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林昀肖
近日,甘李药业(603087.SH)发布公告表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甘忠如控制的北京旭特宏达科技有限公司 ( 以下称 " 旭特宏达 " ) 解除质押 60 万股,占其所持股份的 1.87% 及公司总股本的 0.1%。
值得注意的是,旭特宏达作为员工持股平台,在今年 5 月、7 月曾分别减持甘李药业股票 601 万股、340 万股,甘李药业今年以来股价和业绩均呈现回升之势。
作为中国第一家掌握产业化生产重组胰岛素类似物技术的公司,老牌药企甘李药业在近年来曾经历业绩大幅波动。2022 年,甘李药业出现上市后的首次亏损。
在 2021 年首次胰岛素集采中,甘李药业 6 款产品全部中标且降幅大。与此同时,甘李药业每股股价从 2021 年年初的 160 元 / 股左右一路下跌至 2022 年 10 月最低仅有 29.57 元 / 股。
而此后的胰岛素集采,甘李药业转变打法,在 2023 年 4 月的胰岛素接续采购中采用相对缓和的策略,报价相对保守,6 款产品在中选的同时全线提价。甘李药业也通过两轮胰岛素集采成功扩大市场份额。
集采策略调整的效果明显,2023 年以来甘李药业业绩明显回暖。据 Wind 数据,2023 年、2024 年、2025 年上半年,甘李药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2.31%、16.77%、57.1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77.37%、80.75%、101.96%。
与此同时,作为深耕胰岛素领域的企业,甘李药业也入局火热的 GLP-1 赛道。2025 年半年报中介绍,目前甘李药业创新药 GLP-1RA 双周制剂博凡格鲁肽的全球开发已进入 III 期临床阶段,且同步开展与礼来替尔泊肽、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试验。
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创新药赛道,甘李药业的 GLP-1 药物也同样面临激烈市场竞争。据药融云数据库和《科学》杂志的报道,目前全球临床在研 GLP-1 药物超过 100 款,其中 47% 来自国内药企。
市场中除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玛仕度肽注等已上市产品外,还有多家国内头部药企 GLP-1 创新药也处于 III 期临床或上市申请阶段。
国际化战略也是甘李药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25 年半年报介绍,上半年甘李药业国际业务收入 2.22 亿元,同比增长 75.08%。甘李药业胰岛素已获得海外近 20 个国家及地区的准入及销售覆盖,包括多个 "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和地区。
今年 9 月,甘李药业签署巴西国家级《技术转移与供应协议》,以及总金额不低于 30 亿元的框架协议,加速推动当地胰岛素本地化进程。
就甘李药业集采应对、新药研发、海外布局等方面的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联系甘李药业品牌部及证代处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GLP-1 药物可能取代胰岛素?
2025 年上半年,甘李药业继续保持业绩回暖趋势,实现营业收入 20.67 亿元,同比增长 57.18%,实现归母净利润 6.04 亿元,同比增长 101.96%。甘李药业在 2025 年半年报中指出,通过两轮胰岛素集采,公司成功实现扩大市场份额的战略目标。尤其在 2024 年接续集采中,集采首年采购协议量较上次集采增长 32.6%,同时产品价格合理回升。
业绩回暖的同时,甘李药业传统胰岛素业务也面临 GLP-1 等竞争,对于 GLP-1 等可能取代胰岛素的担忧,甘李药业在 9 月 19 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表示,从作用机制看,GLP-1 是肠促胰素,依赖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可延缓疾病进展,但 β 细胞凋亡无法逆转,当患者胰岛功能失效时,最终仍需外源性胰岛素。从市场数据看,利拉鲁肽等 GLP-1 药物上市初期未影响胰岛素销量,胰岛素销量持续增长。
甘李药业方面认为,GLP-1 周制剂如司美格鲁肽上市后才开始产生一定影响,并非出现 GLP-1 后对胰岛素发生替代,而是周制剂的出现对原先依从性不佳的日制剂产品市场进行替代。随着近两年 GLP-1 类药物的普及和推广,初治患者已根据指南和临床情况分类用药,GLP-1 与胰岛素更多是根据疾病进展和生化指标联合或序贯使用,不会取代胰岛素。
面对新技术的竞争,创新药研发或是甘李药业的必经之路,甘李药业也介绍,其创新产品博凡格鲁肽在中国开发的两个适应证,都进展到三期临床,且美国临床二期进展顺利,具备开发进度优势。
创新研发赛道内卷
作为潜在的全球首款 GLP-1RA 双周制剂,甘李药业的博凡格鲁肽有何特点?甘李药业在上述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介绍,作为单靶点药物,其药效和安全性数据不逊色于多靶点 GLP-1 受体激动剂,且未来复方联用选择更多;同时,产品为两周一次的长效制剂,在剂量、成本及制剂技术方面相比一月一次制剂具有优势。
此外,甘李药业也介绍,该药物临床开发中设计了多个维持剂量,二期临床以盲法设计四个维持剂量,美国三期临床也可能增加剂量,保证剂量灵活性,开发时也纳入商业化策略考量,希望针对竞品确定独特剂量以实现患者切换。
上述产品和进度优势能否助甘李药业在内卷的 GLP-1 赛道中分一杯羹,仍有待观察。当前,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家国际巨头凭借先发优势构建壁垒。根据国信证券研报,2024 年全球 GLP-1RA 药物合计销售额为 518 亿美元,同比增长 40%,其中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两款产品贡献 448 亿美元,同比增长 66%。
在国内企业中,信达生物(01801.HK)的 GLP-1R/GCGR 双靶点激动剂玛仕度肽注射液已于今年 8 月全渠道上市,石药集团(01093.HK)的依达格鲁肽 α 注射液的新药上市申请也已获药监局受理。此外,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翰森制药(03692.HK)、三生国健等(688336.SH)企业的 GLP-1 类药物也处于 III 期临床或上市申请阶段。
在创新药研发火热的同时,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核心专利将于 2026 年到期,在仿制药布局方面,石药集团、四环医药(00460.HK)、华东医药(000963.SZ)、联邦制药(03933.HK)、齐鲁制药、丽珠集团(000513.SZ)、九源基因(02566.HK)等多家药企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产品已申请上市。大批仿制药即将上市或也将给 GLP-1 药物市场带来价格压力。
面对竞争,甘李药业在上述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指出,公司与 Biotech 公司不同,已经具备大规模生产 GLP-1 产品的能力,产能充足,将既往胰岛素发酵生产技术经验也应用在 GLP-1 药物,保证成本优势;同时公司具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胰岛素冷链运输、国际货运及稳定供应经验,未来可应用于欧美市场。
新兴市场大动作
除研发外,甘李药业的国际化战略也值得关注。甘忠如曾在公开信中介绍,早在 2005 年,甘李药业就开始推进国际化战略布局,在包括美欧、亚太、中东、北非、中南美洲、独联体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等世界各国及地区布局全系列糖尿病治疗产品。
2025 年上半年,甘李药业国际收入同比增长 75.08%。甘李药业半年报指出,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推进的全球化战略,公司已与 20 多个 "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和商务活动。
9 月 24 日,甘李药业发布《关于重大合同的公告》,其与 Funda çã o Oswaldo Cruz -Bio-Manguinhos ( 以下简称 "FZ" ) 以及 BIOMM S.A. ( 以下简称 "BIOMM" ) 就巴西生产开发伙伴关系计划项目 ( 以下简称 "PDP 项目 " ) 签订了《技术转移与供应协议》。同时,公司与 BIOMM 签订了《供应框架协议》 ( 美元合同 ) ,总金额预计不低于 30 亿元 ( 含税 ) 。
上述公告中介绍,PDP 项目是巴西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工程,该项目以巴西公立医疗体系下公立市场的采购承诺,换取跨国制药企业向本地转让先进的产品技术。
在《技术转移与供应协议》中,甘李药业向 FZ 转移甘精胰岛素技术,并向 BIOMM 供应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及甘精胰岛素原料药;经甘李药业授权,BIOMM 向 FZ 转移由公司授予的甘精胰岛素灌装技术,并向 FZ 供应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及笔式胰岛素注射器;FZ 作为技术承接方及最终采购方,承诺在未来 10 年按约定的采购量和价格向 BIOMM 采购对应产品。
甘李药业在 2025 年半年报中也表示,公司洞察新兴国家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产品策略和服务体系,在欧亚、亚太、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逐渐建立起了稳固的商业网络,推动国际市场收入持续增长。此外,公司还加强了与当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参与公共卫生项目和社会责任活动,助力合作伙伴建设胰岛素生产工厂。
在传统胰岛素领域之外,甘李药业也指出,公司正将 GLP-1 类似物、第四代胰岛素等在研项目推向国际 BD 舞台,推进其自主研发的 GLP-1 类似物的海外临床开发和 BD 进程,向国际大型药企展示其临床前及临床数据,寻求在关键临床阶段达成 License-out 交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