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实基础、全面发力 " 的关键时期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①
曾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用十五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正好需要 " 十四五 "、" 十五五 "、" 十六五 " 三个五年规划。在 " 十四五 " 规划即将圆满收官、" 十五五 " 时期即将正式开启的重要时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对未来五年作出科学定位,即 " 十五五 " 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历史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贯穿各个时期五年规划的不变主题。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无不体现 " 十五五 " 规划与 " 十四五 " 规划的相贯通、相衔接的一面。另一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由于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不同,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不同,因此发展需要不断拓展、不断升级、不断开创新局面。在 " 十四五 " 良好开局、取得重大成就、积累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十五五 " 进一步全面发力、取得决定性进展,必将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准确判断形势,是做好 " 十五五 " 时期各项工作的前提。全会指出," 十五五 " 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与此同时,又须增强必胜信心,充分把握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些有利因素和优势集中表现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十四亿人民团结奋斗,是完成 " 十五五 " 时期目标任务的最大的底气、最坚实的保证。
全会强调," 十五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六个 " 以 "、两个 " 推动 ",指明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立为主题,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也凸显了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障,则反映了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党治党并使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相互促进的鲜明导向。
" 十五五 " 时期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有重点。全会从十二个方面对各领域的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包含着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发力点。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位地位,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此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带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强调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强调把解决好 " 三农 "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凡此种种,都清晰地回答了夯实什么基础、在哪些方面发力等基本问题,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