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10-27
审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博览群书》2025 年 10 月号,月刊

中国百年发展是一个追求现代性的过程,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力也是现代性。文学评论家王冰在最新一期《博览群书》杂志刊发文章,审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

首先需厘清的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并不等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界通常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指 1917 年到 1949 年白话文学发展的历史,又称中国新文学史。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从鸦片战争 "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中即开始萌发。从晚清开始,那些优秀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就呼吁剪掉拖在后脑勺的辫子,这也是一根思想的辫子;只有剪掉这条辫子,才能应对全新文化世界的冲击,于是有了 " 睁开眼睛看世界 ",希望以 " 中西会通 " 的文化理念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解决中国文化诉求与现实诉求最切近的路径,是以谋求个体的启蒙来唤醒大众的个体意识,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提供了创作上的先导、思想上的依靠,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由此开启。

" 文学上的剪辫子 ",在作者看来,就是在语言表达、文学主题、文学形象、文学意义等方面,要与以往有实质性的变化。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为新的文学腾出足够的空间。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 启蒙与救亡 " 就此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基本主题,中国文学中的新人形象、新的意境、新的故事、新的主题就此出现,中国文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 " 救亡 " 是最为紧迫也是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 启蒙 " 也必须服从 " 救亡 " 的需要,中国文学只有在救亡图存中," 启蒙 " 主题才能获得现实的意义。由此开拓出一片新的文学土壤、历史土壤和社会土壤,使得新的文学成为了在体系、范畴上全面改良、改变乃至革命的一种文学。

" 人 " 是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关键。对 " 人 " 的重新发现和定义,成了现代中国新文学的逻辑起点。文章引用《新青年》中《人的文学》一文以作概述:"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作者认为,现代 " 人 " 的特质,基于对个人价值与尊严的高扬;现代 " 人 " 的发现,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学诞生及其新传统形成的逻辑起点,并由人的解放推进到中华民族的救亡之中,这是中国百年文学具有现代性新面貌的重要基础。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王冰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