景 " 向 " 造境 " 转变,设计中融入生物多样性、低碳等功能,特别增加 " 疗愈型 " 植物的应用,通过芳香等元素帮助市民舒缓情绪。

" 水蕴明珠 " 花境,方寸之间尽显水韵匠心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园林绿化处三级调研员钱桦介绍,其团队带来 " 水蕴明珠 " 花境设计作品,以长三角的水脉为灵感,以 " 水蕴明珠 " 为设计概念。将 " 水滴 " 之形转译为涟漪状的植物形态,最终凝聚为 " 明珠 " 之象——既是对江对岸东方明珠塔的致敬,也是对自然与文化在北外滩汇聚,收获丰实的礼赞。选用观赏草与红橙色系宿根花卉,四季花开草长,形成自我更新、持续繁茂的稳定群落,体现生态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作品选用了大量应用在杭州高架上的网红 " 西子系列 " 月季,团队通过花期调控技术,确保月季在花展期间集中盛放,呈现最佳观赏效果。同时搭配狼尾草、粉黛乱子草等观赏草,其随风摇曳的姿态能更好地呼应黄浦江江景,增添自然野趣。
钱桦提到," 水蕴明珠 " 是一处自然且长效的花境,主要采用宿根花卉和开花灌木,既降低运维成本,又延长观赏期,实现 " 四季有景 "。团队沿用了杭州最经典的花境配置手法,通过 35 种植物的巧妙搭配,营造出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设计上未使用过多人工构建,而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美,让它们自然生长,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层次,真正做到 " 方寸之间见天地 "。" 这种自然花境在杭州十分常见,西湖边、钱塘江畔以及众多城市道路的绿地中,都能看到类似的经典配置。此次参赛,我们希望将杭州最成熟的花境营造手法带到上海,让上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杭派花境的独特魅力。"
最后,他表达了对作品的期待:希望这处小小的花境能像一颗明珠般点缀在黄浦江畔,不仅美化环境,更能传递杭州的生态理念与园林文化,促进上海与杭州在园林艺术领域的更多交流与合作。

全景扫描,绘就生态与文化交融新图景
在本次长三角花境技能竞赛中,38 幅参赛作品齐聚上海北外滩,它们既展现了长三角地区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准,也传递出 " 生态优先、文化赋能 " 的城市发展理念。这些作品在主题立意、植物选择、空间营造上各有巧思,也在 " 生态性 "" 文化性 "" 在地性 " 三大核心维度高度契合,共同勾勒出长三角生态园林协同发展的生动轮廓。
从主题立意来看,作品多围绕 " 生命成长 "" 地域联动 "" 生态疗愈 " 三大方向展开,形成鲜明叙事脉络。
比如,9 号《溯江纪源》借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意象,用植物再生材料铺就长江图案构成花境骨架,花境以小型木本构为骨架,其余均用多年生花材,场地后侧考虑到现状香樟的树荫,采用耐荫植物,其余植物适当选用紫色系和粉色系花卉,以契合 " 萌 " 的主题定位。
植物选择方面,从色彩搭配看,不同主题分区呈现鲜明色彩逻辑。比如,4 号《萌溯•生息》的粉紫色系植物,营造朦胧娇嫩的生长感;29 号《浦江鎏金•嘉禾呈瑞》用向日葵、松果菊等模拟黄浦江 " 金光闪烁 "。
在空间营造与文化表达上,作品巧妙融合 " 自然野趣 " 与 " 人文底蕴 ",打造沉浸式景观体验。不少作品借助艺术装置强化主题。比如,6 号《幻境•种子》以镜面不锈钢巨蛋象征 " 种子 ",反射天空与植物形成虚实交织的梦幻感;16 号《浦江映界》用镜面球体捕捉黄浦江光影与城市变迁,构建 " 历史与未来共生 " 的隐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