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蒂莉 · 诺伍德在 Instagram(简称 Ins,国外社交网站)上拥有数万粉丝,但她并非真人,而是完全由 AI 生成的虚拟角色。她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好莱坞的地震,更迫使我们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演员这个职业,未来将走向何方?
据外媒报道,来自伦敦的 " 女演员 "Tilly Norwood(蒂莉 · 诺伍德)在 Instagram 上拥有约 6.4 万粉丝,不过她并非真人,而是由制作公司 Particle6 的 AI 部门 Xicoia 创造的虚拟角色。
美国演员工会(SAG-AFTRA)随后发表声明,坚决反对这类合成演员。声明指出:" ‘ Tilly Norwood ’不是演员,而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生成的角色,该程序未经允许、也没有补偿,就利用无数专业演员的表演成果进行训练。"
视频来源 " 国际在线 " 抖音账号
AI 演员成为现实,演员行业危机潜伏
AI 生成的虚拟角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娱乐产业,从社交媒体到电视屏幕,这些数字存在正在模糊真实与虚拟的边界。
Tilly Norwood 自称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年轻演员,喜欢购物和冰咖啡。她 Ins 页面上有各种场景的图片:有时手持武器与怪物战斗,有时在未来主义城市中逃离倒塌的建筑物。
然而,她的一切都是计算机构建的复合体。
美国演员工会主席肖恩 · 奥斯汀严厉批评道:" 他们未经许可、未经补偿、未经认可就拿走了我们专业成员的作品——有时是几代人创作的作品,来构建新的东西。"
这已经不是好莱坞第一次面对 AI 技术的挑战。2023 年,美国演员工会进行了长达 118 天的大罢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反对制片公司扫描演员并存储他们的肖像以无限期重新使用的计划。
而在我国,香港 TVB 也推出了 AI 生成的微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这种全 AI 生成的剧集的出现,标志着技术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向实际应用。

与此同时,AI 换脸技术正在影视行业掀起新的风波。今年 4 月,中国国家话剧院发表声明,指出有公司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话剧《青蛇》作品,滥用 AI 换脸技术,进行虚假宣传和公开售票,严重侵犯了院方的合法权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AI 技术的滥用已经蔓延到已故名人身上。10 月 14 日,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被 AI 工具 " 复活 " 为一茶企代言,相关视频由福建张天福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发布。
这种 " 数字起死回生 " 技术引发了伦理和法律的激烈讨论。
有 AI 专业人士指出了问题的技术核心:" 现在可以靠‘开源模型 + 云端 API ’实现 30 秒克隆声音和人脸,生产成本比之前低。"
AI 视频生成技术的低门槛化使得仿冒成本大幅降低,不法分子可快速批量生产虚假内容,突破传统造假的技术壁垒。
演员能否被 AI 取代,演员和观众态度各异
面对 AI 技术的汹涌来袭,演艺圈内外意见分歧。在 2025 年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第九季中的一期节目中,一场关于 "AI 会不会取代演员 " 的辩论意外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老戏骨唐国强在节目中力排众议,坚定表示未来 AI 会取代演员。他甚至在一对七的劣势下,逐一驳斥了其他演员的观点。

唐国强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演员的最高境界是演出假的情感,造成以假乱真的效果。演员需要有随时调动、操纵情感的能力,但人的感情是非常脆弱、多变的,AI 能比人更好地控制情感,更容易成为一个 " 好演员 "。
他进一步用专业理论巩固自己的立场,指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形体动作排练法就是要求演员不断训练和模拟情绪、形体,以达到相对的真实,这本质上就是一种 " 大数据 "。
当其他演员提出《哪吒》的高票房证明观众不需要真人演员时,唐国强更是直言不讳:《哪吒》没有真人演员,它的票房你们谁也打不过,说明观众没那么需要真人演员。
然而,持反对意见的演员则坚持认为 AI 无法替代真人演员的本质。曾志伟反驳道,大数据化表演不是好的表演,会使表演模式化。
而杨迪则指出,影史上许多伟大的表演都来自于演员的即兴发挥或小小失误,这些偶然的灵感是 AI 无法复制的。
这场辩论反映了影视圈内对 AI 技术的截然不同态度。
而圈外,观众的看法也莫衷一是。
许多观众对 AI 演员表现出出乎意料的接受度,特别是对内娱长期存在的 " 演技差却拿天价片酬 " 的现象不满的观众。
他们认为,既然一些真人演员演技浮夸、缺乏沉淀,还不如让 AI 演员替代。
同时,技术进步确实使得 AI 生成的内容越来越难辨真假。现在很多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短视频,不标注 AI 已经看不出是假的。
有网友戏称,唐国强老师估计也看多了关于自己的 AI 二创,才对 AI 有这么强的信心。
然而,也有大量观众坚持认为,真正优秀的演员拥有不可替代的特质。好演员的表演不仅仅是技巧,更是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的自然流露。
这种由内而外的艺术表达,是 AI 难以企及的境界。一位观众评论道:" 允许 AI 取代差的流水线演员,但不允许它取代好演员。"

商业大亨凯文 · 奥利里则从实用主义角度力挺 AI 临时演员。他在参与 A24 电影《Marty Supreme》拍摄后表示,该片本可以通过使用 AI 临时演员节省数百万美元。
奥利里指出:" 几乎每个场景都有多达 150 名临时演员。这些人必须醒着 18 小时,穿着完整的服装待在背景中。虽然他们不一定是电影的主要部分,但有必要在那里走动。然而,这样做的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
AI 演员未来如何发展,演艺行业如何与 AI 结合
面对 AI 技术的不可逆趋势,学者、行业专家和从业者都在思考如何引导其健康发展,并寻求人类演员与 AI 共生的可能路径。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当前的乱象是 " 技术滥用与流量经济畸形结合的产物 ",反映了 AI 技术普惠化进程中创新工具与行骗手段的边界模糊问题,其背后是利益驱动下的伦理失范。
在法律层面,目前缺乏针对 AI 技术的专属性立法。王鹏进一步表示,当前法律框架主要基于传统肖像权、个人资讯权和著作权等概念,未针对 AI 换脸等生成式技术的特点制定专门规范。虽然《民法典》《著作权法》《广告法》均有作出惩罚性赔偿的相关规定,但获赔的案件不多,导致缺乏足够的震慑力。
技术层面,防护措施正在不断完善。9 月 1 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国家标准,意味着所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资讯,必须依法添加相应的声明标识。

AI 魔改的视频片段
郑扬洋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平台可以做降阻前置警告,比如在视频前 3 秒强制弹窗‘本内容含 AI 生成画面’,红色进度条 1 秒,降低用户‘无意识信谣’。"
他还建议,由主流平台与权威媒体共建 "AI 辟谣 " 专区,一键跳转可做真伪对比。
在国际上,OpenAI 与美国演员工会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范本。10 月 20 日,OpenAI 宣布与演员布莱恩 · 克兰斯顿、美国演员工会及其他表演者工会合作,防范其 AI 视频生成应用 Sora 的深度伪造内容。
SAG-AFTRA 主席肖恩 · 奥斯汀在联合声明中称," 主动授权机制是唯一可行的商业模式 "。
所谓的 " 主动授权 " 模式,是指 " 所有艺术家、表演者及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能否被仿制以及如何被仿制 "。也就是说,演员需要通过主动操作,明确是否以及如何将自己的声音和肖像用于 AI 视频生成。这一模式已明确获得好莱坞的认可。
技术公司也意识到了版权保护的重要性。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 · 奥尔特曼表示,Sora 将赋予版权所有者更细化的角色生成控制权,在现有的主动授权模式上,增加更多的控制措施。同时,Sora 也计划探索视频生成的商业模式,尽快开始与那些允许用户生成其角色内容的版权方共享部分收入。
对于演员而言,适应技术变革并提升自身独特价值至关重要。有行业专家建议,演员需要专注于 AI 难以复制的表演维度:情感的真实性、创作的即兴发挥能力,以及基于真实生活体验的表演深度。这些人类特有的艺术表达,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 AI 难以完全模拟的。
(文章综合星报(马来西亚)、澎湃新闻、ScreenRant(美国)、证券时报、36Kr、中国网等)
撰稿:张勇、王子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