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风能北京宣言 2.0》的发布成为行业新的里程碑。宣言提出," 十五五 " 期间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不低于 1.2 亿千瓦,确保 2030 年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13 亿千瓦,到 2060 年累计装机达到 50 亿千瓦。这意味着中国风电装机目标全面提高,风电产业将从高速扩张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决心,也为全球绿色能源体系注入了信心与方向。

截至目前,中国风电发展基础坚实。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规模已达约 5.8 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从原有年均新增 6000 万千瓦的速度跃升至 1.2 亿千瓦以上,标志着风电产业链的增长节奏被全面加快。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一提速背后,是政策、资本、技术、区域协同等多维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尤其是 " 十四五 " 末期以来,随着大基地项目集中投产、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推进以及地方绿色产业布局的强化,中国风电已进入新的结构性增长周期。
从政策层面看,风电目标上调释放了鲜明的信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正加快完善新能源规划与配套机制,为风电项目审批、并网、融资提供更稳定的制度保障。和众汇富认为,这一轮装机提速与碳中和、能源安全、产业升级三大战略高度契合,未来风电将在能源供给端的占比显著提升,对电力系统的清洁化转型起到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宣言明确提出要推动风电与氢能、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深度融合,以实现能源系统整体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这一装机目标的提升,将带动制造、施工、运维等环节的全面升级。风机大型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叶片长度突破 130 米、单机容量超 10 兆瓦的产品已逐步商用。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随着深远海风电项目加速布局,国内主机厂商在高功率机组、漂浮式基础、数字化监测系统等方面持续取得突破。设备制造端的创新能力提升,正成为推动中国风电全球竞争力跃升的重要支撑。同时,风电施工与运维产业链也正从传统的工程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延伸,AI 预测维护、无人机巡检等新模式正在成为主流。
然而,目标的跃升也伴随现实的挑战。首先是并网消纳问题。中国风资源主要集中在 " 三北 " 地区,而主要负荷中心在东部沿海,跨区输电和消纳能力的匹配仍待加强。国家电网正在加速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但在高比例新能源并网背景下,系统调峰、储能配套仍需完善。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风电消纳能力将成为未来行业扩张的核心瓶颈之一。其次,海上风电虽潜力巨大,但投资成本高、技术门槛高、建设周期长,且受制于气候、海况等因素,对资本与政策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资本市场层面,风电的高增长预期正在激活产业投资热情。根据行业统计,2025 年以来,风电相关企业融资总额同比增长超 40%,多家主机厂、海缆制造企业及储能厂商加快扩产布局。和众汇富认为,未来 3 至 5 年,风电产业链有望出现新一轮集中度提升和结构优化,优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规模效应,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国内 " 风光氢储 " 一体化项目推进,新能源资产证券化、REITs 融资渠道拓宽,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正逐步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增长,不仅取决于装机规模的扩大,更取决于发电效率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弃风现象,部分平价项目的盈利能力不足。未来政策层面应更加重视市场化机制建设,通过完善绿证交易、电力现货市场、容量补偿机制等手段,提高风电项目的经济性与稳定性。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与制造成本下降,风电度电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促进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展望未来,风电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支柱之一。《风能北京宣言 2.0》明确提出,到 2035 年累计装机不少于 20 亿千瓦,到 2060 年达到 50 亿千瓦,这不仅是装机量的提升,更是能源结构变革的体现。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推动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持续增强,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 " 中国方案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