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48 年三月,被汉景帝废掉的太子刘荣在狱中悲愤自杀!
公元前 150 年,刘荣被废太子后,改封为临江王,接下来他被指控扩建王宫时,侵占了祖父汉文帝刘恒祭庙墙外的余地,因此汉景帝刘启让刘荣自己去找中尉郅都交代问题。
刘荣到了中尉府就被关押后,他想通过狱吏借用刀笔给汉景帝写信申诉。
但是,狱吏去请示老大郅都,郅都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下令不准将刀笔交给刘荣。
后来,曾经的太子太傅窦婴偷偷派人给刘荣送去了刀笔,刘荣用刀笔写下遗书,然后自尽。
事发后,窦太后听说孙子刘荣在狱中自杀,顿时勃然大怒,由此也迁怒于郅都,后来,用律法处死了郅都。
刘荣虽然是废太子、没有权势的封王,但在狱中自杀,郅都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郅都的结局,可以说是必然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刘荣是废太子,废太子还活着,对现任太子来说是威胁。
汉景帝让刘荣主动去中尉府交代,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借郅都之手彻底处理掉这个废太子。
而郅都大概也猜到了皇帝的心思,虽然他或许不想这么做,但不得不这么做。
郅都拒绝给刘荣提供刀笔,有什么考虑?
或许是担心刘荣自杀,也可能是不想让刘荣上书,得到了汉景帝的暗示,在狱中搞死刘荣。
曾经的太子太傅窦婴,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给刘荣送去了刀笔。结果,刘荣写下遗书后自尽。
说到底,这也是郅都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有时候,很多事即使不愿意参与,也无法逃避。
就像郅都碰到这破事。
郅都只是汉景帝手中的一把刀,身不由己。
汉景帝心狠手辣,让刘荣去中尉府交待,明显是把儿子往死路上逼。
同样是侵占宗庙外墙的余地,晁错一点事没有,汉景帝还为晁错找借口开脱,汉景帝却让自己的儿子刘荣主动去中尉府交待。
汉景帝的用意很明显,刘荣也明白,郅都也知道,汉景帝就是要让刘荣去死。
郅都在这里面充当了工具人的角色,只是汉景帝手中的一把刀,用来对付刘荣这个棘手的问题。

三,脏活、累活、背黑锅的事,只能由郅都来承担,郅都也不得不背这个黑锅。
同时,刘荣之死也是汉景帝为刘彻消除隐患、彻底铺平道路的必要操作。
而作为汉景帝的刀,郅都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郅都的无奈。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刘荣之死是必然,郅都之死也是必然的。而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几点血淋淋的警示。
一,位置决定命运。
我们对自己的位置要有清醒的认知。
刘荣的悲剧是注定的,废太子还想苟活,基本没可能,不然有人睡不好觉啊!
二,工具人好用,但容易被牺牲。
郅都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人,但也很容易被牺牲,郅都的下场也是注定的。
郅都最终也成为了汉景帝平息老娘窦太后的工具,这就是工具人的宿命。
鸟尽弓藏,这是不变的规律啊!
三,绝人后路,等于自绝生路!
郅都执法过于严酷,一点机会都不给刘荣,做事太绝。
他这种不留余地的作风,虽然说刘荣不是他逼死的,但跟他有太深的关系,根本没法避开这杀身之祸。
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绝对的刚硬要有适当的分寸,留有余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智慧。
说到底,刘荣之死是必然的,郅都之死也是必然的。
他们两个也告诉我们:在组织体系中,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做事要有分寸,警惕自己成为纯粹的工具人,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人性的阴暗面。
小心被过河拆桥,小心被当作工具人,做事要给自己留点余地,这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自保智慧。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