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量的私募理财市场中,一股焦虑正在从大众客户一路蔓延到高端客户。
引发担忧的是越来越难寻觅的 " 稳定收益 " 类产品。
曾经,那些 " 风险较低、收益较高 " 的各类私募或理财产品,是客户经理手中的 " 王牌 ",也是渠道组合中最吸引人的产品。
他们由 " 最可靠 " 或 " 最专业 " 的团队 " 生产 ",收益稳、门槛高、专业度高,客户信任度强。
但如今,随着存款和债市收益率的持续下行,这类产品在整个理财市场里都销声匿迹了。
当稳定收益产品整体进入了 " 微利(2% 以下)时代 ",当保险产品的预定收益率都落到了 3% 以下,销售渠道和 VIP 客户们已越来越难在产品端达成一致。
一场罕见的 " 中场危机 " 正在席卷理财市场。
理财销售的 " 新表情 "
资事堂最新发现:一家知名互联网代销渠道出现一个 " 奇怪 " 的现象。
它们面向中高端客户的理财产品开始更换 " 销售话术 ":不再单纯写着 " 预期收益率 2.5%"" 近一年收益率 1.9%",而是变成了 " 余额宝 +0.74%"、" 余额宝 +1.31%"。(如下图)
那些真正的收益率,只有点击进入具体页面后才会展示出来。
这个安排活脱脱的把销售产品变成了一道 " 小学数学题 ":你想知道理财产品收益率多少么?你要先知道余额宝的收益率!

实乃 " 无奈之举 "
按理说,这样的安排很不符合理财市场的推荐规律:没有客户喜欢绕弯子的优惠,话术越绕,页面越复杂,客户越不耐烦,点击过程中的流失率越高。
但仔细看看收益率,又不得不体谅平台的 " 良苦用心 "。
中高端客户专供产品收益率也才 2.25%~2.5%,这个数字确实很难亮出来直接招揽客户。
按中高端客户 30 万起的门槛购买额,产品买入一年,顺顺利利也才 6000 多元收益,和当年动辄 2、3 万的回报真的不能比!
但这已经是渠道能拿出的 " 最大诚意 " 了。如果观察存款利率就可以发现,过去三年里,定存利率一路下行,三年期存款利率从 3.5% 降低到 1.3% 附近,少了 63%!
于是,代销渠道换了个思路:既然大家都知道余额宝—— " 国民级 " 的货币基金——那就用其做 " 标尺 "。
这好似饭馆门口挂出的牌子:" 我们的牛肉面,比兰州拉面多一两肉!"
看起来没说多少实质信息,但心理暗示拉满:比那个 " 人人都吃过 " 的要更香一点。
高净值群体的 " 两难抉择 "
如果说 " 余额宝 +0.97%" 是大众理财的心理安慰剂,那么在更高端的客户群里,这种 " 收益率焦虑 " 其实更浓。
以往,中国的理财市场事实上是 " 分层 " 的,当一个投资者的资产规模超过 50~100 万的门槛,且通过一系列风险测评后,他们的可购买产品大大增加。
包括信托、PE、专属私募、专户、高端理财险等,甚至还有更复杂的雪球、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的供给。收益率和风险波动的组合选择也拉到很宽。
但现在,这个市场里,所有稳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都急剧降低,而略高期望收益率的产品都无一例外有更高的波动性。
那些曾经 " 特供 " 高净值客户的产品,渐渐和大众理财产品有了 " 殊途同归 " 的趋势,这让高净值客户们也面临困难选择。
形象一些来说:原来那些既睡得着又挣得到的产品减少了。现在只能和华尔街谚语里说的那样:
要么挣多点,要么睡好点!
" 完美产品 " 哪去了?
对高净值客户来说," 两三个点的收益 " 难以提取兴趣,但他们喜爱的那些 " 理想产品 "、" 完美产品 " 去哪里了?为啥没有供给了?
答案很简单,愿意花高代价募资的 " 个体 " 少了。
以曾经风靡市场的高回报率信托理财产品为例,十多年前,不少信托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 8%~10%。
而这个信托背后的资产包,通常来自于房地产市场或土地收储公司或地方融资平台,而后两者的收益率也辗转和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有关。这样的资金利息现在当然看不到了。
推动高收益率产品的力量还不至于这一个,随着经济体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强调高效率经营,整个融资市场的利率也在压缩,后者也导致了固定回报率的融资业务 " 息差 " 下降,自然也牵连相关产品的收益率。
而前述的高净值客户群体,显然视野会更广泛,他们或许涉足实业、投资于私募股权、跟投过量化对冲、甚至有些跨境配置,越是选择面多的客户,能够接受低利率和低夏普值(剔除风险后收益率低)产品可能就少。
这就难怪理财平台会拿出高端餐厅的菜单策略:
当主厨知道顾客早已吃遍山珍海味,就要换种宣传说法:" 我们的牛排不是最贵的,但比五星酒店的更嫩一点。"
投资者的办法?
对于投资者来说,(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前述的高净值客户群体),当下的应对方案,似乎只有——正视现实。
等待收益率回升的可能性显然不大,要么接受风险更高一层的产品,要么就接受收益率低的产品,并尽量在规模和持有期上做让步,以换取一些些的余额宝 + 收益率。
或者——干脆走向全球投资——但这可能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汇率风险。
如果是前者,业内现在已经有了更多的供给。近年渠道里出现了很多 " 固收 +" 产品,后者在应用部分量化和风险管理措施后,有望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波动(但其实也仅指比全仓风险资产的产品波动率低)。
如果是后者的话,高净值客户们可能有新的大量知识要去学习。
而对中端投资者而言,仔细观测降费后的各类公募基金品种,以及各渠道新生的私募理财产品,可能是相对理性的抉择。
管理人机构的应对
而对管理人(私募机构、券商资管或中小公募机构)而言,面对投资者的需求,适当的降低费率可能也是一种策略。
事实上,近期在市场里已经出现了一类 " 公募化收费 " 的私募(专户产品)。
以包装成 " 券商资管系 " 的稳健类私募理财产品为例,其中部分产品的收费结构已越来越不像传统意义上的 " 私募 "。
它们的外壳是私募:需要合格投资者认证、30 万元起投;但内核却更像一只 " 披着私募外衣的公募 "。
我们来观察其中一只券商系产品说明书(下图):
管理费 0.35%/ 年,托管费 0.01%/ 年
无申购费、无赎回费、无业绩报酬,均标注为 0%。
这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私募那套 "2+20" 的逻辑(2% 管理费 +20% 业绩提成),而且近年来固收类私募产品已经连续 " 退让 ",将业绩提成比例下降至 5%-10%。
这有点像一家米其林餐厅,突然推出了 " 午市轻享套餐 ":菜品依然精致,但去掉了繁复的摆盘与附加费,只保留核心口味。
这就是当前中低风险私募产品的现实:价格变得亲民,利润变薄,但至少能让顾客进门。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收益率滑落、费率下调,投资人自然会问:既然已经做到和公募差不多,那为什么还要买私募类的固收产品?
这其实是代销机构最怕听到的一句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