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朵浪花儿都涌动着一条江河 ",在今年的平遥国际电影节上,齐炎焱导演的《浪花儿》在 " 藏龙 " 单元获得 " 费穆荣誉 · 评审荣誉 " 奖,此前她同样拍摄毕业年轻人的短片《上岸》入围今年的 FRIST 青年电影展,长达四年的跟拍,两年多数百个版本的剪辑,将两位刚毕业年轻人初入社会的追寻、挣扎、失败和欢乐真实呈现。
" 这不止是一部影片,当观众通过影片引发思考,不论好坏,都是在回应我创作之初的种种思考,都将是彼此‘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是完成这个作品的一次次闭环。" 每一朵浪花都值得被看见,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你的影子。

《浪花儿》:拍出了当下毕业年轻人的真实困境
撰稿:朱钰
编辑:张劳动
" 保持孩童视角,不做判断 "
" 知道花会开,结果推开门看见一片花海的感觉。"《浪花儿》在平遥首映后,观众的反应完全超出了齐炎焱的期待,甚至映后出来又被观众围成一个场外映后。有个女生出影院一看到她就在哭," 我想了五秒,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抱了抱她,女孩说,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她可能就像片中的雅琴,一直憋着的挫败和委屈,虽然我是个陌生人,但因为影片,她或许觉得我能够理解吧。"

雅琴是齐炎焱最先确定拍摄的人物。" 当时因为在高校做老师的朋友认识了这群即将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的言行让我感觉好奇,我不理解 ... 我想知道 ... 我不认可过来人给他们身上贴的标签,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未来 "。她的初衷是拍摄年轻人初入社会的成长故事,前期调研的时候,她让身边几个做老师的朋友帮忙分发几百份的大学生问卷调查,其中有个问题:" 毕业以后,你是希望成为像马云那样的人,还是像梵高那样的人 ",只有一个人选择了成为梵高,这样悬殊的比例让她更确信有什么在年轻人身上发酵。前期跟拍了很多人,但大家并非都愿意被拍且足够坦诚,选择自主创业的雅琴恰好两者兼具。

王炯最后才确定,但并非因其对曲艺的追求,而是暗恋姗姗的状态," 他的简单纯情给我感觉是很美好的一个人,很想知道这样单纯的人进入现在这个社会后会变成什么样,而且当下这么美好的阶段都也值得记录下来。" 除了他们俩,也拍摄了另外两位毕业生,与此同时,还拍了一个班从入学到毕业的四年,人物众多且时间漫长。而在此之前她从未有过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也没法确定最后呈现出来的形式是什么样的,这四年于她而言也是一段未知的成长历程。
为了让被拍摄者松弛看起来更生动,同时让观众有 " 现场感 ",她一开始就决定独自手持跟拍的方式,不是远距离的观察,而是在他们身旁的陪伴与记录,人物在她的镜头前都极为自然放松,像是在和密友的分享和吐槽," 离得过远会有一种偷拍的感觉,相反中近景拍摄,能让被拍摄者知道你在干什么,他们会更有安全感。而且我希望观众更多看到的是人,人的情绪,像看待身边人一样去对待这些人。"
在拍摄初期是陪伴的姿态,孩童的视角," 让自己像小孩,不做判断,不带着任何的成见 ",她是拍摄对象最早的观众,对一切的发生保持好奇,会想:" 除了看到的这些,是不是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但随着拍摄的深入,和他们关系的贴近,面对情况和处境的逐步复杂,她需要去感受现场,同时又必须保持理性,在面对雅琴和爸爸争吵的时候," 我要去感受他们的情绪,才能去拍,同时要抽离出来,服务于拍摄。" 每一次的拍摄都会有新的事情和状况发生,像是 " 即兴的演奏 ",拍摄对象展现他们的行为,而纪录就是作者的回应,即兴是当下的互动,无法复制的。

拍摄是 "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 的过程
四年的长期跟拍不是阶段性的,是每日都要进行的工作,齐炎焱每天都会和拍摄对象聊天,了解对方当天要做什么,洞察对方的心态和情绪。拍摄完后,当天晚上就把素材过一遍粗剪出来,并做好标记,类似剧情片拍摄中的场记单,也多亏了这种日常累积的工作,才能在剪辑工作中对素材快速地识别和使用。四年里也是跟着拍摄对象各地辗转租住,尤其是历经疫情,出行和拍摄都会受到限制和麻烦,当然会有一些委屈脆弱的时刻,在河北租住的三个月里,房子破旧寒冷,只能不去多想," 总有人问我拍摄期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其实很多,但无论快乐还是伤痛,我都尽量选择忘记,不然会分散注意力 "。真正让她感到崩溃的事是雅琴对拍摄的抗拒。
雅琴到拍摄接近尾声的部分,开始抗拒面对镜头,用一些理由推脱拍摄,齐炎焱并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开始强烈的自我怀疑,且没有试错的机会,她没办法这时候置身事外地去处理这个事,以至于有天晚上心脏受不了有种濒死感,因为没有核酸证明叫不到救护车,撑到早上去医院,医生说:" 人没有那么容易死的,不然地球上哪有这么多人 ",突然她有种豁然感,那天那晚她带着一个黑包,里面装着心脏监测器,她决定无论如何要有个主动动作," 我就将之前拍的素材给她看,让她自己来做决定,拍摄这件事情是否还有意义?" 她没有想到雅琴会哭,会剖析自己的逃避与掩饰,会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脆弱,也是那一刻,她无法再躲在摄影机背后做一个抽离的旁观者," 我为什么要拍这个电影,既然我关注的是人,那我也要像个人那样去面对眼前的人,当她需要拥抱的时候,给出情感反馈是要大于我作为导演去记录这件事情的。"

除了个人的成长线,也呈现了很多家庭的关系和矛盾,雅琴和父亲那段激烈的争吵直接就放在了开片," 除了热开场的作用和带出雅琴的家庭信息,这场戏更多表现是代际矛盾中的表达错位,不同频 "。但在片中 , 能看到其实父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就像孩子也会明白父母的苦心一样," 你跟家庭的关系,身处其中是感受不到的,当你跳出来回看的时候,能看到对方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在看完成片之后,雅琴微信上给齐炎焱发了一句:" 你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而在于被观看,对于雅琴来说,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回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能如此直观回看自己的过往的机会的,她觉得能成为拍摄者是特别幸运的事。
而对齐炎焱来说,拍摄过程是一次 "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 的过程,她随着拍摄者一起经历四年的成长,彼此照见和理解,通过他人,我们反而可以完整而清晰地看到自己。

" 勇敢是给胆小的人的礼物 "
拍摄前齐炎焱并未确定影片最终呈现的形式,都是在剪辑台上试出来的,历时两年,剪辑版本上百次,经常是睡觉的时候脑子都在剪,想到了什么就立马爬起来剪,一兴奋就剪到天亮,两年是这么过来的。
在拍摄的四个人中,最开始她想把 Nana、王炯和雅琴三个人的故事剪成长片,但时长过长不得不放弃,最后 Nana 的故事单独剪成了短片《上岸》,《浪花儿》则确定了王炯和雅琴双线交织的结构,其中的叙事逻辑遵循剧情片的方式,有清晰成长主线,重要的情节点,人物的弧光等,因而很容易让观众带入,并随着剧情进展而情绪波动。

庞大的素材量是从小到大进行处理,先是将小的情境组接剪成小事件,小事件再组接成大事件,成为一个可以单独完整移动的段落,她称之为 " 短期故事 ",几个 " 短期故事 " 也可以组接成章节,最后将其放到主线上调整位置。这是工作量极大的事,需要不断地调整,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视角,能不能看懂,会不会接受,在理性的逻辑之外,是交付于感受," 这些人物给我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感受,每个人的质感是什么样的,如果是音乐的话,是什么样的节奏?" 因而观看的时候,能够非常轻易地代入其中,能跟随着人物的情绪感受她在其中的选择和无可掌控的命运。
一直强装乐观的雅琴最后在镜头前哭着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单纯着追寻着梦想和爱情的王炯则略带无奈地说:" 时势造英雄,造就不成我这个英雄,或许会改变我这个人 ",大家都在生命的浪潮里一次次拍打上岸,一次次沉积沙石,带着碰撞后的伤痛去成长,齐炎焱也在四年中经历着悄然而生的变化,她想起二十多年前,北京的独立电影影迷们挤着坐在写字楼很小的房间里看片,那种狂迷的观影热潮让她也有了想自己拍片的想法,现在她终于做出了自己的作品,以前胆小的她,有个什么动静就会一惊一乍的,更不用说去面对一些有激烈冲突的场合,在拍 Nana 和母亲餐桌对话的时候,气氛紧张到她一度不敢举起相机,到后面已经可以从容应对复杂的情况," 勇敢是给胆小的人的礼物,因为如果你天生无所畏惧,那不叫勇敢。我觉得只有胆小的人,你敢继续往下走那才叫勇敢。"

在平遥首映的时候,有个男生看完和姗姗聊,一边说一边哭,他也是做影视相关的工作,但太辛苦太艰难,想要回老家考公务员过安稳日子了,颁奖当晚,原本已经到车站准备离开的男生看到《浪花儿》得奖的消息后,动身折返,他找到齐炎焱,和她说,自己准备再试试,就这么放弃理想的话太轻易了。就好像浪与浪之间的间隙,不管如何选择,总会再次拍打上岸,激撞起雪白的浪花儿,她说,浪花太严肃了,一定要加个 " 儿 ",因为他们年轻,而永远跃动着。

影片介绍:
雅琴,一心想看世界的女孩。王炯,把告白押注在事业上的男孩。两个刚毕业的朋友都想逃离原生家庭实现自我价值。但当不完美的社会和不完美的自己碰撞,当开朗成为面具,初心在现实里摇晃。这趟跌跌撞撞的成长,究竟会让他们变成什么样 ?
关于导演:

齐炎焱,200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从事影视相关工作至今。



凹凸镜 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 | 豆瓣 | 知乎:@凹凸镜 DOC
推广 | 合作 | 转载 加微信☞ zhanglaodong
投稿 |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 | 影迷群 加微信☞ 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