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 前天
买房or卖房,这届中产在焦虑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从 " 盲目追涨 " 到 " 居住为本 ",需求回归本质。

新眸原创 · 作者 | 鹿尧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话题总绕不开房子。

在武汉工作的小林,盯着一套次新房看了三个月,中介说 " 业主又降了 5 万 ",他却更犹豫:" 万一我买了,下个月又降呢?" 而在三线城市老家的表姐,看着朋友圈中介发的房源,同样犯愁:" 现在不买,以后会不会没这么便宜的?但买了,这房子能保值吗?"

近五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节奏忽快忽慢,每一个数据都在刷新大众的认知。开发商一边年终冲量推折扣,一边缩减拿地规模;购房者一边攥着存款不敢动,一边又怕错过 " 抄底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5 年 1-9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13.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 5.5%,但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回温,杭州 3 月二手房成交甚至突破万套,仅次于 2017 年 4 月,创下近 8 年来新高。

一边是全国数据的 " 冷 ",一边是核心城市的 " 暖 ";一边是 " 房价还会跌 " 的担忧,一边是 " 好房源会被抢 " 的恐慌。矛盾之后,房地产市场彻底告别了 " 一刀切 " 时代。

今天,我们不想喊 " 买房 " 或 " 不买房 " 的口号,而是想拆解清楚:当下的楼市分化到底有多明显?购房者的焦虑根源在哪?不同人该如何做选择?

不是 " 涨或跌 "

而是 " 谁在涨,谁在跌 "

很多人还在用 " 楼市好不好 " 来概括整个市场,但 2025 年的真相是,没有 " 统一的楼市 ",只有 " 你城市的楼市 "。

不同能级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走势并不一样,这种分化还不是短期波动,已经成了行业进入新阶段的常态。

先看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 " 结构性回暖 "。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数据,2025 年 3 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近 2 万套,环比增长 62%,这个数字是近 24 个月以来第二高水平,仅次于 2024 年 12 月;而根据上海中原地产数据,上海同期成交 2.63 万套,环比增加 75%,这一成交量不仅超过 2024 年 12 月的高点,创下了近 44 个月的新高。

深圳和杭州也不逊色,深圳 3 月成交超 6 千套,环比涨 65.3%,杭州更是突破万套,让不少中介感慨 " 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种 " 回暖 " 不是过去的 " 普涨 ",而是典型的 " 以价换量 "。

北京链家一位经纪人告诉我们,他最近成交的一套海淀次新房,业主最初挂牌 890 万,经过三次调价降到 850 万成交," 现在买家特别挑,户型不好、楼层差的房子,再降 10 万也没人看,只有那些价格合理、小区配套全、房龄在 10 年以内的房源,才能在 1-2 个月内卖掉 "。

杭州的情况也类似,萧山区一些远郊楼盘,打 8 折仍有库存,但西湖区、滨江区的优质二手房,只要报价接近市场价,很快就能收到意向。

这种 " 挑着买 " 的逻辑,其实也是购房者对 " 居住价值 " 的回归——不再为 " 涨价预期 " 买单,只为 " 当下的好生活 " 付费。

而三四线城市,正面临完全相反的困境。

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 7.4,较 2023 年下降 3%。这个数字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买一套房,需要 7.4 年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但即便如此,房子还是难卖。

我们联系了某三线城市的中介王哥,他说现在手里有 20 多套房源," 最便宜的一套老小区两居室,挂牌 45 万,挂了半年只带看了 5 次,有个客户出价 42 万,业主不愿意,现在客户也没影了 "。

表面的供需失衡,能够反映出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产业支撑不足的现实——年轻人往省会或一线城市走,本地改善需求又有限,库存自然越积越多。王哥坦言:" 以前还能盼着政策刺激一下,现在大家都明白,没有人口和产业,再刺激也没用。"

土地市场的变化,同样印证了这种分化的加剧。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 年前 9 个月,全国 TOP100 房企拿地总额 7278 亿元,同比增长 36.7%,看起来拿地热情在回升,但仔细看拿地方向就会发现,房企把钱都投到了 " 安全区 " ——北京、上海、杭州这些一线城市,涉宅用地出让金很高,且都突破千亿,而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拍卖,甚至出现流拍率居高的情况。

一位房企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拿地的逻辑很简单:" 只看人口净流入、GDP 增速前 20 的城市,而且只拿核心区的地,郊区地再便宜也不碰。"

这种 " 抱团取暖 " 的做法,只会让未来的楼市分化更明显——核心城市的优质房源会更抢手,三四线城市的普通房子,可能会陷入 " 降价也难卖 " 的循环。

从 " 抢房 " 到 " 算账 "

焦虑的本质是 " 怕错 "

如果说 2015-2021 年的购房者,核心心态是 " 怕涨 " ——怕今天不买,明天就多花几十万;那之后年的购房者,核心心态是 " 怕错 " ——怕买了跌,也怕不买错过,这种矛盾让很多人陷入 " 观望 - 焦虑 - 更观望 " 的循环。

首先是观念的彻底转变,过去买房,很多人不怎么看户型、也不怎么看配套,只看 " 这个区域会不会涨 ",甚至有人把房子当股票炒,买了没住过就转手或租赁,这类人也就是所谓的投资客。

但现在,这种逻辑基本上很难行得通。我们在上海遇到的购房者李姐,最近在置换一套改善房,她的要求很具体:" 必须是三居室,南北通透,小区有幼儿园和老年活动中心,离地铁不超过 1 公里,总价控制在 1200 万以内。"

为了找到符合条件的房子,她看了近 30 套房源," 以前觉得有套房子就行,现在明白,买错了比不买还麻烦,以后想换都难 "。

购房者对 " 买房必赚 " 神话似乎正在破灭,经历过 2021 年以来的市场调整,很多人意识到,房子不再是 " 稳赚不赔的资产 ",而是 " 需要长期持有、满足居住需求的商品 "。

所以现在开发商的宣传重点也变了,以前喊 " 升值潜力无限 ",现在多是容积率 1.8、绿化率 40%、自带商业综合体,这些都是围绕 " 居住体验 " 的卖点,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

更让人纠结的,还得是 " 怕买贵 " 和 " 怕错过 " 的矛盾。

小林就陷入了这种困境:他看上的那套次新房,业主已经降了 5 万,中介说这个价格在小区里算低的了,但他还是不敢下手。

" 我同事去年买的同小区房子,现在已经亏了 30 万,我怕我买了也一样 ";可另一方面,他又怕 " 再等等,这套房子被别人买走,以后再也找不到这么合适的 "。

这种焦虑在高端市场也很明显,今年,北京、上海、深圳总价 800-3000 万的高端改善房源挂牌量逆势走高,上海某豪宅中介告诉我们,最近有不少业主主动降价挂牌," 有套徐汇滨江的大平层,业主之前挂 2800 万,现在降到 2650 万,就想尽快卖掉,换一套更核心的地段 "。

这些业主不是缺钱,而是担心手里的房子未来流动性变差,想通过 " 卖旧换新 " 锁定更优质的资产——本质上,他们也是 " 怕错 ",怕现在不换,以后想换都没机会。

决策周期的延长是这种心态的直接体现,链家的数据显示,现在购房者从看房到成交的平均决策周期,比 2023 年延长了近一个月。

以前可能看 3-5 套就下单,现在要对比 10-20 套,还要查小区的成交历史、周边规划、学校划分,甚至会找专业机构评估房屋质量。一位中介调侃:" 现在的购房者比我们还专业,连小区的物业费、车位配比都能背出来,以前是我们劝客户买,现在是客户问得我们答不上来。"

这种谨慎不是坏事,说明市场的确在回归理性,但也反映出购房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房价会怎么走,不知道政策会怎么变,所以只能用 " 延长决策时间 " 来降低风险。

到底要不要买?

没有标准答案,但有 " 解题思路 "

面对这么复杂的市场,很多人希望得到 " 买 " 或 " 不买 " 的明确答案,但现实是,没有一刀切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你在哪个城市?是刚需还是投资?手里有多少预算?这些变量都会影响最终的选择。但我们可以提供几个解题思路,帮你理清自己的需求。

首先看政策环境的变化,这是所有选择的大背景。

今年人民银行发布的通知很关键: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同时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和首付款比例政策。

简单说,就是 " 借钱买房更便宜了,首付门槛更低了 "。以南京为例,2025 年 5 年期以上 LPR 为 3.5%,首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降至 LPR 减 50 个基点,实际执行利率低至 3.0%;公积金贷款利率同步下调 0.25 个百分点,5 年以上首套利率降至 2.6%。

以公积金贷款为例:利率下调后,若贷款 100 万元、期限 30 年、等额本息还款,每月月供可减少约 132.87 元,30 年总还款额减少约 4.78 万元

地方政策也在发力,最值得关注的是 " 以旧换新 "。不少城市推出了三种模式:帮卖、收购、房票。这些政策的核心是 " 降低换房门槛 ",帮那些想改善但 " 卖不掉旧房 " 的人解决难题。

当然,对不同群体来说,政策红利的用法不同:

刚需群体现在可能依然是选择相对合适的时机。一方面,首付比例是历史最低水平,很多城市首套房首付只要 20%,二套房 30%;另一方面,房贷利率也处于低位,能有效降低每月还款压力。

但依据身边朋友的踩坑经验友情提醒,一定要 " 量力而行 ",不要因为首付低就盲目买大户型,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选择合适的房源。比如月收入 1 万的人,月供最好不要超过 5000 元,否则会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改善群体来说,现在或许是卖旧换新的好机会。一方面,市场上改善型房源多,议价空间大,能挑到更符合需求的房子;另一方面," 以旧换新 " 能帮你快速卖掉旧房,避免 " 一边还房贷一边还月供 " 的压力——当然,无论是何种情况,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过对于投资客来说,现在恐怕必须高度谨慎了。房地产已经告别普涨时代,想靠买房赚钱,需要更专业的眼光。现在大多投资群体更关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比如北京的海淀、朝阳,上海的徐汇、浦东,这些区域人口净流入多、产业支撑强,房屋流动性好,即使市场调整,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

但要注意,投资房产的持有成本不低,包括物业费、税费、贷款利息等,一定要算清楚账,不要盲目跟风。比如一套 1000 万的房子,每年物业费可能要 2 万,税费要 5 万,如果租金只有 30 万,净利润其实不多,还要承担房价波动的风险。

从长期来看," 品质 " 会成为房子最核心的竞争力。

行业 " 止跌回稳 " 的趋势下,意味着未来市场不会再靠 " 炒概念 " 拉动,而是靠 " 好产品 " 吸引购房者。

什么是 " 好产品 "?不是 " 越贵越好 ",而是 " 适合自己的才好 " ——对刚需来说,通勤便利是好产品;对改善来说,户型舒适是好产品;对投资来说,流动性强是好产品。

最后想跟 " 等等党 " 说一句:焦虑是正常的,但不要被焦虑左右。

买房不是一件小事,需要理性分析自己的需求和市场情况,如果你现在有居住需求,而且找到了性价比高的房源,就可以考虑入手;如果你只是想投资,或者还没找到合适的房子,不妨再等等,毕竟市场不会一直 " 错过就没机会 ",好房子永远有,但适合你的房子,需要慢慢找。

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新阶段,过去那种 " 闭着眼买房就能赚钱 " 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子不能买,而是意味着买房需要更理性、更专业。

希望每个 " 等等党 " 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错失机会。

— END —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楼市 上海 杭州 北京 房地产市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