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5 日,中美新一轮经贸会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拉开了帷幕,这场会谈备受全球瞩目。首日会谈结束后,美方代表用 " 非常具有建设性 " 来评价这一天的谈判。外交辞令中," 建设性 " 意味着双方没有谈崩,谈判还在继续,且存在进一步协商的空间,这表明首日的会谈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成果,但也没有陷入僵局,整体氛围还算积极。
从会场传出的一些细节也能印证这一点,比如中方代表团成员离场时脸上带着微笑,这显示出谈判的节奏和气氛都在可控范围内。而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敏锐,会谈结束后,纳斯达克指数再创新高,中概股也表现亮眼。
尽管会谈的具体内容外界无从知晓,但 " 建设性 " 这三个字所传递出的稳定信号,已经让资金提前做出了反应,足以说明市场对此次会谈的期待和看好。

本轮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是稀土。
特朗普在登机前就公开表示希望与中国达成某种协议,这足以见得美国对稀土问题的重视。在中美关系僵持的当下,中国手中的稀土王牌成为了重要的谈判筹码。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更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作为支撑,尤其是坚实的国防和海上防御能力。这使得中国在稀土战略上拥有足够的底气和话语权,即使美方扬言在 11 月 1 日加征 100% 的关税,中国也有信心应对。
除了稀土,中美在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博弈同样激烈。面对美国的科技脱钩,禁止英伟达等企业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中国果断采取反制措施,暂停进口美国大豆,转而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采购。这一举措看似平淡,实则直击特朗普的政治命脉。美国中西部农业州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农产品出口受阻将直接影响到他在中期选举中的选票。中国的反制没有华丽的口号和喧嚣,而是实实在在地击中了对方的要害,展现出了强大的战略智慧。
可以说,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了 " 第二阶段 ",不再是简单的关税互打,而是涵盖了科技、能源、农业、金融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较量。此次吉隆坡谈判从 24 日持续到 27 日,长达四天的时间里,双方代表几乎马不停蹄地进行磋商,每个议题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谈判周期的拉长,既反映出双方在诸多问题上的分歧之深,也说明彼此都在谨慎地试探对方的底线,权衡各自的底牌。
美国媒体普遍认为,在这轮博弈中,中方已经占据了主动地位。中国不仅学会了有力地反击,还在积极地制定自身的外贸规则,正在逐步赢得这场贸易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稀土还是关税等问题,双方都有可能达成某种 " 阶段性停火 ",这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不过,我们也不能对美国抱有过高的期望。毕竟,特朗普有着变脸比翻书还快的特点,且极其热衷于极限施压。他今天可以在采访中说 " 结果应该会很好 ",但明天就可能因为国内舆论或选举的需要,突然再次举起关税大棒。所以,对于接下来的谈判,我们既要展现出最大的诚意,积极拥抱任何对话的机会,也要保持最高的警惕,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之间的关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只有通过平等、坦诚的对话和协商,才能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