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薛冰:彭震尧先生的“朋友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代古旧书业中有两位老知青,一位是上海古籍书店的陈克希先生,一位是北京中国书店的彭震尧先生,都是出类拔萃的行家里手,而又能著书立说。我有幸与他们结识,一是共同的知青经历,一是对古旧书的爱好,所以一见如故。他们的著作,我遂也得先睹为快。读陈先生的书约始于 20 年前,彭先生的文章初见于各种报刊,集结成书是这两年的事。去年 3 月,收到《拍书偶记》,今年 9 月,又收到了《拍书随笔》,两本书都有一个副标题:《我与中国书店拍卖三十年》。这也见出彭先生的谦虚。宋平生先生称他 " 中国古旧图书拍卖第一人 ",孟宪钧先生说 " 这两本书无疑为这半个世纪的藏书史和古旧书业,以及中国前 30 年的古籍拍卖史都留下了很宝贵的资料 ",韦力先生有言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彭震尧先生都是中国书籍拍卖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位人物 ",所以这个副标题,完全可以用 " 我与中国古籍拍卖三十年 "。

《拍书偶记》主要以拍品和拍卖故事立目,《拍书随笔》则主要以相关人物立目。全书三卷,上卷 " 恩师篇 ",叙著者与启功、周绍良、黄永年、吴小如、谢兴尧等 15 位恩师交往中所受教益。中卷 " 书店篇 ",叙雷梦水、张宗序等八位师傅的影响。下卷 " 问答篇 ",介绍古籍收藏门槛,在网上回答藏友提问,则是与普通书友的交流。而这些人都拿彭先生当朋友,也可以说是他的 " 朋友圈 "。

《拍书随笔:我与中国书店拍卖三十年》, 彭震尧 著 ,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25 年出版

彭先生所写到的学者专家,我接触不多,但他们的著作差不多都读过,在书中看到的是他们的学养。而彭先生在介绍他们买书、藏书与拍卖故事之外,更以鉴定家的眼光,观察到许多生动细节,通过朴实而传神的文字,让前辈们的形象更为丰满鲜活。他亲见启功先生因眼病医嘱休息,有人打电话强求索书,多次被婉拒仍喋喋不休,先生放下电话," 随口幽默地说:‘这人怎么越来越不懂中国话了呢?’便一笑了之 "。他初访周绍良先生," 只见院内的花池里种满了先生喜欢的芍药花,四周打扫得十分干净,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 "。周先生有意转让数十年珍藏并整理出版过的唐代墓志拓片,未做清单,一时难以清点," 周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难处,随即说道:‘不用在这里清点,你都拿走,拿回去清点后告诉我一声就可以了。’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话,但这里面包含着多重的情谊与信任啊 "。这批拓片,国外某研究机构闻讯开出 150 万元的高价,而志在必得的国家图书馆只筹到 100 万元," 当我与周先生沟通并告知国家图书馆所能支付的款额后,没想到周先生爽快地同意了,并说这是他最满意的结果 ",老文化人的高风亮节跃然纸上。他写谢兴尧先生:" 那年他已 90 多岁了,行走有些困难,需要在保姆王嫂的搀扶下才可行动,不高的身材,瘦瘦的身躯,再加上略驼的背,更显得他是那样的矮小……但是他敏捷的思路却又让我感到与眼前的这个人是如此不相称。" 他写李新乾先生因 " 诚恳、热心与精湛的业务水平,不仅受到好评,成为专家学者的终生挚友,甚至还有人将其全部家当托他代为保管 ",如张充和、傅汉思夫妇。彭先生写黄永年先生笑谈他在中国书店 " 专挑书架上的好书掐尖买 " 的捡漏故事;写杨成凯先生居住条件十分不好," 很多朋友都劝杨老师卖些藏书,换套大些的阳光房,但是杨老师不为所动,一直将自己心爱的藏书视为珍宝,一册也不肯出手 ";写江澄波先生年近八旬时修复旧书," 我拿起观看,不论是补洞,还是去除水渍、穿钉纸捻、补配书皮,那可真是修旧如旧,可谓宝刀不老 ",都是寥寥数语见精神。如果说《拍书偶记》中的书林掌故更为藏书爱好者所喜,《拍书随笔》中前辈的音容笑貌,则可让每一位读书人兴趣盎然。

我注意到上卷篇目中,前 13 篇副标题都是 " 忆 XX 先生 " 的格式,末后两篇的副标题则是 " 记江澄波老师 "" 记孟宪钧老师 ",立刻想到当是对生者与死者的区别。果然,记江老的文章 " 增补于 2024 年 8 月 30 日 ",此后有 2025 年 6 月 11 日对江老辞世的补记。这样的细微之处,很多写作者是不大注意的,可见彭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我不是藏书家,购书多系研究专题所需或阅读兴趣所在,在业务上与彭先生几无交集,但也有幸促成一件重要文物的送拍,即《拍书偶记》中所述《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彭先生《从国民党秘密档案看 1945 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文中说:" 我与徐先生是两年前经南京薛冰先生介绍相识的。当时我们三人在北京华侨大厦一边品尝着生鱼片,一边谈论着拍卖与收藏,话题自然离不开徐先生的老照片专题收藏和我们的拍卖。初次相识的徐先生特别详细地询问了我们公司的拍卖情况以及有关委托拍卖的各项手续及费用等事项,从话语中我隐约感到他可能有意委托我们拍卖一些藏品。"

我与彭先生相识,确是在 1995 年中国书店举办的 " 中国当代藏书活动研讨会 " 上,但介绍他与徐宗懋先生相识,是在 2006 年 4 月。徐宗懋常用笔名秦风,喜欢老照片的朋友更熟悉这个笔名。我与徐先生在 20 世纪末相识,此后他每到南京都会约我见面,帮他辨认南京老照片中的景物,又与他合编《铁蹄下的南京》,他搜集南京沦陷时期照片,我与杨国庆分写说明。这年春天他想到日本书店中常见中国古籍,拟做古籍投资,自己也可以收存佳本。我看他传来的书目,佳本不多而价格不菲,且单凭著录选书是很冒险的,勉强选了几种,并告诉他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可以合作,同时也向彭先生介绍了徐先生的打算。4 月中旬徐先生去日本购书,告知 24 日下午到京,我即与彭先生约定见面事宜。我 24 日早到京,先去玉泉路赵龙江先生家小憩,欣赏他珍藏的新文学书刊,为之倾倒。下午四时徐先生在华侨大厦入住,我即打车赶去,一路堵车,至六时才到,稍息彭先生亦到,即在一楼日本料理晚餐。后回房看书,彭先生说《北平庙宇通检》有价值,但对老照片更感兴趣,挑选三种四件拟上拍。中国书店正是最早将老照片引入拍卖市场的。我随彭先生回拍卖公司去办好相应手续,取得凭单,已近 11 时,请彭先生就近帮我找个旅舍。彭先生说,这么晚未必好找,正好他家人都不在,不如就去他家宿一晚。恭敬不如从命,我在彭家客室安睡一夜,次日早起,彭先生已做好早餐。这样的助人之举在彭先生定是常事,如他在书中写到吴小如先生因夫人患病经济困难,代为拍卖其书法作品事," 大部分作品都被藏家收入了囊中,其中也有不多的几件作品没能成交。在拍卖会结束后,我又动员几位朋友将其全部收下 "。所以他与诸多专家学者、书林前辈以至各地书友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大家说起彭先生,都称赞他的稳健、谦和与热心。

当日彭先生去上班,我复去华侨大厦,将凭单交徐宗懋。徐先生对彭先生的办事周到颇感慨,坚定了他与海王村拍卖公司合作的信心,所以下午又约彭先生见面。正是这次会面中,他提到了 " 一件纪录 1945 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资料 "。彭先生在《拍书随笔》的《跋:书海漫游大半生》中,回顾 30 年拍卖生涯为国家典藏事业作出的贡献,举证的第二种就是这一密档。我虽然也见过这件密档的部分复印件,但完整的故事,还是要听彭先生细说。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朋友圈 永年 面包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