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7 日,存储芯片板块延续强势,大为股份(002213.SZ)、中电港(001287.SZ)、时空科技(605178.SH)等多股触及涨停,普冉股份(688766.SH)、江波龙(301308.SZ)等盘中再创新高。
消息面上,据业内人士透露,三星、SK 海力士等主要供应链已通知客户,将在 2025 年第四季度把 DRAM 和 NAND 闪存的价格上调最多 30%,涨价预期驱动板块走强。
业内人士分析,这波涨价潮的主要支撑因素是 AI 带动的存储需求爆发,数据中心对高容量、高性能的 DRAM 需求正在急速攀升。

存储芯片 " 超级周期 " 加速
公开资料显示,存储芯片是电子设备 " 记忆中枢 ",涵盖 DRAM(内存)、NAND(闪存)、NOR Flash 等品类。
存储芯片技术主要集中于企业级存储系统的应用,为访问性能、存储协议、管理平台、存储介质,以及多种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支持。

随着数据的快速增长,数据对业务重要性的日益提升,数据存储市场快速演变。从 DAS、NAS、SAN 到虚拟数据中心、云计算,无不给传统的存储设计能力提出极大挑战。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引发的内存 " 超级周期 " 正全面加速,迫使全球主要供应商大幅提价,并推动客户争相锁定长期供应,以应对日益加剧的短缺风险。
华鑫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以来,存储芯片已开启多轮涨价潮。
第一轮涨价潮开始于今年 4 月,当时三星率先宣布今年将开始逐步停止生产 DDR4 内存颗粒,从而专注于生产更高端、利润更高的 DDR5、LPDDR5 和 HBM 内存。之后 SK 海力士也开始逐步减少 DDR4 产能,计划将 DDR4 产能压缩至 20% 左右。
第二轮涨价潮开始于 9 月,闪迪宣布将面向所有渠道和消费者客户的产品价格上调 10% 以上,未来还将继续定期进行价格评估,并可能进行其他调整。
近日,美光科技向渠道商发出通知,宣布其存储产品价格将上涨 20%-30%。与此同时,群联也宣布跟进暂停报价,具体涨幅将视市场动态而定。多家超大规模云厂商对 NAND 企业级固态硬盘的大额追加订单,正将 NAND 供给从消费市场转向企业市场。
美光科技在财报电话会上指出,预计全球存储芯片(尤其 HBM)供需不平衡将加剧,因 DRAM 库存低于目标,而 NAND 库存持续下降;同时,2026 年 HBM 产能已基本锁定,需求增长显著,2026 年 HBM 出货量增速预计超整体 DRAM,成存储板块核心增长动力。
据报道,三星电子与 SK 海力士已在第四季度将其 DRAM 和 NAND 闪存的价格上调最高达 30%,并将新的价格体系传导至客户。此举是内存巨头对当前市场供需失衡的直接回应,价格上涨周期已正式开启。据悉,部分美国的电子公司及数据中心运营商,正与三星和 SK 海力士洽谈长达 2 至 3 年的中长期供应合同。
年内已诞生 16 只翻倍股
在此背景下,国内存储厂将显著受益于存储的新一轮涨价潮。随着手机 /PC" 存储扩容 " 成为标配,叠加国内存储企业不断突破海外垄断,在 NOR Flash、嵌入式存储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市占率快速提升。
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 A 股存储芯片板块一共有 134 家上市公司。从二级市场表现看,今年以来,截至 10 月 24 日收盘,123 家公司股价出现上涨。
其中,涨幅超过 50% 的有 49 家公司。开普云、香农芯创、东芯股份、时空科技、诚邦股份、聚辰股份、华虹公司、德福科技、江波龙、炬光科技、德明利、精智达、概伦电子、神工股份、澜起科技、兆易创新 16 家公司股价成功实现翻倍。
从今日走势看,大为股份今日触及涨停板,该股近一年涨停 19 次。旗下大为创芯半导体存储业务上半年营收 6.08 亿元,同比增长超 40%,占公司营收 92%,DDR4/LPDDR4X/LPDDR5 系列产品已完成国产 CPU、AIOT 等主流平台 AVL 认证,深度布局信创及 AI 应用。
时空科技今日触及涨停板,该股近一年涨停 10 次。公司主营业务为照明工程系统集成、文旅夜游创新开发及智慧城市业务,覆盖景观照明、智慧路灯、智慧停车等场景。据 10 月 22 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深圳市嘉合劲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00% 股权,切入半导体存储器赛道,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中电港触及涨停板,该股近一年涨停 8 次。公司代理 Micron、长江存储等全球头部存储芯片品牌,为境内规模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此外,公司系英伟达中国授权分销商,代理 Jetson 及汽车芯片,产品用于机器人、无人车等 AI 场景。
江波龙股价盘中再创新高。公司在自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能力的基础上,企业级存储产品已获得多个不同行业头部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江波龙已推出 4 个系列的多款主控芯片,采用自研核心 IP,搭配公司自研固件算法,使得公司各类存储产品具有明显的性能和功耗优势。截至 7 月底,公司主控芯片全系列产品累计实现超过 8000 万颗的批量部署,并且部署规模仍在保持快速增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