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人紧盯眼前收益时,孙正义却以 " 看 300 年 " 的视野布局未来。
从 PC 时代创办软银,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拿下 iPhone 日本独家代理权,再到 AI 浪潮中收购 ABB、构建 " 物理 AI" 帝国,孙正义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变革的临界点上。他的故事里,既有 " 时间机器 " 投资理论的传奇验证,也藏着从激进扩张到理性深耕的蜕变。
在 AI 重塑世界格局的当下,孙正义预见未来 AI 将超越人类智能万倍,而机器人将是 AI 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现实的关键载体。为此,他一边绑定英伟达算力、投资 OpenAI、依托 ARM 筑牢数字端 AI 生态,一边从早期押注 Pepper、波士顿动力,到如今投资思灵、优艾智合、傅利叶,并豪掷 53.75 亿美元收购 ABB,持续攻坚物理端机器人领域。
他不是追逐短期风口,而是以长期视野围绕 "AI+ 机器人 " 建造一个横跨数字世界与物理现实的 AI 帝国。这一次,孙正义能否在 AI 时代续写属于他的传奇?
一、从 PC 到移动互联网,孙正义的 300 年未来视野
1973 年,16 岁的孙正义因读了一本著作对日本麦当劳社长藤田田敬慕不已,费尽周折求得一次当面请教的机会。当孙正义问及创业方向时,藤田田说 " 不要看过去的行业,要看未来的行业,计算机值得关注。"这番前瞻性的指引彻底改写了孙正义的人生轨迹。
同年,孙正义赴美留学,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期间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凭借在校园内贩卖日本游戏机(半年获利超 150 万美元)及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翻译机(后以 170 万美元专利费出让给夏普公司)赚得第一桶金。
随后,他用这笔资金创办了 Unison World 公司,却在初具规模后以 200 万美元价格将其出售并返回日本。在后续采访中,孙正义表示离开硅谷是为了履行对母亲 " 赴美只为求学,终将回国 " 的承诺。
实则,这一决定背后有着深层考量,其早期求学与创业经历浸润于硅谷高科技产业氛围,在这里他目睹了计算机革命的兴起,深受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人事迹的鼓舞。他回国时,恰逢日本经济进入高度繁荣期,市场对新技术渴望已久。
彼时 PC 行业刚刚兴起,孙正义凭借对本土市场与文化的深刻认知以及在美国积累的技术视野和商业经验,敏锐地捕捉到日本市场对软件和信息技术的需求,并于 1981 年成立软银(SoftBank),软银寓意 " 软件银行 ",早期从事软件分销业务。1994 年,软银在日本上市,市值达 30 亿美元,为未来扩张奠定基础。
积累一定资本后,为实现扩张,孙正义将目光投向了投资领域。1995-1996 年间,在雅虎尚未盈利的初创期,他敏锐洞察到互联网流量的巨大价值,先后投资 1.05 亿美元获得 35% 股权。这笔投资不仅拯救了雅虎,更助其确立了全球互联网门户霸主地位。1996 年雅虎上市,后股价飙升,为软银带来超 100 倍的回报。
孙正义乘势推动成立雅虎日本,该平台后续成长为日本最大的门户网站,进一步巩固了软银在互联网领域的行业地位。
而孙正义在互联网领域最传奇的投资当属2000 年与马云 6 分钟会谈后,决定向阿里巴巴投资 2000 万美元。他看中马云的愿景与执行力,认为中国电商潜力巨大。2014 年阿里上市,软银持股价值超 600 亿美元,回报超 3000 倍,成为投资史上的经典案例。
然而,巅峰之后,危机接踵而至。1999-2001 年,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重押了 300 家互联网企业的软银股价在六个月内暴跌 99%,市值从 2000 亿美元跌至 20 亿美元,孙正义个人资产蒸发约 700 亿美元,公司濒临破产。
但孙正义未被击垮,他坚信互联网泡沫只是短期震荡,长期价值终将释放。这种长期主义视角成为他后续行动的哲学基础。同时,他深刻反思,开始强化风险控制,调整投资组合,并积极拓展新赛道。
2004 年,软银收购日本电信株式会社,进入固定电话通信领域。
" 那时,我判断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时候了,互联网会变成移动互联网。"孙正义在采访中曾这样复盘当时的战略判断。据其描述为了抢占移动互联网先机,他在申请移动通信牌照遭拒后,与政府对簿公堂近一年,最终推动市场开放。
期间,他意识到需要一款具有颠覆性的产品来支撑业务发展,于是带着基于 iPod 功能的手机草图前往美国会见乔布斯,希望合作推出音乐定制手机。
然而,乔布斯当场否定了他的方案,并透露了正在研发 iPhone 的计划。孙正义敏锐地意识到 iPhone 的潜力,当场提出希望获得日本市场的独家销售权,这一请求被乔布斯质疑,软银当时还未拥有移动通信运营商资质,两人达成口头约定。
此后,孙正义迅速行动。2006 年,他以高达 2 万亿日元(约 200 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日本沃达丰(后更名软银移动)跻身日本三大通信运营商之列。在后续谈判中,他接受了苹果所有苛刻条件,并以极具创新的日本市场推广方案打动了乔布斯,于 2008 年成功拿下 iPhone 在日本的独家代理权,奠定了软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地位。
从软件分销到互联网投资,从固定电话到移动通信,孙正义的每一步都紧扣未来趋势。他常说:" 我看的不是 30 年后而是 300 年后;我不看昨天,不看现在,我看的是未来。"他将投资视作塑造未来的重要方式而非单纯获取财务回报的手段,并将其比作 " 时间机器 ",主张通过支持创新企业提前布局未来技术趋势。
二、AI 豪赌与救赎:豪掷千亿愿景基金,靠 ARM 上市回血
2012 年,孙正义用 220 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三大移动通信商 Sprint,并积极推动其与美国第四大电信运营商 T-Mobile 合并,希望把当年在日本的神奇操作复制到北美。
2016 年又斥资 320 亿美元以溢价 43% 的代价收购了芯片王者 ARM,这是软银历史上最大的收购,尽管当时市场普遍质疑其商业性价比,但在孙正义的战略布局中,ARM 被视为抓住物联网及 AI 大潮的门票。
这位极具前瞻性的投资 " 狂人 " 早就洞见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下一代信息革命的曙光。他在后续访谈中明确表示:"CPU、存储、通信三大核心技术过去 30 年已实现 100 万倍提升,未来仍将延续这一趋势,为 AI 的全面落地奠定基础。"他对此深信不疑,而这需要大规模长期投资来布局未来科技生态。
基于这一判断,2017 年,孙正义发起规模高达千亿美元的愿景基金,明确将 AI 作为核心投资方向。该基金规模超过了当时全球风险资本的总和,其中 450 亿美元来自沙特王储,既是资本工具,更是软银从电信运营商向科技投资平台转型的核心载体。

愿景基金采取高估值、强控制权的投资策略,密集押注 Uber、WeWork、字节跳动等全球科技独角兽,试图以资本推动技术商业化,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 AI 生态。
据说孙正义的投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要么不投,要投就 " 砸钱 " 占股三分之一,单笔金额高达 1 亿至 2 亿美元,如果对方犹豫就以 " 不接就投给对手 " 说服创业者。
马云曾评价他 " 极具远见、胆识过人,拥有世界上鲜有人及的勇气 ",孙正义却调侃 " 这份勇气让我亏了不少钱 "。

2019 至 2021 年市场下行,愿景基金遭遇巨额亏损:2019 财年因 WeWork 上市失败(估值从 700 亿美元跌至 78 亿美元),录得 1.8 万亿日元(约 1176 亿人民币)亏损;2021 财年因滴滴、Coupang 等重仓企业股价大幅下挫,叠加阿里等核心持仓市值缩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 2.64 万亿日元(约 1400 亿人民币),软银集团因此背负数百亿美元整体亏损。
这场危机引发外界对其投资策略的质疑。2022 年软银财报会上,孙正义认错并宣布退出软银和愿景基金日常管理,将主要精力放在推动芯片设计公司 ARM 的增长和 IPO 上。
彼时,ARM 受物联网发展不及预期影响,成本攀升、利润下滑,2019 年净利润不足 3 亿美元。孙正义曾计划出售 ARM,2020 年与英伟达达成 400 亿美元交易,却因反垄断审查失败,交易于 2022 年终止。这一挫折让孙正义彻底转变思路,决定推动 ARM 独立上市。
为确保上市成功,孙正义倾注大量精力主导筹备工作:一方面牵头优化 ARM 业务结构,聚焦 AI 芯片等高增长赛道,强化核心技术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全球监管机构,解决跨境上市的合规性问题,并组建专业团队推进财务梳理与投资者关系维护,为 ARM 登陆资本市场扫清障碍。
2023 年 9 月,ARM 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 51 美元 / 股,首日涨 25%。2024 年,随着 AI 热潮兴起,ARM 市值飙升,较发行价上涨 3.5 倍,市值一度突破 1900 亿美元。软银持股约 90%,通过 ARM 上市,不仅回笼资金,更因 ARM 股价暴涨实现巨额账面盈利,孙正义也借此翻身。
不过,由于愿景基金的巨额亏损,他错失两次关键 AI 机遇:一是未入局 Open AI 早期融资,仅在 2024 年 ARM 上市回笼资金后,以 5 亿美元参与其 66 亿美元后续融资,错失价值爆发的黄金期;二是 2017 年斥资 40 亿美元购入英伟达股份,2019 年因财务压力全部减持,错失算力需求激增带来的股价红利。
经此起伏,孙正义以 ARM 上市为转机,认清核心技术资产的长期价值,变得更加理性成熟,投资策略从激进扩张转向审慎稳健,更注重风险防控与价值锚定,将资源集中于 AI、半导体等具备底层壁垒的硬核领域,为下一轮科技浪潮蓄力。
三、从 Pepper 停产到押注 ABB,物理 AI 愿景砸进工业现实
孙正义的野心远不止于投资。他曾直言:" 别拿我与盖茨、扎克伯格比,他们只经营一个业务,而我参与了上百个。我控制的是整个科技生态系统。我不是 CEO,我正在打造一个帝国。与我对应的应该是拿破仑、成吉思汗或秦始皇 "。
孙正义坚信,人工智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革命,未来一切都应该重新定义。在他看来,未来将由 " 代理式 AI" 与 " 物理 AI" 共同构成。个人代理将在 2-3 年内广泛普及,并完成从 " 信息工具 " 到 " 智能伙伴 " 的本质蜕变。
而机器人作为 " 物理 AI" 的核心载体,是 AI 从数字世界进入物理世界的关键,在孙正义的 AI 帝国蓝图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
软银的机器人征程始于2012 年对法国 Aldebaran 的收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软银机器人公司(SBRH)。2014 年,其首款情感交互机器人 Pepper问世;2017 年,软银又将业界标杆波士顿动力收入囊中。
然而,这些明星产品均因技术愿景与市场现实脱节而折戟。由于功能局限、成本高昂且可靠性差未能支撑其情感机器人定位,Pepper 最终未打开消费市场,被迫在 2020 年停产,波士顿动力后续也因始终未能解决商业落地问题,在 2021 年 80% 的股权被转卖给现代汽车。
接连受挫促使软银彻底调整机器人战略,从追求 " 通用人形 " 的强干预收购,转向攻坚 " 通用能力 " 的多层次生态投资。战略重心转向工业、物流等具备明确商业价值的场景,着力在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领域建立标准与落地范式。
在工业与物流自动化领域,软银于 2021 年通过投资协作机器人企业思灵机器人、收购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Berkshire Grey及参与工业移动机器公司优艾智合融资,构建了从工业高精度控制到智能仓储分拣的完整自动化链条。
同年,软银分别投资擎朗智能(餐饮酒店配送)与高仙机器人(商用清洁),卡位 " 无人配送 " 和 " 无人清洁 " 这两个场景明确、易于规模化的细分领域。
2022 年,软银进一步拓展至医疗康复领域,向傅利叶智能注资 4 亿元人民币,该笔投资不仅着眼于康复机器人的市场潜力,也为软银未来参与通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软银也在同步强化底层能力布局,2024 年,软银领投SkildAI,强化机器人 " 通用大脑 " 能力;在算力与芯片层,孙正义在 2023 年投入 200 亿日元建设算力平台,并深化与英伟达合作,次年,软银收购英国芯片公司 Graphcore,2025 年增持英伟达与台积电股份,并向英特尔投资 20 亿美元,全面强化对 AI 芯片与先进制程的掌控力;
在平台与训练资源层,2025 年,软银与 OpenAI、甲骨文共同启动 " 星际之门 " 数据中心计划,总投资规模预计达 5000 亿美元,并承诺向 OpenAI 投入巨额资金(报道称约 300 亿美元),据 10 月 26 日最新消息,软银集团董事会已批准向 OpenAI 追加 225 亿美元投资,加上此前已拨付的 75 亿美元,其 300 亿美元投资计划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这一系列布局彰显了软银 " 物理 AI" 生态的长期布局,以垂直场景应用为牵引,以全栈技术能力为支撑,持续推进其 "AI 时代全球组织者 " 的愿景。
2025 年 10 月,软银以 53.75 亿美元收购 ABB 机器人业务,这不仅是一次资产并购,更标志着孙正义的 AI 战略正式迈入系统整合阶段。这一收购带来三重核心价值:
首先,重塑软银角色,推动软银从单纯以资本链接资源的" 生态投资者 ",转变为掌控 ABB 生产工具、可主导生态规则与技术落地的" 生态主导者 ";
其次,获取工业场景的核心资产,作为工业机器人 " 四大家族 " 之一,ABB 成熟的自动化技术与全球市场布局,全球工厂网络,为软银 AI 技术提供了真实的测试场,其工业级数据成为训练 " 物理 AI" 的宝贵资源;
最后,完成了战略整合闭环。ABB 成为串联软银前期机器人布局的主线,将分散的投资转化为协同增长的生态体系。
软银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清晰展现了孙正义从试图以资本催熟未来的 " 投资狂人 " 到尊重商业规律的 " 生态组织者 " 的蜕变。正如硅谷投资人比尔 · 格利所言:"Benchmark 想要的是赚钱,而孙正义,他想要的是传奇。"在 AI 重塑产业的时代,孙正义能否续写传奇,将取决于他能否通过 ABB 这一支点,将 " 物理 AI" 的技术蓝图转化为真正可持续的商业帝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