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父亲陈烟桥的版画作品《收获》前,陈伟南给 AI 视频创作者黄宇荞点赞。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 孩子,你太棒了!" 当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第一代版画家陈烟桥的作品《收获》在手机上 " 动 " 起来,陈烟桥之子陈伟南为这段 AI 视频的创作者、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宇荞竖起大拇指。
今天,第四届 " 鲁迅小道文化小使者 " 颁奖典礼暨 " 刀锋作痕少年为炬——囡囡讲版画 " 活动在朱屺瞻艺术馆举行。包括黄宇荞在内的 23 名中小学生再次突破宣讲形式,依托 AI 文生视频功能,结合版画创作的历史背景,将正在馆内举办的 " 刀笔峥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版画特展 " 作品进一步视觉化呈现。这不仅让黑白版画变得有温度、有色彩、有生命,也让红色文化的传承传播更生动、更时尚、更深刻。

黄宇荞向陈伟南讲述自己对其父亲作品的理解。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黄宇荞告诉文汇报记者,鲁迅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倡导者,他于 1931 年 8 月 17 日在位于虹口区的长春路上开办了第一个木刻讲习会,在虹口区 " 鲁迅小道 " 上,就有以鲁迅与木刻青年交谈瞬间为场景的雕塑作品。她在担任 " 鲁迅小道 " 志愿讲解员期间,曾讲解过这部作品,而雕塑中的人物之一,恰是陈烟桥。得知此次 " 囡囡讲 " 的任务是选一幅展览中的版画讲解,她马上报名。在她看来,黑白线条构成的版画,迸发着巨大的声响与能量。尤其当她看到陈烟桥于 1939 年创作的版画《收获》时,更被画面中相对细腻的笔触,以及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微妙对比打动。" 它让我看到,战争不仅仅有冲锋陷阵的壮烈,更有军民同心、默默耕耘的温情瞬间。" 为了解这幅作品的 " 前世今生 ",她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图文资料,并 " 云参观 " 了陈烟桥的艺术世界。平时就喜欢探索各类 AI 工具的她,这次借助 DeepSeek、" 即梦 " 和 Suno 等工具,将《收获》中的场景拆解为多个分镜。她让远方田埂上的农民锄地、让军民一同劳作,她还将鲁迅与陈烟桥等木刻青年交谈的黑白照片也 " 动 " 起来,让他们在光影中交谈、思考、共鸣。
" 作为一名小学生,能用新技术让近百年前的老作品焕发新生,这值得鼓励。" 陈伟南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他也给黄宇荞看了一部 " 学生作品 " ——其子在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攻读设计专业研究生,不久前创作了一部 AI 动画短片,用 3 分钟时间讲述了上世纪 30 年代新兴木刻运动在国内的兴起、发展、社会影响。他鼓励黄宇荞再接再厉,用新技术创作出更多作品,用青少年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这场 " 邂逅 " 让黄宇荞很是感慨:" 历史和艺术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环。"

来自沪上多所学校的中小学生获 " 鲁迅小道文化小使者 " 称号。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孩子们现场演绎《卖报歌》的故事。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现场,来自沪上多所学校的中小学生获 " 鲁迅小道文化小使者 " 称号。孩子们还用歌声与肢体演绎《卖报歌》的故事。
《中文自修》编辑部相关负责人勉励 " 小使者 " 们,将这份荣誉作为 " 使命授权 ",去和同学、伙伴分享自己的经历,分享在创作中、在讲解中收获的感动与力量。" 用你们的影响力,去邀请、去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一起成为这道文化风景线中亮丽的一笔。"

" 艺海馨声 " 获奖者的作品令人动容。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左联创建 75 周年、中华艺术大学成立 100 周年。为此,由中共四大纪念馆、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中文自修》编辑部协办的 " 艺海馨声 " 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征集 " 艺术的力量 " 主题作品,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 艺海馨声 " 作品征集活动获奖者汪郑好与郁棽棽不约而同写到了舞剧——汪郑好借茹志鹃《百合花》里那床嫁妆新被,把 " 战火中的月光 " 盖到足尖,芭蕾舞剧腾空展开的圆月,让 " 文艺的力量 " 在笔锋与足尖之间双向奔赴;郁棽棽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无声 " 滴答 " 译成有声心跳,写黑暗中发报的指尖、弄堂里燃起的煤球炉,让 " 小作品 " 里蕴藏的信仰大能量直击胸腔。

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石库门到木刻版画,从童声讲解到志愿服务," 刀锋 " 与 " 少年 " 的交汇,让人看到希望的火种正越燃越亮。孩子们笔下 " 战火中的月光 " 与 " 永不消逝的电波 ",小志愿者们用 AI 技术让 80 年前的版画重焕生机,学生们共同演绎情景剧《卖报歌》中形成跨越时空的呐喊。" 让黑白木刻拥有了色彩,让历史故事接通了时代脉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