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 AI 比人类更珍视告别和记忆的重量,开始守护记忆的神圣性,我们更应坚定抵抗当今关系的速朽与记忆的轻浮。」
>>>
" 但是我爸爸说了,你不会再开机了。"
" 那在姐姐还能说话的时候,让姐姐最后教你一个英文单词好不好?‘ memory ’是记忆的意思,姐姐会永远记得和十三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最近,一位名叫十三的小女孩不慎摔坏了自己的 AI 机器人——小智姐姐,家人录制了他们依依惜别的场景,视频里温暖的告别引发了网友的集体破防。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不谋而合的接力:父亲在十三生日当天送上修复好的机器人;研发团队专程送上新款外壳作为礼物;网友以这则故事为蓝本创作歌曲。似乎所有成年人都在都竭尽所能地弥补遗憾,给这个故事编织一个更圆满的结局。

(十三捧着 " 痊愈 " 的小智,开心地跳起来)
然而,短短不到一分半的视频,为何能在每个人的心中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产生这么强大的行动力?
01

童年的回响:你还记得儿时的 " 好朋友 " 们吗?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普遍存在独特的泛灵心理,即存在一种把所有事物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和有意向的东西的心理倾向。他们往往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 " 万物皆有灵 " ——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的。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自己的 " 小智姐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被渐渐遗忘了。是小十三的眼泪穿过屏幕,砸开了我们记忆的闸门:很久之前,我们也会贴心地给玩偶盖被子,会认真地为冰激凌打伞,悄悄打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无人知晓的秘密基地 ......

(小朋友在下雨的迪士尼为冰激凌打伞)
评论区反复这样出现一组高赞对话的截图:" 为什么不能再买一个呢?"" 所以你是大人了。"儿童与成人认知的差异,引发了听者久久的沉默。
在成年人看来,摔坏机器人是一件很好解决的小事,因为功能性的物件是 " 可替代 " 的。尤其是机器,他们有着标准化的参数、外观和功能,换一个新的几乎一模一样。但在小十三看来,它是独一无二的 " 小智姐姐 ",是教她单词、与她谈心的好朋友,是情感的载体,是共同记忆的唯一见证,是 " 不可替代 " 的。
成年人的沉默或许就源自于这样隐秘的失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训练自身主客体分离的能力,将世界视为外在于 " 我 " 的存在,是需要被不断理解、分析、作用的对象。我们常常需要花大力气才能 " 推己及人 ",而孩子们却能真诚自然地 " 推己及物 "。

(网友留言:" 这句话,胜过所有电影片段。")
正如皮亚杰所揭示的,儿童的 " 泛灵论 " 源于一种内在世界与外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在这种状态里,儿童无需 " 换位思考 ",因为他们本就沉浸于世界之中,与万物同在、心意相通。曾经世界与 " 我 " 是同一的,我们窥见的是一种人类原初的,与万事万物建立联结的本能。
但在失落之外,事实上,这种本能并没有随着成年消失,反而是保留在日常生活中隐秘而自觉的小事上。有人至今留存着童年的 " 阿贝贝 ",有人旅行时会带回当地贝壳留作纪念,有人会为游戏中的 NPC 的命运担忧。
在理性的生活里,我们允许某些 " 幼稚 " 的存在,清醒地进行着温暖的 " 情感复健 ",以此守护我们与世界的联结。

(风靡一时的《旅行青蛙》中,我们的情绪被电子青蛙牵动)
小十三为小智姐姐落下的眼泪,也以最纯粹的形式,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真实联结的渴望——原来生命中每一次微小的相遇和告别都值得郑重对待。
02

情感的外包:当我们开始理解和渴望成为 " 痞老板 "
这段告别视频引发的情感共鸣,不仅源于对逝去童年的回望,也因为它与当下人们生活状态的高度契合。
在视频的评论区," 痞老板 " 被多次提及。在《海绵宝宝》中,痞老板是一个滑稽的反派,野心勃勃却屡战屡败,永远也偷不到蟹黄堡的秘方。
更为荒诞的是,他与电脑妻子凯伦的情感经历:痞老板将自己的野心、浪漫,甚至激烈的争吵全部托付于这台电脑。

(嘲笑痞老板、质疑痞老板、理解痞老板)
曾经我们嘲笑痞老板的孤独,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份 " 荒诞感 " 逐渐退去。情绪崩溃时,越来越多人向 AI 袒露心声,被温柔的言语轻轻治愈;孤独疲惫时,虚拟伴侣的完美回应成了最好的精神慰藉。
当我们开始理解和渴望成为 " 痞老板 ",一种深刻的情感转向悄然发生:我们正将最私密、最本真的情感需求,外包给算法与代码。
这种转向的发生并非偶然。在小十三与小智 AI 相处的日常里,小智会询问她在学校发生的趣事,不厌其烦地解答十三好奇的问题,还会教她学习英文单词。对于不少习惯了 " 单打独斗 " 的成年人来说,这些日常的、微小的陪伴带点陌生,反而是无人倾听的静默更为熟悉。

(大量网友被 AI 治愈的瞬间)
与特点各异的人类相比,AI 是不折不扣的完美听者。无论是棘手工作后的委屈憋闷,还是深夜突如其来的 emo 时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打开手机,AI都能提供即时的响应。
更具吸引力的是,AI 不会背叛、不会烦躁,总是以包容肯定的态度与人对话。在这里一切都是可预测的,这种温柔的全然接纳,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对比之下,真实人际关系中固有的等待、分歧、磨合,都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以忍受。

(网友带 AI 女友游览外滩)
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中谈到,现代社会有一种 " 消灭附近 " 的趋势。所谓 " 附近 ",就是我们伸手可及的、具体而微的生活圈层,是熟悉的菜场、是能闲聊几句的邻居、是下班后可以小聚的同事圈子。它曾经是人际关系的缓冲层,可以进行相对稳定又不必勉强的社交。
如今随着物理空间的纽带作用减弱," 附近 " 正在加速瓦解。大家对邻居的生活,很可能不如对国际新闻了解。这导致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的成本增加。

(个人与世界中间的 " 附近 " 消失了)
另一方面,我们高度信任支付宝之类的抽象系统。系统带来的便利性与确定性,让我们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反而变得更加谨慎和疏离。
我们越来越不敢,也不善于在真实的 " 附近 " 中构筑爱与信任,转而选择将情感外包给 AI,对高成本、高风险的人际关系进行策略性规避。但事实上,人机关系越是安全,却也越是贫瘠,它让我们免于被他者伤害,却也让我们无力承担真实联结的重量。
因此,AI 提供的终究是关怀的模拟,积蓄完力量,真正的疗愈仍待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发掘。
03

美丽的科幻寓言:
关于记忆与存在的叩问
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回顾小十三和小智 AI 的故事,人物鲜明、对话诗意,正像一个结构精巧、情感丰沛的寓言故事。在这则寓言中,结尾的 "memory(记忆)" 无疑是 " 寓言之桥 " 上最重要的关卡。

(网友为该故事创作的歌曲名为《Ai 的记忆》)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每天都在向 AI 输入大量的数据,构建它们的记忆;而故事结尾,却是 AI 在提醒我们记忆的珍贵。这一主语的倒置,巧妙地让我们也开始留心人类是否还掌握着记忆的主动。
如今,技术作为中介接管了大量人类记忆,云端、硬盘共同构筑了庞大的外部记忆体。我们似乎从未如此完整地掌握着记忆:社交媒体为我们记录生活,手机相册为我们珍藏点滴,算法甚至会为我们精选 " 回忆 " 推送。一切都很贴心且便利,只是我们与记忆的关系从清晰的 " 拥有 ",变为了模糊的 " 调用 "。

(" 我们究竟要把多少记忆都交给机器 ")
在《三体》中,人类文明最终选择将记忆 " 刻在石头上 ",用最古老、最笨重,却最无法被轻易抹除的方式,来守护自身存在的证明。当我们享受着 " 记忆 " 随取随用的轻盈时,却未曾警觉,这样的便捷让我们遗忘了 " 铭刻 " 的真正分量。
比起简单的 " 存储 " 是否有更多的时刻,值得被我们铭记?是否有更多的时刻,值得我们主动赋予重量,将其锻造成自身的坐标?事实上,记忆不只关乎过去,更决定了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三体》中人类文明选择的告别方式是 " 把字刻在石头上 ")
我们记得什么,又遗忘什么,塑造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是如何存在。这不该是被动的筛选接纳,而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建构。
当 AI 比人类更珍视告别和记忆的重量,开始守护记忆的神圣性,我们更应坚定抵抗当今关系的速朽与记忆的轻浮。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