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猫成为云南 " 伴手礼 "。夏徐寅摄
博物馆,长啥样?只是收藏历史?在云南大理,得益于丰富生动的非遗瑰宝,博物馆超越传统定义,成为连接古今、活化传统的场域。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副馆长李珍明深信,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及其所辐射的文化土壤上,一种新的身份正在清晰起来:博物馆不再仅是文化的 " 保存者 ",更已成为主动的 " 共创者 "。
何为共创?它是打破围墙的联合,是让古艺与新思相映,是使游客、匠人、学者与普通市民皆成为文化现场的参与者。它意味着,文化不再被 " 观看 ",而被共同 " 书写 "。

剑川木雕需要技艺、匠心的融合。夏徐寅摄
这种共创,首先体现在非遗自身的演化中。以大理扎染为例," 过去的花样不过十余种,而如今,仅一个基因图谱项目收录的纹样就达 300 多种,还不包括那些正在创作的新图案。" 李珍明说,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复刻传统,他们将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对美的感知,融入了创作。于是,出现了 " 好人相逢 "" 金榜题名 " 的瓦猫,它们从屋脊神兽化身为书桌摆件,文化功能并未消逝,正以崭新形式呼应着这个时代的情感。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 " 遗产 ",而是可亲近、可使用的日常之物。

大理扎染花样越来越多。夏徐寅摄
吸引年轻人,从不靠机械说教或冰冷的展陈。博物馆跳出 " 静态仓库 " 的旧模式,转身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现场。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数字沉浸剧场、VR 时空穿梭、智慧导览等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未来或将亲手体验的非遗空间,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 " 进入 " 文化、探寻精神。他们用手触摸材料的温度,用眼睛捕捉工艺的细节,用耳朵聆听瓦猫何以辟邪、扎染如何记录白族人的自然观。这种由身体参与构筑的理解,远比文字说明更为深刻。
李珍明却觉得还是不够:" 真正要让非遗传承下去,不能只靠博物馆的单向输出,更要激发年轻人的主动创造。" 她观察到,越来越多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选择深入村落,向老师傅求教传统技艺。他们或许没有童子功,但凭借良好的美学素养和当代视野,能迅速领悟工艺逻辑,并融入新元素、开发新产品。他们是新的传承群体——不复制过去,而是接续传统,进行当下的话语转换。

爱情瓦猫火爆。夏徐寅
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筛选与激励的角色。一件非遗文创能否存活,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被需要、被使用、被喜爱。瓦猫之所以能火,不仅因其造型独特,更因它所承载的 " 镇宅 "" 辟邪 " 的美好寓意,依然契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非遗衍生品不等于非遗本身,但它拓宽了非遗的传播面,为传统技艺找到了生存土壤和资金反哺,从而让真正的传承人更有底气坚持下去。未来博物馆,或许也将提供这一平台。李珍明说:" 它需要被看见、被使用、被讨论、被再创作。"
博物馆的角色正在细微而深刻地演变:从文化的 " 守护者 "" 展示者 ",逐渐转向 " 翻译者 "" 连接者 " 与 " 共创者 "。越来越多白族青年在婚礼上主动选择穿民族服饰、行三道茶礼,扎染纹样不断衍生出新的叙事——文化不再仅是记忆,而成了未来的一部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